(清)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回忆往昔爱情生活(清)朱彝尊
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云:“或问国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再三审度,举金风亭长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即《桂殿秋》)云云。”这位著名的词学评论家,尊朱彝尊为清初词人之冠,并单举这首《桂殿秋》作为其代表作,的确是独具慧眼。那么,这首词的妙处究竟何在呢?
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卷三云:“世传竹垞《风怀二百韵》,为其妻妹作。其实《静志居琴趣》一卷,皆《风怀》注脚也。竹垞年十七,娶于冯,冯孺人名福贞,字海媛,少竹垞二岁。冯夫人之妹名寿常,字静志,少竹垞七岁。曩闻外祖周季况先生言,十五六年前,曾见太仓某家藏一簪,簪刻‘寿常’二字。因悟《洞仙歌》词云:‘金簪二寸短,留结殷勤,铸就偏名有谁认?’盖真有本事也。”由此看来,朱彝尊与其妻妹的这段情事,确是事实。《静志居琴趣》即可作《风怀》一诗注脚,当然也可作《桂殿秋》一词注脚。
全词以“思往事”开头,给人的印象是写回忆中的一个片断。“青蛾低映越山看”句应是互文,因为“蛾”固然可指女子之眉,“山”又何尝不可(欧阳修《踏莎行》):“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这句妙在似真似幻,亦人亦山,可以启发读者的无穷遐想。结二句则通过听觉和触觉的交织,写出一种似近实远的感触和无法沟通的苦衷,描写手法是非常细腻的。
然而,朱彝尊真的曾和他的妻妹泛舟江上,共眠一舸吗?这在那一时代,是理之所必无的,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如此形迹相近,不可能如此亲密。那么,对这首词的解释只能导致一种结论,即全篇都是虚写,情境更是虚构。其实,对这一点,前人已有所体认。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二云:“史达祖《燕归梁》云:‘独卧秋窗桂未香,怕雨点飘凉。玉人只在楚云旁,也著泪、过昏黄。西风今夜梧桐冷,断无梦、到鸳鸯。秋钲二十五声长,请各自,耐思量。’竹垞太史仿其意即变其辞为《桂殿秋》……,较梅溪词尤为含意无尽。”从所比较的对象来看,显然是写两地相思,但为什么丁氏又说朱词“仿其意即变其辞”,而且“较梅溪词尤为含意无尽”呢?这是因为,朱词虽亦写两地隔绝的无望相思,但却调动空间,使二者形体最大限度地靠近,而心灵却仍被阻隔,在这一对比反差中,烘托出一对情人的深悲积怨。这样,虽然意思与史词相近,但手法却更为曲折,更耐人寻味,这就是虚写之妙。
此外,这首词虽感情极深,设色却极淡,这也是它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一般说来,言情之作,风流旖旎,设色往往都很浓。写相聚之乐的,如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时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写离别之苦的,如宋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都是如此。而这首词却扬弃了这一传统,完全用简单、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去表现那种缠绵悱恻、无从言说的微妙的心理感受,可谓本色当行。南朝梁钟嵘《诗品》云:“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并举了若干例句。移评朱词,也很恰当。更可贵的是,朱氏以“直寻”的本色语,写丰富复杂的心灵活动,将这种强烈的反差,巧妙地协调到一起,确是大手笔。
词学大盛于两宋之后,至清代复呈中兴之象。清代词人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在模拟中求发展,对前人开创的境界和手法加以深化和提高。这,也正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追求进一步发展时所不可缺少的。在这一点上,朱彝尊这首词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不小的。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出自哪里什么意思出自:《桂殿秋·思往事》作者:清-朱彝尊
原文:
《桂殿秋·思往事》
【作者】朱彝尊 【朝代】清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白话译文:
回忆往事江边上,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
我俩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扩展资料:
《桂殿秋·思往事》是清代词人朱彝尊所作的一首情词,这首词是回忆往昔爱情生活的篇章。
前三句写作者回忆一次渡江往事,后两句写船上夜宿情景。词仅有二十七字,却写尽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动,精细而执著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深情细腻,令人感动。是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
写作背景:
这首词忆念的是作者于顺治六年(1649年)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朱彝尊十七岁人赘到冯家,其妻妹冯寿常只有十岁。
九年后冯氏出嫁,到了二十四岁她又回到娘家来住,在这时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爱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岁就死去了。
桂殿秋·思往事原文_翻译及赏析思往事,渡江乾,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清代·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桂殿秋·思往事清代 : 朱彝尊
婉约, 怀念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回忆往事江边上,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我俩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创作背景 这首词忆念的是作者于顺治六年(1649年)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朱彝尊十七岁人赘到冯家,其妻妹冯寿常只有十岁。九年后冯氏出嫁,到了二十四岁她又回到娘家来住,在这时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爱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岁就死去了。 赏析这首《桂殿秋》,五句,二韵,二十七个字,纯属短制。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织进了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思,而且描画出意中人的眉眼。这大约就是该作赢彩的缘故。“思往事,渡江乾,青蛾低映越山看。”词人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载着他和她的小船,随着回忆的水流,沿江驰向了秋风秋雨的越山的场景。开头一个“思”字,带起“往事”,进而提掣著全词,把全词的内容界域在回忆的范围里;再一个“渡”字,表明词人此行的去向和乘载一乘着船儿沿江而前,至于去往何处,不得而知。词旨并非记游,而是透露一种朦胧的爱情。“青蛾低映越山看”,词人描画意中人的形态,并没有着笔她的眼睛,“青蛾”下面的明眸显得朦胧,从而给人留下想像的余地。一个“低映”,再一个“看”,活画出少女遥望雨色迷濛的越山的情态。这少女许是有满腹心事。透过少女朦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远处正在凝视着她的词人的形象。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共眠”,极险,险些使词趣跌入邪秽的渊薮。“听秋雨”,极写词人与意中人虽同舸共眠却心愿难遂的凄苦心态与情状。既然是“秋雨”,那么这辰光最多是“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深秋,但词人却硬说是“寒”,是因为“各自”“小簟轻衾”。小簟,意中人所卧,隐写意中人娇小温柔;轻衾,词人所用,隐写不耐秋凉。或日二人皆“小簟轻衾”也未尝不可;但共眠分卧确是不容置疑的。否则,“各自寒”便好无来由了。“各自寒”,分明使自然气温下降了许多,其原因当然是“天气不寒人心寒”了。这一韵曲折往复,蕴藉委婉,不言相思愁苦,而极言相思愁苦。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朱彝尊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宋代·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宋词精选, 婉约, 闺怨, 女子怀远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宋代·陆游《朝中措·梅》朝中措·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婉约, 咏物, 梅花抒怀日烘晴,风弄晓,芍药荼醾,是处撄怀抱。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絮从抛,莺任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日影渐斜人悄悄,凭暖栏杆,目断游丝袅。——清代·高鹗《苏幕遮·送春》苏幕遮·送春
日烘晴,风弄晓,芍药荼醾,是处撄怀抱。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
絮从抛,莺任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日影渐斜人悄悄,凭暖栏杆,目断游丝袅。 婉约, 春天, 写景抒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4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