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出版·石刻文图书编辑出版·石刻文
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管子》中说,春秋时期的管仲在泰山上见到七十多种封禅石刻,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石刻文字的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的石鼓文。唐代初期在陕西省凤翔县出土了十个形状似鼓的刻石,每个鼓的四周都刻有文字,字体属于籀文,内容是有关田猎活动的诗句。秦始皇发展了刻石之风。他在位期间曾多次出巡,所到之处常记文于石,来宣扬他统一天下的功德。《史记·始皇本纪》中就记载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等。东汉时期,刻石之风更加盛行,刻石方法也有所发展。把文字刻到山岩上称摩崖,刻到长方形的石上叫碑。把整部经典著作刻在石头上,称为石经。影响较大的是七部儒家石经,包括东汉末年由蔡邕刻成的一体石经、三国时魏国刻的三种字体的正始石经、唐文宗时刻的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刻的广政石经、北宋哲宗刻的嘉祐石经、南宋高宗时刻的绍兴石经和清高宗时刻的乾隆石经。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有唐开成石经和清乾隆石经。佛经经文石刻大致分三种:一是摩崖,将经文镌刻在悬崖或洞壁上;二是经幢,将经文刻在一种有棱的石柱上;三是经碑,为佛教经典刻石规模最大的一种形式。道教经典刻石比儒经刻石、佛经刻石晚,数量和规模也都不如儒经和佛经刻石。隋代之前没有道经刻石。最早的道经刻石是唐代中叶景龙二年龙兴观的《道德经》。
古代书怎么出版的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写、刻绘书籍,是一定意义上的出版。正式的出版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至唐代中叶盛行。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包括印刷、复制等)、发行(或网络传播)三个方面。(来源:康永盛世)
出版一词,英语为publication,来源于古拉丁语publ-icattus。据考证,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出版与印刷术的发明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先有印刷术后有出版。所谓版,在中国古代,是指上面刻有文字或图形以供印刷的木片的称谓。用雕版印刷的书籍,称雕版书。中国早在五代时就有刻印板、镂板,宋代有开板、刻板、雕版(板与版在古代意通)等词,但未曾出现出版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出版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日本在18世纪50年代已出现了出版一词。今用出版一词,通常是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软件等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录)和传播的统称。
虽然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但书籍出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原始书籍的产生,即帛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明鬼》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中国古代书籍的流传,最初是由人们辗转抄录。以后有人抄书出卖,书籍开始成为商品。据记载,西汉时就出现了书肆。公元2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纸张,使文字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书籍出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公元7世纪,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有了印本书,开创了书籍出版的新时代,正式的出版业开始出现了。11世纪,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出版业又出现了一次突破性飞跃。15世纪50年代,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了以机械的方法用铅活字印刷图书,使出版业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19世纪初,这种先进的印刷术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现代出版业也随之逐步形成。
编辑出版专业:涉及编辑方面的图书辅文有哪几种?图书辅文
图书辅文是图书正文的辅助文字(目录、序、跋、凡例、注释、附录、索引等)。
一、作用与种类
(一)作用:保证图书的完整性;强化图书的功能;指导购买和阅读;有利于检索的准确快捷。
(二)种类:
1.识别性辅文:1)封面文字(面封、书脊、底封文字),2)书名页文字(扉页版权页、附书名页)。
2.介绍性辅文:1)内容提要,2)作者简介,3)封面宣传语
3.说明性辅文:1)出版前言,从出版社角度说明情况,包括出书目的、编撰体例、整理过程等;
2)a 序(叙),多用于学术、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自/他/代/原/译/修订版序;
b前言(引言、前记、写在前面),多用于教材和演绎作品。
3)凡例:亦称发凡/例言,一般置于目录后、正文前,多用于工具书、地图册等;
4)跋、后记:放在书末,相对序、前言而言的;
5)译后记:只用于翻译图书,在该译书无译序等时,可代替译序对进行原作评介;
6)出版后记:编后记,印在全书最后,出版社角度,无前言可代前言,有则补充。
4.检索性辅文:1)目录,一般由作者编制,编辑核对补充,也可由责编编制;
2)索引,有时由作者完成,有经验的编辑可做更好。
5.参考性辅文:1)注释:脚注、文后注、呼应注、译注、自注、原注、编者注;
2)参考文献表:a与正文所引文字等直接相关;
b没直接引用但借鉴过的文献列表;
3)名词解释:对文中一些专门名词的说明,多用于科普、翻译类图书;
4)译名对照表:中外人名、地名、事物等对照列出;
5)大事年表(编制原则:全面/详略得当、简洁/易参考)
6)各种附录(简明/可靠/新颖/实用)
6.其他辅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广田:笑的种子
下一篇: 舒婷:双桅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