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礼俗学·礼节·跪拜(中国跪拜的礼节是怎么来的 )

大道家园 2023-07-30 03:12:06

礼俗学·礼节·跪拜礼俗学·礼节·跪拜

历史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传统礼节,是臣对君、卑对尊、幼对长表示恭敬顺服的礼节,俗称“下跪磕头”。跪拜礼的形成,最初与古人的坐姿有关。在先民尚未发明桌椅以前,贵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两膝着地,两股 (臀部) 着于脚跟; 如果挺直腰,两股不沾脚跟,就是跪。也就是说,在古代,跪姿与坐姿非常近似,如果在跪坐的基础上身体再向前倾,将头着地,就是所谓 “跪拜”。显然,席地而坐的时候,行跪拜礼是非常方便的。这种情景,类似于现代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的行礼动作: 平时两膝着地而坐,表示敬意时伸直腰是跪,再以头着地,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跪拜动作。但在桌椅发明后,行跪拜礼就显得很不方便,但这对受礼人来说,却更有意义,一是正因为很不方便,才能体现尊卑差别,二是对受礼人的人身安全颇具保障作用,跪拜者因“两膝着地” 和 “以头着地”,难有攻击性动作。因此,跪拜礼就作为下级见上级的 “保留节目”流传了下来。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礼节明显有人格侮辱的成分,但历代王朝都把它规定为下级参见上级、臣下觐见君主、外藩朝见天子以及晚辈对长辈、卑贱对尊贵的基本礼节。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拒绝在中国皇帝面前行跪拜礼,这一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基本礼节才首次遇到挑战。清朝原来规定藩国使臣 (包括外国来华使节) 对中国皇帝的跪拜礼要三跪九叩,尽管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使节的强烈要求和强硬要挟下,满清王朝不得不宣布外国公使在觐见皇帝时以鞠躬代替跪拜,但在本国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尊卑之间,仍然保持着这一礼节,依照等级有三跪九叩、二跪六叩、一跪三叩等。辛亥革命后,才正式宣布革除了这一传统礼节,而代之以脱帽鞠躬 (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但是在民间,跪拜礼却并未绝迹,不过主要是用于对亡灵的礼拜,而且只是一种习俗,不再是法定的礼仪制度。

中国跪拜的礼节是怎么来的?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

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

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扩展资料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稽有(jī)和(qǐ)两个发音。有学习礼仪的学者认为稽首的发音应该是jī shǒu。

注意,中国传统礼仪的稽首动作和佛教的叩头动作是不一样的,手的动作是不一样的,当然它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佛教的叩头动作手心是向上的,意为承接佛法。

-跪拜礼

上香跪拜、君臣跪拜等的礼仪与姿势?如何上香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著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时,***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象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礼,原泛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事神致福"之意。古人以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有了礼,才使人异於禽兽,形成人际关系的规范,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和法制的威严。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心理与礼俗,研究它们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於礼俗,儒家有三部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古代有五礼之说,古礼为祭祀之礼;凶礼指对丧葬、天灾人祸的哀悼;宾礼指天子与诸侯之礼;军礼指战事等规定;嘉礼则包括饮食、婚嫁、庆贺等礼俗。
见面礼俗
跪拜礼 古代见面时的礼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靠脚后跟。伸腰并使臀部离开脚后跟,用脚著地则为跪。跪著行礼则为跪拜,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人的跪拜礼大致可分九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 首 拜时,头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拜的时候,头先俯伏至手,然后拱手下至於地,头也随著俯伏於地。拱手至地时,手仍不松开;手的位置在膝盖前,头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对君的拜礼。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以表示极大的敬意。
顿 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跑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於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空 首 拜时,头至於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礼时,跪而拱手,头俯伏至於手,与心平,也就是说,拜时,头不至於地,所以称"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礼,上下尊卑均可使用。
吉 拜 施用於宾、祭、嘉好之事的礼节。拜时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凶 拜 与吉拜相对,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振动之拜 关於此礼,有两种猜测:①用於凶事,振就是"踊",也就是跳脚哭;动就是恸。②在行拜礼时,应和著音乐的节奏。
奇 拜 即一拜,"奇"读为奇偶之奇。
褒 拜 指的是再拜"两次拜"以上。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说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说的"九顿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的再湃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
肃 拜 妇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礼节都轻,肃拜是跪而 微俯其首,手垂下,这样,头虽然俯伏下来,但未至於手,手虽然垂了下来,但没有著地。
凡是吉拜,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刚好妇与男子相反,这也就遵从了"男左如右"的习俗。妇人吉事,即使国群有赏赐,也只是肃拜就可以了。归人之拜,在上古时都是的,如苏秦将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全家人在郊外三十裏外迎接他,"妻侧目而视,侧目而听;嫂蛇行铺伏,四拜,自跪而谢"。《隋志》记皇帝册封皇后,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为了尊崇妇人,妇人始拜而不跪。
肃拜是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军队中也用肃拜,因为将士披甲,不便於拜。
再 拜 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再拜之礼,用於平辈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北宋初书信结尾处常用"某再拜",本为对尊长的敬词,后来也常用於平辈之间。
百 拜 多拜的意思。
拱 和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揖 拱手为礼。现称"作揖",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拱、揖一般用於非正式场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礼节。
长 揖 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不分长幼尊卑皆可使用。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这是站立时最表示敬意的一种姿势。
鞠 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於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现仍用於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
唱 诺 旧时男子给人作揖的同时出声致敬的一种礼节。宋代已很流行。
道万福 旧时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见面行礼的同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坐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著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挺直,臀部须离开脚踵。
踞 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著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
箕 踞 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但有时又可为不拘小节的表现。
长 跪 耸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著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股而两膝柱地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庄重则为长跪。最初称"跽",因为跪时挺身直腰,身体似乎加长了,所以又称"长跪"。
席 次 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堂上席次与此不同,以朝南为尊。
寒 暄 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的同时说"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询问对方家人是否安好等。请教尊姓台甫 旧时与人初次见面的礼节。请问对方姓氏、名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结交如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所以初次见面时多问字号而不问名。
投 刺 投名片(帖)求见或代为拜贺。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顼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唐宋以后,"名帖"的使用相当盛行。学生、下属拜谒老师和上级,都得先投递"名帖",然后方能谒见。但到了明清之际,又盛行只投刺、不见面的陋习。拜客者并不是真的想拜客,只望门口投刺,表明"来过了",於礼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认识;甚至连马都不下,准备去下一家的只让仆人带著自己的名片到处"投刺"。古书中曾描述这种虚应故事的投刺拜客者心情,坐在马背上在人家家门投刺,又惟恐主人出来,主人也担心客人进去。
见面执挚 周代见面礼仪,挚通贽,即礼品。周代人拜谒尊长及走亲访友必须携带见面礼物,天子以黑黍酿成的酒为礼,诸侯以玉为挚,卿以小羊为挚。一般老百姓多以家鸭为挚,但也因男女长幼之别而有多种,如学生以一束干肉为挚,妇女以水果为挚等。
古人的"执挚"不同於今天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一是不能无挚;二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随意选择以何为挚,什麼样的人以什麼样的物品为挚是确实的;三是挚并非馈赠之物,除表示礼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况下,都应在第二天回拜时原物送还。
回 拜 也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也应前往复见客人,俗称"回拜"。若有来而无往,则为失礼。古时回拜以异日为敬,后世则以同日为肃,至近代可根据情况随意确定回拜日期。
古时,客人来访必须带见面礼,回拜时应送还客人带来的礼物。但后世回拜时忌原物送还,只有在拒绝对方时才用这种不受礼的方式表明态度。
以趋示敬 趋即小步疾走。卑幼拜见尊长;或经过尊长面前,都不得大摇大摆或慢腾腾地踱步,而应低头弯腰,小步疾走,以示敬意。后世相沿成俗,现在与久别的亲友和尊长见面,仍要快步走向对方,然后握手问候,否则为失礼。
前行示敬 卑幼与尊长同行,不可率先走在前头,应请尊长前行,以示尊敬。陪同客人也是如此。主人需引路时,应说"那我就先走了"诸如此类的话,以示歉意。
握 手 初民以石块、棍棒等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无恶意,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摸手习惯沿袭下来,成为今天表示友好的礼节。
通常是双方伸出右手相握。紧紧相握,屡握不止者表示双方情谊深厚。峨手套时需衔取下手套再握手。男人在平辈间握手不论谁先伸手皆可。男女之间握手,一般应由女方先伸手,轻握片刻即可,否则为失礼。多人相握,不能交叉。
敬鼻烟壶 蒙古族牧民相见礼俗。客人至家中,主人将一袋装有烟粉或药粉的小壶敬献於客人面前,让其嗅一嗅。客嗅后以礼相答。
献哈达 藏族相见礼俗。哈达为白或浅蓝色丝织品,亦有棉或麻织品。哈达愈长,意愈隆盛。献时躬身以双手捧献给对方,受者若与献者地位相当,要双手捧接,且要以自己的哈达回赠,否则为失礼。一般人向大活佛等尊者献哈达,
则将其置桌上,或受礼者脚下。生人相见必献哈达,遇喜庆节日也以此为礼。
请 安 即问好。旧时卑幼对尊长的问候礼。平辈之间有时也以此为礼。始於辽代,盛於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又演变为垂右手屈左膝。妇女则"请双安",即以手抚双膝,且同时屈之。
碰 头 旧时藏族贵族相见礼俗。地位相当的贵族相见,以额头轻轻相触为礼。
藏族磕头礼 藏族朝观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匐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伸手弯腰 藏族相见礼俗。藏民平常相见,习惯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同时弯腰以示恭敬。流行於青海、甘肃一带藏民之中。
拥 抱 维吾尔、俄罗斯、哈萨克、满族等少数民族久别相见时以拥抱为礼。平时相见多以稍稍弯曲身体为礼。
先问牲畜 哈萨克族相见礼俗。哈萨克牧民宾主相见时,通常先问候"麻勒加浓曼姆",意为"牲畜平安",然后问"维玉兴阿母",意为"全家平安"。
接 吻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妇女相遇以接吻为礼。
吻 手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丈夫远行归来,妻子奔出,接捧丈夫伸过来的手掌,多次亲吻;老者远行归来,青年一面向老人问安,一面躬身捧起老人引手,吻其手背。老人则亲吻青年面颊,抚摸其头顶,以示爱抚;青年男子相遇,则热烈拥抱,然后俯身互吻紧握的双手,并不停地互道吉祥。
抱膝而吻与捧足而吻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族人久别相见多以吻手为礼。若遇尊贵长者则抱膝而吻或捧足而吻,以示敬意隆重。此属大礼,只在个别特别隆重的场合才行此礼。
互道支持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人途中两人相遇无论是否相识都要互相问候。若数人相遇,则将自己的双手拇指并拢,并互道"要等力头克提",意为互相支持。
随儿孙称呼 长者随自己的儿孙辈称呼对方,以示爱重或敬意。如称呼子侄为"他叔",称呼亲家母为"他姥姥"。汉族和侗族、布依族等许多少数族均流行。
待客礼俗
送请柬 请柬是请客的通知书。内容简短扼要,装帧美观精致。现喜庆宴会,或举行重大活动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及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多向贵客嘉宾发送请柬。
敲门而后入 往友人家拜访,经先敲门为礼,通常轻轻敲三下。若主人家门大开,须先呼喊,待主人应答后进人,否则被视为失礼。
拥 慧 古代迎宾礼仪。慧即扫帚。宾客至,家中仆人双手拿著扫帚躬身门前迎接,意思是说家中已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
燃鞭迎送 迎送贵宾的礼俗。贵客新至,主人必早候於门外,引颈而望。待客人将人大门时,即燃放鞭炮,以示敬意。客人告辞,主人亦燃鞭送行。
客来敬茶 待客传统礼节。客来捧茶以示礼貌、热情,其方式又因地而异。或以"元宝茶"敬之,或送"七家茶"之礼。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俗称"茶七酒八";有的地方则流行三道茶仪式。
敬生姜豆子芝麻茶 湖南待客礼俗。客人新至,必献茶於前。茶中除茶叶外,尚泡有炒熟了的黄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亦必嚼食其中豆子、芝麻和茶叶。吃这些东西忌用筷子等食具,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气流将其吸出食之。
敬元宝茶 流行於江南一带。过年时,家中来客,主人在茶杯中放两颗青果"或"金桔",俗称"元宝茶",意为祝新春吉祥如意。
客来敬烟 待客除捧茶外还需递烟,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均行此俗。旧时吸叶子烟者多擦净烟杆吸口并装上烟丝再递给客人。有的还替客人点烟。递香烟时忌单递一支而要递给烟盒。点烟时不能以一根火柴点三支烟。吸烟借火忌拿对方已经点燃的香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