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范畴·阴阳哲学·范畴·阴阳
关于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一般认为,这一观念最早产生于对天象的观察,都与日照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推而广之,凡宇宙间两两对立的事物及其性质,如天地、高下、大小、长短、刚柔、雄雌等等,都可归结为阴阳这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但据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初民特有的思维逻辑。初民在观察宇宙并形成概念时,总是两两对应的,如有“生” 就有 “熟”,有 “大” 就有“小”,有“美” 就有 “丑”,有“雄” 就有 “雌”,有 “君” 就有“臣” 等。推而广之,人类对宇宙万物性质的概括,在最初并不是多元的,而是二元的。中国先哲便拈出 “阴阳” 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 “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部 《易经》,就是讲“阴阳” 变化的数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思路便形成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甚至医学上对疾病的认识,无一不与 “阴阳” 挂钩。当西方的辩证思维引进中国后,中国人惊喜地发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传统的 “阴阳” 哲学原来与辩证法所讲的对立统一法则不谋而合。于是,现代学者讨论学术或社会问题,一如古人言必分阴阳一样,事事都喜欢搞个二分法,如哲学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道德上的保守与开放,政治上的革命与反动等,似乎宇宙万物或社会现象总是这样成双成对地出现,甚至断言“非此即彼”,将丰富多彩的宇宙人生和多元的文化现象纳入一种非常简单的模式。事实上,中国人的线性思维就是这样形成的。尽管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法则经常是符合常识的,但却是一种非常初级的思维法则,正如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在常识范围内肯定是正确的,但放在系统论中,就不一定了。
阴阳的哲学含义是什么阴阳的哲学含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气一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
供参考。
阴阳哲学原理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6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