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什么是《忠恕》

大道家园 2023-07-29 23:35:40

什么是《忠恕》孔子提倡的为人之道。孔子曾经告诉弟子说:“我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忠恕’两个字。”“忠”与“恕”是两个概念,宋代朱熹注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之心,尽己之力,来成全他人,就是“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来宽容他人,就是“恕”。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忠”说的是一种仁爱的精神,“恕”说的是一种宽容的精神。比较而言,“忠”比“恕”难以实行,“恕”则比“忠”更基本,所以孔子曾经以“恕”字作为弟子应该终生奉行的金科玉律。孔子的“恕”道,不但成了中国人的口头禅,而且在西方也引起了反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经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法国大革命的风云人物罗伯斯庇尔在其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著名的法国《人权宣言》)中也引用了孔子的这句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毫无疑问,孔子的“恕”道是中国人对人类智慧宝库的伟大贡献。

如何理解 忠恕孔夫子教人的是『一贯忠恕之道』,这一贯忠恕之道亦含有”人我一贯〃,”知行一贯〃和”天人一贯〃的意思。若再扩而大之,这一贯之道可以是赞天地化育,参天地宇宙、世界大同的一贯之道,所以从精神方面来说儒家是泛道德主义也不为过嘛!
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忠恕——《论语•里仁》(4.14.2)孔子提到,他的思想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在孔子弟子曾子看来,这个关键词就是“忠恕”。

虽然,来这只是曾子的个人观点,但却具有代表性。

因为儒家向来主张“无可无不可”,也就是不极端,不强求。

而忠恕则是忠于自己 宽恕他人。也就是不以极端强求自己,并由自己推广至他人。

这与“无可无不可”相当吻合,足以成为孔子思想的“关键词”,至少曾子是如此看待孔子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1.不走极端。

2.不绝对化要求。

这两点有个专有名词,就是“中庸”。中庸并不是和稀泥,而是不要极端、绝对化,最求大多数人的同意,有点“共和”的意味。

3.由己及人。

我们往往宽于待己,严于待人。所以才要尽可能由己及人,追求和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9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