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花冠十四行诗花冠
指呈献给某人的颂词的“花冠”,由七首意大利十四行诗组成,它们首尾接续,互相交织,形似“花冠”。这种花冠的构成,是把前六首十四行诗中每首的最后一行,用作下连的十四行诗的第一行,而第七首的最后一行是第一首的第一行的重复。更加严格的规定是:在花冠中使用过的韵不能再重复。在十四行诗早期发展中,十四行诗花冠作为一种形式,最初出现在意大利。在英国以约翰·多恩的《神圣十四行诗》最为著名;七首十四行的名称如下:花冠、天使报喜、耶稣诞生、神殿、耶稣蒙难、耶稣复活以及耶稣升天;该系列的开头与结尾诗行是:
赐予我这顶祷告与赞颂的花冠。
“爱”的14行诗有哪些?玛提尔德:一种植物,岩石,或酒的名字,
始于土地且久存于土地的事物之名:
天光在它成长时初亮,
柠檬的光在它的夏日迸裂。
木制的船只航行过这个名字,
火蓝的浪围绕着它们:
它的字母是河水,
奔泻过我焦干的心。
啊,暴露于纠缠藤蔓中的名字,
彷佛一扇通向秘密隧道的门——
通向世界的芬芳。
啊,用你炽热的嘴袭击我,
或者,用你夜的眼睛讯问我——
但让我驶入并且安睡在你的名字上。
苦涩的爱,以荆棘为冠的紫罗兰,
充满刺人的热情的灌木丛,
忧伤之矛,忿怒之花冠,
你经由什么途径,你如何征服我的灵魂?
你为何如此急速地将你的温柔之火
倾泄于我生命冰凉的枝叶上?
是谁指引你来路?什么花,什么岩块,
什么烟带领你到我居住的地方?
那骇人的夜确实颤动着,
而后黎明将所有的高脚杯斟满了酒,
太阳向天下昭告它的存在;
而同时,残暴的爱无止歇地缠绕着我,
直到它以利剑、以荆棘刺穿我,
在我心中开出一条焦灼的路。
你将记得那条奔跃的溪流,
在那儿甜甜的香气上扬、颤动,
有时候飞来一只鸟,穿著
水色和悠然:冬天的衣饰。
你将记得那些大地馈赠的礼物:
永难忘怀的芳香,金黄的泥土,
灌木丛中的野草,疯狂蔓生的树根,
利如刀剑的奇妙荆棘。
你将记得你采摘过的花束,
阴影与寂静之水的花束,
彷佛缀满泡沫的石头般的花束。
那段时光似乎前所未有,又似乎一向如此:
我们去到那无一物守候的地方,
却发现一切事物都在那儿守候。
在森林中走失,我折下一根暗黑的细枝,
将它发出的细语举向我干渴的唇:
那也许是哭泣的雨水,
龟裂的钟,或撕碎的心的声音。
某种传自远方的东西,听起来
深沉而秘密,被大地所覆盖,
啊被广大秋天,被树叶半掩、潮湿的
阴暗所蒙蔽的呼喊。
自作梦的林中醒来,
榛树的嫩枝在我舌下歌唱,
它飘浮的香味攀爬过我清明的心,
彷佛被我遗弃的根突然间
又来寻我,那随童年逝去的国度——
我停了下来,被漫游的香气所伤。
「随我来吧,」我说——没有人知道
我的苦痛在哪儿,或如何悸动,
没有人送我康乃馨或船歌,
除了爱情划开的伤口。
我又说了一次:随我来吧,犹如临终遗言,
没有人看到在我口中淌血的月亮,
没有人看到那向寂静升起的血液。
啊爱人,现在我们可以忘掉那多刺的星星了。
那就是为什么,当我听到你的声音重说出
「随我来吧」,觉得你似乎释放了
被囚禁的酒的忧伤,爱,和愤怒,
砰砰然自酒窖深处涌起:
我的嘴再次尝到火的滋味,
血和康乃馨,岩石和烫伤的滋味。
海浪在不安的岩块上碎裂,
明亮的光在那儿迸破,绽放出玫瑰,
海的圆周缩小成为一束花苞,
成为一滴蓝色的盐而落下。
噢,绽放于泡沫的木兰花,
迷人的过客,它的死亡开花
又消逝?周而复始地出现,消失:
破碎的盐,令人目眩的海的运动。
你和我,爱人啊,让我们一同封住沉默,
当海洋摧毁它无止尽的雕像,
推倒它冲动的白塔:
因为在漫漫水波和滚滚沙石
交织成的隐形织物里,
我们支撑起独一且多难的温柔。
我想望你的嘴,你的声音,你的发。
沉默而饥渴地,我游荡街头。
面包滋养不了我,黎明让我分裂,
一整天我搜寻你两脚流动的音响。
我渴望你滑溜溜的笑声,
你那有着丰收色泽的双手,
渴望你苍白玉石般的指甲,
我想吃掉你的皮肤像吞下一整颗杏仁。
我想吃掉在你可爱的体内闪耀的阳光,
你骄傲的脸庞上至高无上的鼻子,
我想吃掉你眼睫上稍纵即逝的阴影。
我饥渴地四处走动,嗅寻霞光,
搜寻你,搜寻你炽热的心,
像基特拉杜荒原上的一头美洲豹。
丰满的女人,肉做的苹果,滚烫的月亮,
海草、泥浆和捣碎的光浓郁的气味,
是什么样幽暗的明亮在你的圆柱间开启?
男子以感官触摸到的是什么样古老的夜?
噢,爱是一趟与水和星星同行的旅程,
与溺水的大气和面粉的暴风雨;
爱是闪电的撞击,
是臣服于一种蜂蜜的两个身体。
吻复一吻我漫游于你小小的无限,
你的边界,你的河流,你的小村落;
而生殖之火——变得多么令人愉悦——
悄悄穿行过狭窄的血道,
直到它快速倾泄如夜晚的康乃馨,
直到它似实实虚,如一道暗中的光。
“无奈啊,无奈终于流入大海”是哪首诗歌中的诗句【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p>我是一条小河冯 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飘漾,飘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竟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导读]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教授、学者。12岁于涿州高小毕业后,入北京四中,1921年入北京大学,在学生时代便开始创作诗与小说,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1923年12月《浅草》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他的短篇小说《蝉与晚祷》,引起鲁迅注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对他的诗与小说,都作了高度评价:“连后来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也曾发表他幽婉的名篇。”鲁迅此序作于1935年,这里说的“后来”,当包括冯至在《蝉与晚祷》之后于1927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与1929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我是一条小河》作于1925年,收入《昨日之歌》(北新书局,1927年),公认是冯至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是一首色彩明丽、情调凄美的爱情诗。全诗五节,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次,第二、三节与第四、五节,分别为二、三层次。首句“我是一条小河”,非常质朴自然地用了一个隐喻,既点了题,而且为全诗后面的意象作了铺垫。“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这三句诗写抒情主人公与他恋人的邂逅,也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两个“无心”更写出了并非刻意追求,已心心相印。短短四句,把一对青年恋人真挚热烈的爱情,含蓄而明丽地表达了出来。“小河”是全诗的核心意象。因为河之小,所以就有软软的柔波,因而就能看到清晰的倒影,怀抱了“你彩霞般的影儿”。第二、三节是第一层次的顺接。小河流过森林与花丛,柔波把美丽的倒影做成裙裳和花冠,献给“我”的心上人。“小河”、“彩霞”、“柔波”、“叶影”、“裙裳”、“花影”、“花冠”,诗中构筑这些美好的意象系列,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男女双方和谐融洽的热恋。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全诗不着一个“爱”字,而通过这些意象,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爱意,真是抒情诗的极高境界。第三、四节突现逆转,“无奈啊”,小河的归宿只能是大海。这几乎是一种“宿命”,所以完全是无奈的。进入了大海,必然有风浪,就无法保持小河原有的“柔波”,那美丽的倒影编织的“裙裳”与“花冠”,终于被颠簸得粉碎。“我”“飘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竟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这样一个明丽深情的爱情故事,却是如此伤感哀怨的结局。对此诗由乐入哀的结尾,一般的解读都认为表现了封建礼教和守旧势力对自由恋爱的摧残,这样理解自无不可。但或可理解得更宽泛些。作为一首抒情诗,可以是抒情主人公真实经历的抒写,也可以是诗人虚拟的情感经历,但必须是真情实感。《我是一条小河》应该属于后者。至今没有史料证明诗人在创作此诗时,生活中确实邂逅过一位彩霞般的姑娘,从而萌生爱情。诗的前三节,是诗人幻想中的一段美好的爱情历程,用诗的语言和意象,把一段恋情,演绎得至真至善至美。第四、五节,写爱情被外力阻挡,突生变故,终于幻灭。诗人营造了这样一场青春浪漫、情意真切的恋爱,为什么要赋予这样一个“无奈”的悲剧结尾?这正是诗人早期对社会对人生的整体看法。现实人生的痛苦与焦灼是他诗作中挥之不去的主要旋律,宁静的小河必然会归于大海,遭受风浪的蹂躏,这是命定的“无奈”。青年冯至在诗的前半,幻想了如此美好的恋爱过程;但对爱的浪漫的渴望和追求,禁不住现实的轻轻一击,再美好的追求,到头来只是一场虚空。所以,诗人只用“无奈”二字,就完成了如此突兀的转折,“我”“飘漾到无边的地方”,“你”“竟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那“柔波”与“彩霞般的影儿”顿时烟消云散,几乎都不需要任何过程。作为抒情诗人,吟唱爱情是青年冯至发自心底的歌声。但追求爱情的浪漫情怀未能消弭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痛苦与苦难的敏感,他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社会观念。冯至的早期诗歌笼罩着柔弱纤细情感思绪,但依然涂抹着现实社会的底色。这大概也是冯至成为杰出抒情诗人的原因之一。《我是一条小河》构思巧妙,在艺术表现上的明显特点,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手法的大量运用:“小河”、“彩霞”、“柔波”、“叶影”、“花影”、“大海”等等,这些意象组合,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爱情命运,传神地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我是一条小河》景中寓情,情借景抒,全诗的意境营造极其美妙。《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自由体诗,但诗人并不自由放任,而是在自由中注意韵律,格式相对整饬,可谓自由而又有所敛束,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使诗句“生动活泼,舒卷自如”。诗中叠字(“荡荡”、“粼粼”)与重复(“无心”、“柔波”、“彩霞”)的运用,使语调舒缓柔美,别具一种缱绻的情味。全诗以景物拟人,形式整齐而多姿。首尾两节各自押韵,前者舒缓而后者沉郁;二、三两节对称,优雅明丽,与后两节的突变形成极大落差,在一首短诗的尺幅之地,抒写了诗人情感思绪如此大的起伏,可见此诗短小却容量甚大。冯至是“五四”以后中国新诗坛上的重要诗人,他自称是在郭沫若的《女神》影响下,从事现代抒情诗创作的,但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尤其在新诗初创时期,冯至具有独立的创造与贡献。他以现代白话写诗,在形式上很注意古今中西的交融,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现代与传统、自由与格律之间的关系。他的早期诗作乃至后来的《十四行诗集》,都是对中国新诗发展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雪峰信《颂佛成道》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