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陆游自号放翁两宋·陆游自号放翁
淳熙二年(1175),陆游应四川制置使范成大之邀而为其幕僚,他们本是朋友,情谊很深,因此诗文唱和,不拘礼节,不料却引起同僚的讥议,再加上陆游喜欢豪饮,恢复之志无法实现时,常借酒浇愁,吟诗抒怀,因而不到半年便被人弹劾免职,罪名是“恃酒颓放”。陆游于是以之为号,自称“放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陆务观,农师之孙,有诗名。”“尝从范石湖辟入蜀。”“其题《侠客图》云:‘赵魏胡尘十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功名不遣斯人了,无奈和戎白面郎。’寿皇读之,为之太息。台评劾其恃酒颓放,因自号‘放翁’,作词云:‘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陆游,为什么自号“放翁”?原因:
陆游认为恢复中原一定要先收复长安,要王炎在汉中积蓄军粮,训练队伍,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可以进攻。但是,当时临安的南宋朝廷并没有北伐的打算,川陕一带的将领大多骄横腐败,王炎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更谈不上按照陆游的意见出兵,陆游满怀希望又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
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
扩展资料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陆游
陆游为什么自号“放翁”?究竟有何深层含义?陆游的一生笔耕不断,留下了很多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词作品,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他将诗歌散文,结合在一起的成就非常高。而他自称自己是放翁其实也深有含义。而放翁有思想豪迈,不受束缚的意思。表达了对无法上战场,对抗金国收复失地愤懑之情。
一、陆游的一生陆游出生在江南的名门望族,生日在南北宋交替的时候,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时期。陆游从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他先后跟随毛德昭,陆彦远等人学习,12岁的时候就能写作诗的文章。后来他进京赶考,正好遇上秦桧的养子也在考试。而秦桧因为不满陆游的名字在他的养子之上,于是生气便取消了陆游参加考试的资格,因为秦桧的嫉妒之心,陆游的仕途极其不顺,直到秦桧去世之后,陆游才开始进入仕途。
二、陆游的人生理想因为从小就经历民族矛盾,国破家亡,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于是陆游的一生都十分渴望去战场上对抗金国,把丢失的土地收复回来。他默默的训练军队,提高自己的军事能力,随时做好冲锋陷阵的准备,可是当时的朝廷一心想要求和,并没有正面交锋的意思。于是陆游的理想一次又一次的落空。然后陆游派到其他地方工作,想要收复失地的想法一直都没有实现,此后一直都表现得非常忧伤抑郁。
三、放翁的特性陆游觉得自己像放翁,即使当时朝廷想要求和,他还是想要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去对抗金国,即使这在别人看来十分荒诞可笑,但是陆游就是这样我行我素,一直坚定自己的想法,他的豪迈之情中包含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1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禹锡《马嵬行》诗词赏析
下一篇: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