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与出土文献·石刻以及其他题铭中的文学遗产·陶器题铭与砖瓦题铭

大道家园 2023-07-30 01:25:41

先秦两汉文学与出土文献·石刻以及其他题铭中的文学遗产·陶器题铭与砖瓦题铭先秦两汉文学与出土文献·石刻以及其他题铭中的文学遗产·陶器题铭与砖瓦题铭

陶文的时代也是相当早的,如果从半坡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时期的陶符算起,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由于它们还不是文字,所以最早的陶文还是要从殷墟谈起。在殷墟发现的商代陶器中多有契刻、钤印甚至书写的字迹,多数只有一两个字,属于“族氏铭文”一类。

西周的陶器题铭数量不多,除了刻符之外,不少是文字或者数字卦。但是也有一些新颖别致的类型。著名的如出土于陕西扶风召陈的一件西周中期的残陶簋题铭①。簋的圈足上刻有“器谓文书成象王”7字②。春秋陶文也不多见,最著名的属20世纪30年代山东章丘城子崖出土的“齐人纲获六鱼一小龟”9字刻画陶文。

战国陶文数量庞大,约有上万片之多。除了少数文字是刻画外,多数文字都是钤印,也就是用玺印戳盖在陶器上。其中多为“物勒工名”一类,从一字至十余字不等。著名的如“王孙陈棱莅事岁左里厩亳区”,有12字。

秦汉时期陶器使用普遍化,多为家常日用器皿。这是平民生活的反映,从中不难看出由先秦时期贵族社会向秦汉时期平民化社会的转变③。秦代陶文数量较多,其中以1974年发掘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数量最多,共有八百余件④。最著名的陶器铭文是《始皇诏陶量》,外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共40字,文字与青铜器铭文中的其他始皇诏书相同,但却是用10枚方印戳盖上去的。

汉代陶器题铭与秦代相似,多为“物勒工名”类型。有的也钤刻一些吉祥语,如辽宁辽阳三道壕石椁墓出土陶案,上刻“永元十七年三月廿六日造作瓦案,大吉,常宜酒肉”等20字。汉代陶文如陶鼎、陶簋等食器,陶壶、陶瓮等水器及酒器,陶仓等储藏器之类的日用器皿出土数量较多。其中有钤印、刻画甚至书写,如1953年洛阳烧沟汉墓、1957年洛阳金谷园汉墓等地出土陶器上,甚至还有朱书、墨书、粉书三种字迹,令人称奇。汉代最有名的陶文是朱书的解谪陶瓶,文字最长的如东汉张叔敬解谪瓶,共有23行,219字。其中有“黄神生五岳,主死人录,召魂召魄”等语,是研究早期黄巾道教的重要资料。陈直先生誉为 “不啻一块汉碑石刻,可谓朱书陶瓶中之王”①。

过去人们常说“秦砖汉瓦”,其实砖瓦的出现最早都可以提前到西周时期,只不过那时没有题铭而已。较早的题铭砖以山东邹城张庄战国早期的墓志砖最著名,它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墓志,共有11字②。

秦汉时期的题铭砖常常刻有年代、姓名甚至某些吉祥语,如“子孙繁昌,富乐未央”之类。著名的如辽宁盖县出土东汉“永和五年”文字砖,上面即钤印有吉祥语:“永和五年造作。竭力无余,用庸。数千士夫,莫不欢酌,生死之义备矣。”共26字。但是也有一些内容和性质特异的。如1960年北京怀柔城北东汉墓出土“吾阳成”砖有“吾阳成,八千万,不为孝廉”等语,确实有些不苟流俗。此外,最著名的是汉代的《春秋公羊传》草隶砖,上刻《公羊传》残文5行55字,但是经传相连,可能是严彭祖本③。有时砖文也记载一些刻砖者自己的境遇。如1958年、1964年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就两次出土了一千多方东汉时期的刑徒砖,多有“死在此下”之语④,为研究汉代的奴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又如1977年安徽亳县出土东汉晚期曹氏宗族墓砖有 “岁不得陼。人谓壁(甓)作乐,作壁(甓)正独苦。却来却行壁(甓),反是怒皇天。壁(甓)长契”、“掩辛间,五内若伤,何所感起”、“为将奈何,吾真愁怀”等语①,反映出制砖工人劳作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

春秋时期的瓦文以陕西凤翔高庄秦宗庙遗址出土陶瓦文字为最多,约有七八十种。最长的瓦书当属战国中期的秦惠文君四年陶瓦,共有121字②。其中记载了司御不更为右庶长封宗邑划疆界的过程,对于研究秦代的土地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战国秦汉最常见的瓦文实际上是瓦当③。战国时期秦国瓦当有文字者很少,只有云纹瓦印有“左宫”、“右宫”等字,与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出土的半瓦当铭文类似。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有“天(齐)”半瓦当④,也是不可多得的瓦当精品。

秦汉两代的瓦当存世者有三千多片,成为瓦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其中秦代瓦当多为图画肖像,少有文字。前人所艳称的“羽阳千岁”等秦代瓦当,实际上是汉代重修时所造的,应视为汉瓦⑤。汉代文字当大量出现,这是汉代工艺史上的重要成就。其布局得宜,篆籀精妙,为鉴赏家所珍视。文字当种类众多,孙机先生分为国号当、宫殿当、官署当、陵墓当、第宅当、吉语当等6种⑥。多数瓦当为“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4字,著名的吉语当如“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竟多至12字,实属瓦文中的极品。

此外,像金银器、铁器、漆器、木器甚至丝织品等器物都有刻画、钤印甚至书写的文字,但多数都是“物勒工名”一类。稍有特色的如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的漆箱盖上有28宿名称,是珍贵的天文学史资料。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注释

① 参见陈全方《周原出土陶文研究》,《文物》1985年3期。② 释文用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第三章第五节《周原残陶簋铭试论》一文。③ “平民化”社会用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说。所谓“平民化”社会,不是指没有贵族,而是指没有先秦那种世卿世禄的世袭贵族。④ 参见袁仲一《秦代陶文》第9页,1987年版。其所说“陶文”,包括砖瓦文字。① 陈直《汉张叔敬朱书陶瓶与张角黄巾教的关系》,陈直《文史考古论丛》第390页。② 参见郑建芳《最早的墓志——战国刻铭墓砖》,《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19日;李学勤《邹城张庄砖文》,载李学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③ 参见陈直《考古丛录》,陈直《文史考古论丛》第553—554页。陈氏此文还谈到另一块东汉建初残墓砖,内有“入太学受《礼》,十六受《诗》,十七受……十九受《春秋》”等语,记载汉太学受经的次第,对于经学史研究有重要价值。④ 参见黄士斌《汉魏洛阳城刑徒坟场调查记》,《考古通讯》1958年6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东汉洛阳城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1972年4期。① 参见安徽省博物馆《亳县曹操宗族墓葬》,《文物》1978年8期;殷涤非《对曹操宗族墓砖铭的一点看法》,《文物》1980年7期。② 参见郭子直《战国秦封宗邑瓦书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李学勤《秦四年瓦书》,载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③ 瓦分为筒瓦(又称牡瓦)和板瓦(又称牝瓦)两种。只有筒瓦上才有瓦当。④ 参见赵超《释“天”》,《考古》1983年1期。⑤ 参见陈直《秦汉瓦当概述》,《文物》1963年11期。⑥ 参见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第168-170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简述先秦两汉诗体的发展概况2006-09-01 17:44第一编 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与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肴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左传》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国语》。《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术:《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策士的权谋、谲诈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思考题:1、试分析《左传》在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
2、试分析《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5学时)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思考题:1、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
2、试析《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10学时)
1、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楚国社会政治背景;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歌俗乐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地巫系文化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的真伪。早年得志,任楚怀王左徒,与楚国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夺稿、被谗、流落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罗。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5篇,其中某些恐为伪作。
3、心灵的回旋曲——《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4、流亡漂泊组曲——《九章》。《九章》的编辑与得名;《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艺术。
5、祭神组曲——《九歌》。《九歌》的内容;《九歌》的艺术。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响。《天问》、《招魂》及其他。
7、楚辞的流变及其他作家。宋玉及其《九辩》、《风赋》等;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
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 秦汉文学(24学时)
概况(1学时)
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3、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品之一。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思考题:1、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和辞赋(3学时)
1、秦代文学。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的寓言艺术;《谏逐客书》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贾谊和汉初散文。贾谊的生平;贾谊散文的三种类型;晁错的散文。
2、西汉的赋作家。赋体源流;骚体赋——以贾谊赋为对象;散体大赋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发》;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西汉的其他赋家——东方朔、杨雄。
思考题: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评价散体大赋?
第二章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6学时)
1、司马迁的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学渊源,诵古文及《尚书》、《春秋》等;青、中年时期的三次漫游增广了他的见闻,他也借机搜集了不少有关的遗事传闻,对他写作《史记》有直接帮助;开始写作《史记》“草创未就”之时遭李陵之祸,进而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2、关于《史记》其书。《史记》的体例;《史记》写作的目的;《史记》的历史观。
3、《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史记》如何选择传主;《史记》如何写传主;《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倾向性。
4、《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
5、《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叙事生动传神,描写富于形象性。在史实的基础上,常能通过取舍剪裁材料,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章气势磅礴,又富于抒情色彩。并往往在书中借史事以舒写愤懑,倾注入自己的感慨。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的关系如何?
2、简论司马迁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史记》的论赞法和互见法如何表现
第三章 东汉的散文和辞赋(2学时)
1、班固和《汉书》。《汉书》的体例;《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史》、《汉》比较。
2、东汉的散文。
3、东汉的辞赋。
思考题:1、如何评价《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2、东汉时期有何著名的散文作家及作品?
3、东汉辞赋的概况如何?
第三章 汉乐府民歌(8学时)
1、关于乐府。乐府的机构及任务;乐府涵义的变迁。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①表现富有阶层生活的作品;②反战作品;③表现农民与市民生活的作品;④表现爱情与家庭生活的作品。乐府民歌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作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颇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征。诗中无论是写上层人的奢华,还是写下层人的窘况,均能以歌者本身的眼光去看,所以体现出鲜明的平民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题材多取资典型事件或某些场景;叙事诗的体制,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诗体形式自由,整散不拘,五言为主,夹以杂言;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思考题:1、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有何体现?
2、简论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3、乐府民歌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
1、五言诗的起源。首先在汉代民歌中出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张衡、秦嘉、赵壹等都有五言诗作。五言诗比四言诗在言志状物方面更有优势,也更易于再现诗体韵律的抑扬顿挫之美。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的离别相思之苦与仕途失意的苦闷感伤。它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善于用平淡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
思考题:1、简述先秦两汉诗体的发展概况及《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发展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价值

论述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嬗变?(1.介绍主要散文著作2概括说明其嬗变轨迹3嬗变原因4)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嬗变
(一)源头

先秦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散文作为先秦文学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归原典,更能不断从作品中解读出最准确的内涵,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汉朝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奏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朝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先秦散文无疑是一片美丽的浪花,而两汉散文则是长河中不断流淌的活水。

(二)先秦两汉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
朝代更替,制度变化,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主要原因。真正推动文学本身变化的,更多的是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在汉朝,已经有一大作家群体,专门负责写作。此外,作品思想内容、体裁、艺术手法的创新,也使得两汉散文较先秦散文有明显的区别,如汉赋,就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三)先秦散文的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春秋》维护周礼,贬斥邪说暴行。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所继承。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国语》和《左传》为代表。《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所记多为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左传》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同时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和因果关系,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叙事中人物的行为、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静态描写。以《秦晋肴之战》为例,《秦晋肴之战》和《左传》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本来,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文章不同于以写人为主、为人作传的文章,它不着重于哪一个人物的深入刻划,而只是对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较为简略的交代。但是《秦晋肴之战》却用简炼的笔法,生动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先轸、晋襄公、孟明、文嬴、阳处父等人物群象。虽然每个人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但是却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如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应变,文嬴的人在晋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阳处父解下左骖以诱捕孟明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象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风的新水平。以《鲁仲连义不帝秦》为例,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文章记叙完整,情节曲折扣人心悬。人物个性鲜明,突出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辩言有理有节,比喻犀利深刻,逻辑缜密,具有说服力。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 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 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四)两汉散文的发展(1)汉赋的兴起。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子虚》《上林》以铺陈写物为中心,运用排比夸张渲染的手法描写事物,而且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2)政论文,如贾谊的《过秦论》。政论文贾谊《过秦论》为代表,既继承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又具有战国散文所缺少的严谨风貌同时注重具体实际的政策方针,而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讨论政治的原则。(3)史传散文,如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驾驭的叙事艺术;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的人物刻画;强烈传奇色彩的风格特征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别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同时,不少语体散文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0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