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王安石由状元降为第四两宋·王安石由状元降为第四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王安石考进士原为第一,放榜前,因个别句子令皇帝不满,临时与杨寘对换,由状元落为第四。王铚《默记》卷下:“庆历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为枢密使。杨察,晏婿也。”“察之弟寘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晏公明日入对,见寘之赋已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察密以报寘。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宕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当年王安石考中状元,又因为什么被宋仁宗改为第四?其实当时的王安石可以说已经是那次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了,但是王安石在自己的一份答卷中,却因为四个字被皇帝所取消了,其实当时在仁宗看到完整的卷子的时候,一边看一边点头,还是非常认同他的卷子的,但是当他看到孺子其朋这四个字之后,立马就失去了对王安石的好感。
这四个字的意思跟一个典故有关,其大致意思就是指当时的辅臣对皇帝说:你这个小孩儿挺好了,一定要把大臣们当朋友去看待。显然这句话对于仁宗来说,此时的王安石所说的这句话是非常的惹他不高兴的。所以说在仁宗此时的心中就觉得王安石这个考生可以说是没大没小。你什么也没干,就开始来指点我。
而在仁宗选择看当时的第二名,第三名的卷子的时候,发现第二名与第三名其实已经是当时的官员了,而在当时是有一条规定的,在朝为官的官员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以重新任用的,所以说直到第四名的时候才看到了一个并不是当时官员的考生,于是乎就把王安石跟这个第四名进行对调了一下。这才使得王安石从第一名一下子滑到了第四名。
可以说王安石在这一次科举考试当中之所以拿到第四名,是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一个结果,简简单单的只是因为这四个字惹到了皇帝的不开心,但是呢,这对于当时的第四名来讲却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他直接从第四名蹦到了第一名,而且在当时的乡试和会试中他也取得了第一名,顺利的成为了一个连中三元的人物。
因“孺子其朋”王安石丢掉了状元称号,这四个字啥意思?王安石,以变法流传于世,从文学上来讲,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可是在出仕途的时候,在科举考试中,却因为“孺子其朋”四个字丢掉了状元的称号,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1024年,21岁的王安石,代表江西临川,来到汴京参加皇帝主持的考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殿试。当时的王安石才华横溢,对取得状元的称号,信心十足。
当时的主考官是——晏殊,他和王安石是同乡,按照道理说,王安石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状元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是悲催的是,与王安石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一个人——杨寘。
杨寘这个人也算才华出众,早已经拿到解元和会元,如果在拿到状元,就可以成就连中三元的佳话。更值得一说的是,杨寘的身份和特殊,他是晏殊女婿杨察的亲弟弟,为了能让其夺魁,晏殊费了很多大的心计。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十分的完善,作弊是不可能的:
考生考完之后,监考官就会把卷子封号,然后在找一些文员,将卷子上的内容重新抄写,之后在送到阅卷官去评判。
在阅卷期间,所有的阅卷管严禁出入,在周围还有大批的御林军把守,不允许与外人接触。
阅卷官评判结束之后,把所有的结果送还主考官,然后在进行一一的核对,将名次排好,在呈送给皇帝审阅。按照当时的规矩,状元、探花、解元三个人的名次,经皇帝审阅之后在定夺。
当阅卷结束之后,晏殊一看,杨寘只得了第四名,而同乡的王安石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是早已经,在朝廷当差的王珪、韩绛。
按照宋朝的科举制度,政府当差人员,是不能被钦点为状元的。于是晏殊为了让杨寘,获得更好的名次,只能在王安石身上打主意。
晏殊在反复对看两人的试卷之后,从内心十分肯定王安石,杨寘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比王安石要差上一个层次。如果贸然将名次调换,可能会很难服众,毕竟那些阅卷官也不是吃素的,弄不好会出乱子,难以收场。
晏殊回家给杨察说了情况,自己的弟弟没有得到状元,心中也很不是滋味。杨寘知道后,心中也十分的恼怒,在酒店之中,大喝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
正是这句话,晏殊忽然想到一个办法。
当卷子呈送给宋仁宗的时候,晏殊把王安石的卷子中的一句话,悄悄的做了一个特别的记号,导致宋仁宗看到后,十分的不高兴,直接将状元头衔给了杨寘,而王安石只得到第四名,就这样失去了状元的称号。
那么晏殊到底做了什么记号,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原来在王安石的卷子中,有孺子其朋四个字,晏殊偷偷地给这四个字加上了引号。“孺子其朋”出于《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他的意思是:你这个小孩子啊,自今以后要与群臣融洽相处。
再通俗一点说,就是让皇帝一定要和大臣和睦相处,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而当时宋仁宗已经30多岁了。按照一般的道理来说,这个解释也不会触犯什么忌讳。
可是晏殊从中进行曲解。
原来晏殊从太祖皇帝赵匡胤出发,自己给制定了一个忌讳。
赵匡胤本来是柴荣手下的将领,按照道理来说,如果柴荣能活的时间长一些,可能就不会有大宋建立。可是柴荣早逝,托孤于赵匡胤,希望他能效法周公,好好的扶持年仅7岁的儿子。
赵匡胤也在柴荣床前发誓:一定会好好辅佐,绝无二心,否则子孙断绝。
谁知不到一年,赵匡胤就夺取了周家的天下。对于这件事,对于赵匡胤,以及其子孙,都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都不愿意提起。
晏殊在整理完卷子之后,就抓住了“孺子其朋”的小辫子,就有了“此语忌,不可魁天下”的判定。
就这样,王安石失去了状元的位置,只能委屈地来到第四名。从这里可以看出,科举制制度,在严格也没有所谓的公平,说有事情,只差皇帝的一句话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8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僧裕《千古不留迹》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下一篇: 王昌龄豪情挥笔《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