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什么意思虽九死其犹未悔【题解】
本段选自《楚辞·离骚》。
《楚辞》,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通行注本有宋洪兴祖《楚辞补注》。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陷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后秦兵破楚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中投汨罗江而死。屈原作品共二十五篇,代表作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离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奸佞当道、政治昏暗,感叹抱负不申。作品想象丰富,文采绚烂,结构宏伟,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离骚”之义,司马迁解释为“罹忧”,即遭遇忧愁之意。
长太息以掩涕兮(1),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2),謇朝谇而夕替(3)。既替余以蕙纕兮(4),又申之以揽茝(5)。亦余心之所善兮(6),虽九死其犹未悔(7)。怨灵修之浩荡兮(8),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9),谣诼谓余以善淫(10)。固时俗之工巧兮(11),偭规矩而改错(12)。背绳墨以追曲兮(13),竞周容以为度(14)。忳郁邑余侘傺兮(1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16),余不忍为此态也(17)。鸷鸟之不群兮(18),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19),夫孰异道而相安(20)?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21)。伏清白以死直兮(22),固前圣之所厚(23)。
【注释】
(1)太息:叹息。掩:拭。(2)修姱(kuā):修洁而美好。鞿(jī)羁: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3)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谇(suì):进谏。替:解职。(4)蕙纕(xiāng):喻高尚的德行。纕,佩带。(5)申:重,加上。揽茝(chǎi):采集芳芷。喻高尚的德行。(6)所善:所崇尚的美德。(7)虽:纵然,即使。九:泛指多次。(8)灵修:神圣。喻指君王。浩荡:荒唐。(9)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细长的眉。谓如蚕蛾之眉(触角)。此处喻高尚德行。(10)谣诼(zhuó):造谣,诽谤。淫:邪恶。(11)工巧:善于取巧。(12)偭(miàn):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喻标准。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错:通“措”,措施;设置。(13)绳墨:准绳与墨斗。喻准则。(14)周容:苟合以取悦于人。度:法度、准则。(15)忳(tún):愤懑。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16)溘(kè):忽然。流亡:随流水而消逝。(17)此态:指“众女”的种种丑态。(18)鸷: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指一般的鸟。不群:不合群。(19)方圜(yuán):方和圆。方枘(榫头)和圆凿(受榫头的穿孔)。周:合。(20)孰:何。异道:不同道。(21)尤:过错。攘诟:忍受耻辱。(22)伏:保持;怀。死直:为正直而死。(23)厚:嘉许。
【导读】
本段中屈原首先抒发自己的胸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接着从邪正不能相容,预测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强调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并准备为此而不惜作出牺牲。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追求真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坚强不屈,宁死不渝,是见义勇为的典范。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刚强的力量。
【思考】
《离骚》中哪些诗句引起你的共鸣?屈原的勇毅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思是什么?出自屈原的离骚
原文是“既替余以蕙攘兮,又申之以揽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意思是:毁坏我薏草的佩带,又因爱收集薏兰而遭到指责,但这是我衷心所爱的东西,就是身死九次也不后悔.表示意志坚定不移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什么意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思是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出处:战国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可早晨进谏晚上即遭贬。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因我采白芷加我罪名。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扩展资料
《离骚》赏析: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伟大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词注释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