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缘起理论批评专著。一卷。旧题南朝梁任昉撰。任昉(459—508),字彦昇。乐安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人。历仕齐、梁,官至宁朔将军、新安太守。善属文,南齐时曾与沈约、谢朓等同为“竟陵八友”。他长于应用文体的无韵之“笔”,而诗名逊于沈约,当时有“沈诗任笔”之称。后转而致力于诗,意欲以用典制胜,却又形成“拘挛补纳”之弊,在当时造成不良影响。
《梁书》本传说“昉所著文章数十万言,盛行于世”,但却未言其有《文章缘起》之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梁有《文章始》一卷,任昉撰”,但注以“亡”字,说明此书当时已不见。《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任昉《文章始》一卷,张绩补。张绩生平事迹不详,其所补亦不知何据。宋人王得臣《麈史》称梁任昉著《文章缘起》一书,所举目录与现在所见本相合。综观以上所载,知梁任昉本有《文章始》,唐张绩曾补《文章始》,宋时又有托名任昉的《文章缘起》,三者固有一线相承,但迷离恍惚,未知今本《文章缘起》与任昉原作竟有多大关系。而无论如何,都可看出从魏晋至唐宋文体辨析分类的日趋细密,以及力图追溯各体渊源的文学批评风气。如今本《文章缘起》卷首有一短序,谓“《六经》素有歌、诗、书、诔、箴、铭之类”,以儒家经典为各体作品的源头,是持有宗经思想的古人的普遍观念。再如将文体区分为八十四类(《麈史》作八十五类),为《文心雕龙》、《文选》分类的两倍有余。但其分类颇为驳杂琐细,仅诗一项,便厘为“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九言诗”、“离合诗”、“歌诗”等名目,只着眼于形式,而不利于对诗的特质之总体把握。“表”之外又有“让表”之目,亦属不当。有的本为具体作品的题目,如屈原《离骚》,扬雄《解嘲》,此书则均作为文体之一种,立为条目。还有的本为作品内容方面的词语,书中也截取下来作为文体名称,如崔瑗《草书势》原论草书的笔势,此书也以为文体之一种。诸如此类,所在多有。在追溯各体作品渊源之时,也颇有失当之处。如三言诗最早见于汉代,乐府中《练时日》通篇三言,此书却推迟至西晋夏侯湛;四言诗是《诗经》的主要体式,此书则推迟至西汉韦孟《讽谏诗》。此类纰谬,更不胜枚举。不过对于古人文体辨析及其缘起,也有一些参考和索引的作用。
明李懋仁曾为此书作注,或解释文体名称,或辨正各体起源,并自撰《续文章缘起》,亦不足观。商务印书馆曾将二书合为一册,收入《丛书集成初编》,于1937年出版,1959年补印。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下面详述之。
(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为什么思路在第一、二部分老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究这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宋史》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3)幼暐《金华瀛洲集》三十卷
王咸《典丽赋》九十三卷
《华林义门书堂诗集》一卷(王钦若、钱惟演等作)
张逸、杨谔《潼川唱和集》一卷
李祺《天圣赋苑》一十八卷
又《珍题集》三十卷
滕宗谅《岳阳楼诗》二卷
陶叔献《西汉文类》四十卷
徐徽《滁阳庆历集》十卷
韩琦《阅古堂诗》一卷
《送僧符游南昌集》一卷(范镇序)
《石声编》一卷(赵师旦家编集)
《南犍唱和诗集》一卷(吴中复、吴秘、张谷等作)
郑雍《古今名贤诗》二卷
欧阳修《礼部唱和诗集》三卷
《送元绛诗集》一卷《送文同诗》一卷,(鲜于侁序)
晏殊、张士逊《笑台诗》一卷
慧明大师《灵应天竺集》一卷
宋璋《锦里玉堂编》五卷
孙洙《褒题集》三十卷又《张氏诗传》一卷
宋敏求《宝刻丛章》三十卷
《宝刻丛章拾遗》三十卷
孙氏《吴兴诗》三卷(不知名)
姚〈门辟〉《荆溪唱和》一卷
林少颖《观澜文集》六十三卷
吕祖谦《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又《国朝名臣奏议》十卷
吕本中《江西宗派诗集》一百十五卷
曾纮《江西续宗派诗集》二卷
石处道《松江集》一卷
江文叔《桂林文集》二十卷
刘褒《续集》十二卷
黄岦《续乙集》八卷
张修《桂林集》十二卷
徐大观《又续集》四卷
丁逢《郴江前集》十卷
又《后集》五卷
《郴江续集》九卷
杨倓《南州集》十卷
王仁《澧阳集》四卷
道士田居宝《司空山集》一卷
姜之茂《临川三隐诗集》三卷
熊克《馆学喜雪唱和诗》二卷
陈天麟《游山唱和》一卷
史正心《清晖阁诗》一卷
葛郛《载德集》四卷
王十朋《楚东唱酬集》一卷
莫琮《椿桂堂诗》一卷
何纮《籍桂堂唱和集》一卷
莫若冲《清湘泮水酬和》一卷
陈谠《西江酬唱》一卷
廖伯宪《岳阳唱和》三卷
黄学行《又乙集》一卷
刘璿《政和县斋酬唱》一卷
林安宅《南海集》三十卷
曾肇《滁阳庆历前集》十卷
吴珏《滁阳庆历后集》十卷
《干越题咏》三卷(李并序)
郝篪《都梁集》十卷
西湖寓隐《回文类聚》一卷
《郢州白雪楼诗》一卷(萧德藻序)
《三苏翰墨》一卷(苏轼等书)
《桂香集》六卷
《留题落星寺诗》一卷《翰苑名贤集》一卷
《宋贤文集》三卷
《宋贤文薮》四十卷
《先容集》一卷
《制诰章表》二卷
又《制诰章表》十五卷
《儒林精选时文》十六卷
《玉堂诗》三十六卷
《辞林类藁》三卷
《海南集》十八卷
《鄞江集》九卷
《嘉禾诗文》一卷
《浔阳琵琶亭纪咏》三卷
《浔阳庚楼题咏》一卷
《滕王阁诗》一卷
《脍炙集》一卷
《玉枝集》三十二卷
《永康题纪诗咏》十三卷
《圣宋文粹》三十卷
《布袋集》一卷
《元祐密疏》一卷
《唐宋文章》二卷
《圣宋文选》十六卷
《唐宋诗后集》十四卷
《君山寺留题诗集》一卷
《制诰》三卷
《春贴子词》一卷
《高丽表章》一卷
《登瀛集》五十二卷
《罗浮寓公集》三卷
《罗浮》一卷(集者不知名)
陈材夫《仕途必用集》十卷
翁忱《岳阳别集》二卷
钟兴《秭归集》八卷
卜无咎《庐山记拾遗》一卷
商侑《盛山集》一卷
刘充《唐诗续选》十卷
王安石《建康酬唱诗》一卷
又《唐百家诗选》二十卷
《四家诗选》十卷
《送朱寿昌诗》三卷
韩忠彦《考德集》三卷
元积中《江湖堂诗集》一卷
孔延之《会稽掇英集》二十卷
程师孟《续会稽掇英集》二十卷
曾公亮《元日唱和诗》一卷
孙觉《荔枝唱和诗》一卷
蒲宗孟《曾公亮勋德集》三卷
马希孟《扬州集》三卷
曾旼《润州类集》十卷
魏泰《襄阳题咏》二卷
苏梦龄《摛华集》三卷
王得臣《江夏古今纪咏集》五卷
杨杰《高僧诗》一卷
孙颀《抄斋唱和集》一卷
薛传正《钱塘诗前后集》三十卷
唐愈《江陵集古题咏》十卷
章粢《成都古今诗集》六卷
孙永《康简公崇终集》一卷
道士龚元正《桃花源集》二卷
《绍圣三公诗》三卷(司马光、欧阳修、冯京所著)
陆经《静照堂诗》一卷
刘珵《宣城集》三卷
唐庚《三谢集》一卷
上官彝《麻姑山集》三卷
翁公辅《下邳小集》九卷
弹粹《鹅城丰湖亭诗》一卷
蔡驿《惠泉诗》一卷
林虙《西汉诏令》十二卷
俞向《长乐集》十四卷
《四学士文集》五卷(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所著)
《内制》六卷(晏殊以下所撰)
沈晦《三沈集》六十一卷
《輶轩唱和集》三卷(洪皓、张邵、朱弁所集)
程迈《止戈堂诗》一卷
樊汝霖《唐书文艺补》六十三卷
何琥《苏黄遗编》一卷
杨上行《宋贤良分门论》六十二卷
戴觉、李丁《单题诗》十二卷
廖刚《世纟采集》三卷
《送王周归江陵诗》二卷(杜衍等所撰)
许端夫《斋安集》十二卷
黄仁荣《永嘉集》三卷
李知己《永嘉集》三卷
《晁新词》一卷(晁端礼、晁冲之所撰)
陆时雍《宏词总类前后集》七十六卷
《梅江三孙集》三十一卷(孙立节及子勴、孙何所著)
鲍乔《豫章类集》十卷
邓植《小有天后集》一卷
萧一致《濂溪大成集》七卷
《馆阁词章》一卷《馆阁诗》八卷(并中兴馆阁诸臣所撰)
右总集类四百三十五部,一万六百五十七卷
刘勰《文心雕龙》十卷
钟嵘《诗评》一卷
任昉《文章缘起》一卷
李允(一作"元"或"克")《翰林论》三卷
王昌龄《诗格》一卷,又《诗中密旨》一卷
杜嗣先《兔园策府》三十卷
柳璨《史通析微》十卷
刘餗《史例》三卷
刘知几《史通》二十卷
白居易《白氏金针诗格》三卷又《白氏制朴》一卷
僧皎然《诗式》五卷 又《诗评》一卷
辛处信注《文心雕龙》十卷
王瑜卿《文旨》一卷
王正范《文章龟鉴》五卷
范摅《词林》一卷
孙郃《文格》二卷
倪宥《文章龟鉴》一卷
刘蘧《应求类》二卷
窦苹《载籍讨源》一卷
《举要》二卷
吴武陵《十三代史驳议》十二卷
林?《史论》二十卷
王谏《唐史名贤论断》二十卷
程鹏《唐史属辞》四卷
王损之《丝纶点化》二卷
方仲舒《究判玄微》一卷
乐史《登科记解题》二十卷
蒋之奇《广州十贤赞》一卷
白行简《赋要》一卷
范传正《赋诀》一卷
浩虚舟《赋门》一卷
纥于俞《赋格》一卷
和凝《赋格》一卷
毛友《左传类对赋》六卷
王维《诗格》一卷
王杞(一作"超")《诗格》一卷
贾岛《诗格密旨》一卷
元兢《诗格》一卷 又《古今诗人秀句》二卷
僧辞远《诗式》十卷
许文贵(一作"贡")《诗鉴》一卷
僧元鉴《续古今诗人秀句》二卷
司马光《续诗话》一卷
姚合《诗例》一卷
郑谷《国风正诀》一卷
王叡《炙毂子诗格》一卷
张仲素《赋枢》一卷
倪宥《诗体》一卷
张为《唐诗主客图》二卷
僧齐己《玄机分明要览》一卷 又《诗格》一卷
李洞《贾岛诗句图》一卷
僧神彧《诗格》一卷
徐锐《诗格》一卷
冯鉴《修文要诀》二卷
林逋《句图》三卷
李淑《诗苑类格》三卷
僧定雅《寡和图》三卷
刘攽《诗话》一卷
邵必《史例总论》十卷
司马光《诗话》一卷
马偁《赋门鱼钅龠》十五卷
蔡宽夫《诗史》二卷
吴处厚《赋评》一卷
蔡希蘧《古今名贤警句图》一卷
魏泰《隐居诗话》一卷
杨九龄《正史杂编》十卷
郭思《瑶溪集》十卷
蔡条《西清诗话》三卷
李颀《古今诗话录》七十卷
李錞《诗话》一卷
僧惠洪《天厨禁脔》三卷
周紫芝《竹坡诗话》一卷
强行父《唐杜荀鹤警句图》一卷
黄彻《溪诗话》十卷
郑樵《通志叙论》二卷
曾发《选注摘遗》三卷
胡源《声律发微》一卷
费哀《文章正派》十卷
《李善五臣同异》一卷
严有翼《艺苑雌黄》二十卷
方深道《集诸家老杜诗评》五卷
方絟《续老杜诗评》五卷
彭郁《韩文外抄》八卷
赵师懿《柳文笔记》一卷
葛立方《韵语阳秋》二十卷
吕祖谦《古文关键》二十卷
《新集诗话》十五卷(集者不知名)
《元祐诗话》一卷
《历代吟谱》二十卷
《唐宋名贤诗话》二十卷
《金马统例》三卷
《诗谈》十五卷
《韩文会览》四十卷(并不知作者)
右文史类九十八部,六百卷。
凡集类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0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