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籍·新五代史史学·史籍·新五代史
宋代以后唯一一部私家撰写的正史。北宋欧阳修撰。欧阳修的诗文都有名,被后代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又是著名史学家,除 《新五代史》外,还撰有 《新唐书》 等,所著 《集古录》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专著。《新五代史》 原名 《五代史记》,因与宋初薛居正 《五代史》相别,故名。五代是一个乱世,北方走马灯似地变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廷,而南方还有九个独立王国,加上北汉,共为十国。北宋开国后,宰相薛居正便奉命监修 《五代史》,仅用十八个月成书。这部官修的 《五代史》 流行了近百年之后,便被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取代,至明代就绝版了。后来被乾隆皇帝钦定为 “正史” 的 《旧五代史》 并非原本,而是清朝的辑佚本,是由邵晋涵等人一条条从 《永乐大典》 等类书和史籍中辑录出来、厘定成书的。但欧阳修并没有看见自己的传世之作刊行问世,因为他生前非常保密,除了少数好友外,不肯轻易示人。据说,曾经有朋友向朝廷建议,征取其书,以备正史,但被欧阳修婉言推脱。直到他去世后,家里人才将 《新五代史》上奏神宗皇帝,不久即由最高学府国子监刊行。《新五代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仿效 《春秋》“书法” 来褒贬人物,在遣词用字上,都非常考究,如用兵之名,两国攻曰 “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 “讨”,天子自往曰 “征”,我败曰 “败绩”,彼败曰 “败之”,等等; 二是仿照《史记》 的体例,变《旧五代史》 的半断代体为通史体,并在纪、传、志、表之外,恢复了《史记》 的“世家”,记载南北十个独立王国的史事。《四库全书总目》 批评说: “大致褒贬祖《春秋》,故义例谨严; 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 而事实则不甚经意。” 原来,欧阳修重修五代史的用心,是想通过这部 “乱世之书”来表达自己的某种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除了以 “书法” 来表示褒贬外,还喜欢直接发表议论,而议论必以 “呜呼” 二字开头,故前人曾戏称 《新五代史》 为 “呜呼传”,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则说得更刻薄: “一部吊祭哀挽文集。”平心而论,欧阳修不失为 “良史之才”,但因其惩戒 “乱臣贼子”之心太切,以 “道统” 自居之心太重,著史好象倒是次要的,有时为了照顾 “书法”,叙事过于简略,语焉不详。从史料价值的角度说,《新五代史》就不如《旧五代史》,这就是 《旧五代史》 在清代重新受到史家重视的原因。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有史学价值吗?怎么样?《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二十四中自唐代以后惟一一部私人修撰的正史。欧阳修有意模仿孔子作的《春秋》,寓褒贬,别善恶,藉以发挥自己的政治历史观点,因而他非常注意褒贬义例。藉五代乱世,口诛笔伐,要求拔乱返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欧史重在笔削加工,文笔确在薛史之上。但欧公并不太重视史实,从保存史料来说,其价值则不及薛史。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s/1yF_cZiA3fxLr2AyQuUq6Lg
?pwd=1x6k 提取码: 1x6k
新五代史的作品评价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列传人物部分也有补充,欧阳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据胡峤《陷虏记》,记述了在契丹的亲身见闻。在《于阗录》中记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阗时所见到的沿途各国的山川、风土情况。在《司天考》中,欧阳修将后周天文学家王朴的《钦天历经》4篇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因为《旧五代史》这部分内容已经不全,所以欧阳修的记录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
此外,欧阳修对所采用的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订正了《旧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错误。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用表的形式,将290余州郡的废置更易情况明白地显示出来。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
总得来看,两部五代史互有短长,现存《旧五代史》全书是《新五代史》的两倍多,旧史列传人物460余人,新史只有256人;旧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对十国历史的记述更为完备。在个别人物传的字数上也多于旧史。这两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的确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见的。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该书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
对《新五代史》进行考订的著作主要有:宋吴缜撰《五代史纂误》3卷,专取五代史本文,摘其舛误,辑为一书;清吴兰庭撰《五代史记纂误补》6卷,主要是补吴缜《纂误》之作,共载309事;清人对“欧史”考补之作还有杨陆荣撰《五代史志疑》4卷,杜贵墀撰《五代史记注削繁》以及牛坤撰《五代史续补》2卷(补义儿传93人)等。
另外,两部《五代史》缺门也有不少,清人补作计有四种:周嘉猷《五代史纪年表》,陈恕的《五代地理考》1卷,顾怀三与宋祖骏各作的《补五代史艺文志》1卷。
顾炎武、钱大昕等学者对《新五代史》都有批评,认为欧阳脩迂腐,既著史书,却不重视史实的探讨,好发议论,爱说空话,读来令人生厌。章学诚讥称:“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
宋人亦对欧阳脩的史学有所批评。《宋稗类钞》中引刘敞“好个欧九,极有文章,可惜不甚读书”之语,《苕溪渔隐丛话》亦引王安石的“欧九不学”的话。一日,刘攽问欧的弟子焦千之说《新五代史》有为韩通立传吗?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但王鸣盛高度评价《新五代史·职方考》:“五代土地,梁为最小,晋、汉差大,周又大,而唐为最大……观欧《职方考》自明,此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此则欧公笔力非薛《史》所能及。”。赵翼亦称“卷跌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
章太炎评《新五代史》:“欧阳脩作《五代史记》,自负上法《春秋》,于唐本纪大书契丹立晋,为通人所笑。此学《春秋》而误也。《春秋》书法,本不可学,‘卫人立晋’云者,晋为卫宣之名,今契丹所立之晋,国名而非人名。东家之颦,不亦丑乎?”是故《新五代史》以文学价值见长,并不能取代以史学价值为主的《旧五代史》。
当时学者吴缜撰《五代史纂误》三卷,是纠举《新五代史》谬误的专著。清代吴兰庭撰《五代史记纂误补》六卷,乃吴缜《纂误》之续作。彭元瑞、刘凤诰有《五代史记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