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词曲总集·别集·词·东坡乐府》简介介绍

大道家园 2023-07-30 01:12:01

《词曲总集·别集·词·东坡乐府》简介介绍《词曲总集·别集·词· 东坡乐府》新诗鉴赏

词别集,二卷,北宋苏轼撰。轼见《东坡七集》。

苏氏以前,词基本上是舞筵歌宴、侑酒助兴的工具,作者很少能在词中展现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词至苏为一大变,他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把它从为应歌而作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言志摅情的一种诗体。因此凡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事伤时、摅写怀抱以及农村风光、山川景物、军政要务、身边琐事无不可入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词的题材得到很大拓展。

苏氏还提高了词的品格。以前词基本上是代言体,即使是道学先生、关西大汉在填词时也要摹拟小儿女口吻;而苏氏在词中展现的基本上是自己的精神风貌。因此,无论何种题材都有东坡个性,即使写“闺情”也不落入绮艳的套路。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写得超然脱俗:“石榴半吐红中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词人笔下的美人不是“浮花浪蕊”,而是蓓蕾初绽、晚艳独芳的榴花,她高洁孤独,又令人产生了“恐美人之迟暮”之感。

苏词中还融入了理趣。作者善于从一些琐事中悟出人生哲理。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词中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本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人生就因为有了某种机遇,从而便有了执著的、不计后果的追求。

其他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富于启示性,使读者思考一些人生问题。

苏词表现出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他写出了许多不宜于“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演唱的词章。如雄壮奔放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豪迈旷达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满江红》(江汉西来),清雄高旷的《永遇乐》(明月如霜)、《沁园春》(孤馆青灯)等等。这些都为后世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新的境界。

后人言苏氏“以诗为词”,其实也不尽然,过分沉重的题材,他也不写入词中。如在诗中写农民生活之痛苦“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况变连年苦饥馑,剥啄草木啖泥土”(《寄刘述》)。这些生活场景并未在词中出现而在词中也仅写道:“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不再作深入的淋漓尽致的描写。我们从中可悟诗词之别。

苏词风格多样,其基调是豪迈旷放,但也有不少细腻委婉、清新质朴之作。

苏氏思致宛转,想像丰富,因此,其词叙述曲折,比喻新颖,结构富于变化。并善于吸收前人诗句成语,尝试用散文句法写词,使词面貌一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东坡词自南宋以来多不与文集合编,而是集外单行。最早为南宋曾慥所辑,绍兴二十一年(1151)刊,已佚,现存有抄本。

现存最早刊本为元延祐庚申(1320)有叶曾云南阜草堂序。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9年以元“延祐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精刊本、抄本,由今人陈允吉校点排印出版。

此书之缺点是未收曾慥及元延祐刊之叶序,以及黄丕烈题记、赵万里跋语。书仅收词二百八十一阕,而唐圭璋1965年出版之《全宋词》收苏词三百五十阕。

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词林集珍》本。

乐府诗集简介《乐府诗集》,乐府诗总集,南宋郭茂倩编,共100卷,是收罗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乐府原意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汉魏、两晋的中央政府常常设有音乐机关,制定乐谱,采写歌辞,训练乐工。后来凡由乐府机关采写、配乐并演唱的歌辞就称乐府诗,也叫乐府。

乐府诗来源有二:一是从民间观风采集而来的歌谣;二是文人依曲谱创作的作品。《乐府诗集》收录了汉代到唐五代的历代乐府诗,以及汉以前的古歌谣。分为12类:(1)郊庙歌辞12卷;(2)燕射歌辞3卷;(3)鼓吹曲辞5卷;(4)横吹曲辞5卷;(5)相和歌辞18卷;(6)清商曲辞8卷;(7)舞曲歌辞5卷;(8)琴曲歌辞4卷;(9)杂曲歌辞18卷;(10)近代曲辞4卷;(11)杂歌谣辞7卷;(12)新乐府11卷。每一类又分若干小类。

《乐府诗集》所收集的诗歌,大多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因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特别是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现实苦难和思想感情,如《陌上桑》、《东门行》、《战城南》、《孔雀东南飞》等,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艺术成就、表现方法、语言形象等都成为中国诗歌艺术的楷模和渊源。

全书各类有总序,每一曲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及歌辞的起源和发展,做了考订,“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四库全书总目》)。每一题以古辞居前,历代仿作依次列后,对研究乐府诗的源流和发展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现有宋《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影印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宋本出版的影印本。1979年中华书局重加校勘整理,标点重印,书后附有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s/1iD-4ORYgY0SYiz1kMKIElQ

 提取码: pbwn

苏轼的资料和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参考资料:苏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9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