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陈孚

大道家园 2023-07-30 01:53:36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陈孚诗词研究·重要诗人·陈孚

字刚中,号笏斋,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4)中,以布衣上《大一统赋》。江浙行省闻于朝,署上蔡书院山长。考满,谒选京师。至元二十九年(1292),世祖命梁曾以吏部尚书再使安南,孚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部郎中,为副使。使还,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后为廷臣所忌,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再迁治中衢州。秩满,特授奉直大夫、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卒年六十四。著有《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各一卷。孚所作诗大多记所经山川古迹。其诗文任意而成,不事雕琢,笔力雄健。其五言古诗有简淡之风,如《潇湘八景》;七言律诗整丽匀和,如《鄂渚晚眺》、《凤凰山》等;七言古诗骨格遒劲,才气横逸,如《咏神州八景》等。怀古之作《白门》诗,写三国事,瞿佑《归田诗话》认为是佳作。叶盛《水东日记》则批评其歌行全用出奇一体。《元史》卷一九○有传。

淮诗 | 陈孚泊舟淮安悲飘零今日介绍元代诗人陈孚。

拉拉藤一直有个困惑,在淮诗里介绍古人的时候,究竟是说其是某朝代诗人,还是要加上更多所谓的“家”呢?其实,个人觉得,这些能留名于后世的诗作,不仅因为诗文写的好,还得益于作者的名声,至少作者有能力出诗集或他人愿意为他们编集。原本就是相辅相成,否则极难传承下来。

陈孚(1259—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四库全书》收录了《陈刚中诗集》。

陈孚写有多首关于大淮安的诗作,基本收录于《四库全书陈刚中诗集》的第一卷(共三卷)中。根据诗集前面的序介绍,“卷一题曰观光稿乃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统赋江浙行省闻于朝署上蔡书院山长考满谒选京师时所作”。

大致意思是:这第一卷叫做观光稿,是陈孚还未做官前所作。彼时,诗人于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而闻名朝野,正是青春得意的时候,自然也有闲情逸致于山水之间。

《淮安州》算是诗人游历于大淮安时期的代表,诗中“泊舟公路浦,始见南昌亭”中“公路浦”,在江苏省淮阴城西。《水经注·淮水》“淮阴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术向九江,将东奔袁谭。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袁术,字公路,因人而名。

“南昌亭”也不是南昌的亭子,或是诗人瞬间从淮安穿越到了南昌。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这个“南昌亭”在淮阴故县,也就是韩信落魄时候,从亭长寄食处。

此外,诗人关于大淮安的诗作还有:

上述几首诗,基本都有同名诗,可见自古就是“名胜”,另有一首《黄河谣》颇有意思,充分表明了大淮安曾是黄、淮交汇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陈孚《金山寺》诗词选鉴赏 金山寺

万顷天光俯可吞,壶中别有小乾坤。

云侵塔影横江口,潮送钟声过海门。

僧榻夜随鲛室涌,佛灯秋隔蜃楼昏。

年年只有中泠水,不受人间一点尘。

请看这诗劈头第一句,就写得何等的气势不凡,“万顷天光俯可吞”!天光,指倒映着天光的江水;万顷,极言江水的浩淼。但是,无论有多么浩淼,金山寺只要一低头,便可将江水一口平吞;可见,这万顷天光,实在只占了山顶视野的小部分,若是它涨满了视野,就算欲“吞”也无从下口。既然如此,这山顶的视野该有多么广阔、这金山寺该有多么高巍,而诗人为了形容这广阔和高巍,又在笔间投注了多么巨大的力量!这才是石破天惊之语,相形之下,东坡先生的“微风万顷靴文细”,既满足于“万顷”,笔力也就“微”而“细”之了,论气势尚不能及得此句。

另外,诗人精心选用了“天光”二字,也别有深意。一则,可以造成江天一色的壮观;二则,这金山寺既能“吞”下“天光”,则喻之为“乾坤”又有何惭?这样,次句“壶中别有小乾坤”便如水到渠成,自然接上了。而“壶中乾坤”,是仙境的别名,于是,还只到了诗的首联,一个巍然耸立、具有仙风道骨的金山寺就已出现了。

首联既是豪气干云,颌联当然也该承接得劲气贯注。果然,“云侵塔影横江口,潮送钟声过海门”,气势之雄壮、想像之超卓不减首联。这金山寺既然如此高巍,那么佛塔的巨影投下来,自然也能直横到江口,满天的白云,也最多只能侵占巨影的一部分,终不能将它全部掩盖;位于如此高巍的寺巅的洪钟,其声自然也有了海风天雨之势,在潮水的催送之下,定能传过大江的出海门户!唯有这样的塔影、钟声,才能符合这金山寺的身份,就算江口、海门,本不是金山寺望中所及,但首联既将寺的视野开拓到无穷,此处自然也能将它们置于寺的指点之中!除了那气势,那想像,这二句还更有其他好处:塔影是不动的,故被“侵”能“横”,钟声是飘动的,故被“送”能“过”,这是措词之工;“影”、“声”相对,皆属无形之物,这是对仗之工;海门本是地名(在今江苏南通),诗人却取其字面意思,与“江口”构成巧对,同时又不失其地理上的意义(海门正在长江口),这是借用之妙。合而观之,这二句真可算是篇中警句了。

颈联转向寺内。鲛室,是传说中在水底织绡的怪人“鲛人”的居室;蜃楼,是海上出现的虚幻城楼,相传是由蜃(大的蛤蜊)吐光而形成的。说金山寺的僧榻会随着鲛室的涌动而起伏,佛灯在秋日会因蜃楼的阻隔而昏暗,这当然是想像之词。不过,僧榻、佛灯,已不可能有多大气势,涂上一层神话的虚缈色彩,大概也算是对前四句的广阔高巍感的一种呼应吧?

尾联中出现的中泠泉,是游金山寺者都不可不一提的。此泉在金山寺北,扬子江中,今已湮没,据古书记载,其泉最宜汲水烹茶,故号称“天下第一泉”。这样有身份的泉水,称其为年年常清,永无尘埃,当不算虚誉。相形之下,东坡先生说它“古来出没随涛波”,虽是事实,却也太实录了,诗味不够。另外,首联既称金山寺为仙境,那么中泠泉不受点尘,也是情理中事。这一点,明人胡应麟也注意到了,故于《诗薮》中评曰:“首尾匀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