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作名·石城乐诗词研究·诗作名·石城乐
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清商曲辞·西曲歌》,见《乐府诗集》卷四七。《西曲歌》是构成南朝《清商曲》两部分之一(另一部分为《吴声歌曲》)。它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即今湖北省江陵、宜昌、襄樊一带,乐调较吴歌急促紧迫,因此在风格上不像吴歌那样柔婉曲折。据《南史·徐勉传》,梁武帝后宫的女乐有吴声和西曲两部,并且以这种女乐赏赐宠臣。可知今所传的《吴歌》、《西曲》是当时的女乐。《乐府诗集》收《石城乐》一题五曲。《旧唐书·音乐志》曰:“《石城》,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古今乐录》曰:“《石城乐》,旧舞十六人。”由此可知《石城乐》的作者为宋代臧质。演奏此曲由十六人伴舞。“石城”,在竟陵郡,今湖北省钟祥县治。其第五首为:“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第一句中的“欢”,即所爱之人,此指女子所喜欢的男子。第二句中的“方山亭”,《太平广记》引《幽明录》:“东阳丁晔出郭,于方山亭宿。”是方山亭在东阳郭外。东阳即今浙江省金华县,距石城很远,东阳郭外的方山亭和此诗所称或非一地。后二句是双关隐语。“黄檗”是苦木,黄檗做藩篱可称“苦篱”,“篱”和“离”同音双关。
诗经 楚辞 汉乐府诗 建安诗歌 魏晋南北朝民歌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朝诗歌 现代诗诗经:
关雎—作者:佚名
绿衣—作者:佚名
黍离—作者:佚名
楚辞:
离骚—作者:屈原
九辩—作者:宋玉
九思—作者:王逸
汉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作者:贺知章
有所思—作者:佚名
陌上桑—作者:佚名
建安诗歌:
蒿里行—作者:曹操
燕歌行—作者:曹丕
苦寒行—作者:刘克庄
魏晋南北朝民歌:
敕勒歌—作者:佚名
子夜歌—作者:佚名
石城乐—作者:佚名
唐诗:
静夜思—作者:李白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
锦瑟—作者:李商隐
宋词:
长相思—作者:白居易
相见欢—作者:李煜
诉衷情—作者:欧阳修
元曲:
天净沙—作者:白朴
折桂令—作者:徐再思
凭栏人·闺怨—作者:王元鼎
明代诗歌:
薤露歌—作者:刘基
长江行—作者:李东阳
六哀—作者:夏完淳
现在诗歌
见与不见—作者:仓央嘉措
错误—作者:郑愁予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有没有谁知道莫愁女和莫愁湖的故事莫愁女与莫愁湖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康熙版《安陆府志》“莫愁乐”)钟祥城北,一泓碧水明彻如镜,这便是驰誉千载的莫愁湖。莫愁湖与南湖遥遥相对,故又俗称“北湖”。
莫愁湖,与莫愁村,莫愁渡,同因莫愁女而得名。莫愁女,姓卢,名莫愁,战国末期楚国郊郢石城人,是楚国著名的歌舞艺术家,后入楚王宫中,几经磨难,终于才又回到了民间。
关于石城莫愁,正史的记载见《旧唐书•乐志》:“《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关于《石城乐》,《旧唐书》说:“《石城》,宋藏质所作也。石城在竞陵,质尝为竟陵郡,於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新唐书》也记有:“《石城》,宋藏质作也;《莫愁》,《石城乐》所出也。”正史记载虽见于《唐书》,但实际上,《莫愁乐》早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即为印证:“《莫愁乐》,亦云《蛮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当然,莫愁故事更早在《莫愁乐》产生之前就已为人们递代传扬开了。如《舆地纪胜》:“莫愁村,在汉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文献通考》:“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古今乐录》:“石城西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容斋随笔》:“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地理通释》:“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郢志》:“莫愁,善愁舞,后入楚王宫中。”一九三七年版《钟祥县志•古迹》:“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水经城址,其西为村,即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二千多年来,人们代代传诵着莫愁的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汉江紧贴石城流,石城高压汉江楼,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诵莫愁。”莫愁女居住的村庄,因为年年桃花盛开,红如簇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桃花村。桃花村与郢中石城西门矶头渡口绝壁上的白雪楼隔江相望,沧浪湖跨江与村毗连。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顷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声地啼哭,卢公抱着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枝头,生来唤莫愁。”(明张宁诗)莫愁女生长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桃花村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亲进城卖桃,有时在湖中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清甜津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儿,她一学就会。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得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姿,亭亭玉立;小小酒窝,笑缀樱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杜甫诗云:“冉冉水上云,曾听屈宋鸣;涓涓水中月,曾照莫愁行。”莲茶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续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曲《阳春白雪》的入歌传唱。“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宋王安石诗)、“郢中白雪不可和,卢家莫愁犹有村”(明唐志淳诗)、“青腰三板兰作桡,月下莫愁歌一曲;移舟入花花转深,花深调古难为音”(宋周竹坡诗)等等诗句,就是人们对她肯定。“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如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唐胡曾诗),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无道昏君顷襄王把她征进宫中作歌舞姬女,把她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三吴扬州。《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千里之遥,襄王此放,实是生离死别。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江汉泪别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揽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尽莫愁女的哀愁,她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仆投了汉江!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桃花村名改莫愁村,把沧浪湖改为莫愁湖,她系艇登岸的石城西门矶头渡,则称莫愁渡。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据传,莫愁女其实并没有死,她被汉江渔夫救起,曾追寻屈原的踪迹,后泛艇江湖,足无定踪,真正回到了民间。莫愁女的故事流传在楚郢国中,莫愁女的歌声唱在人们的心中,“家家迎莫愁,人人说莫愁,莫愁歌 一字,恰恰印心头!”(《乐府》),后世千百代,呤咏莫愁女、莫愁湖、莫愁村、莫愁渡的诗、词、歌、赋,都历历记述了莫愁女的事迹。如唐•李商隐诗: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楚,小姑居处本无郎。“雪中花下与谁朝期,梅雪相兼一万枝;若是石城无艇子,莫愁还自有愁时。”宋•王之望诗:“沧浪渡口莫愁乡,万顷寒烟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阳。”宋•周密《杏花天•赋莫愁》词:“瑞云盘,卒侵芳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明王世贞诗:“倚鞭白鼻马呙,绕渡碧桃花,客程无暇问,先访莫愁家。”清•刘泽宏诗:“石城西畔莫愁湖,谁道当年女姓卢?”“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无。”诗文共传誉,人地两留芳,莫愁湖、莫愁村、莫愁渡,逐与莫愁女一起,千载驰誉,万世名扬。
当年的汉江,紧贴郢中石城而流;当年的莫愁湖,跨江连山,碧波千亩。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江西移离城五里之遥,莫愁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汉水故道逼近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远。”又据《钟祥县志•方舆》载:“自有显陵后,明世宗惑于风水之说,填塞敖口,迫使汉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汉,不复达莫愁湖。”原来跨汉江东西两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开的莫愁村一样,今天都在汉江东岸了。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积约二平方公里、蓄水量约一千万立米的一洼碧水了。
莫愁湖东北为明显陵,陵中有九曲河与湖相通。年年阳春三月,湖岸桃花开放更盛;夏秋两季,姑娘们则成群结队,放歌泛湖,采菱摘莲。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风光绮丽,暇日钓,其乐无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3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过华清宫》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