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主要诗集·总集·月泉吟社诗诗词研究·主要诗集·总集·月泉吟社诗
宋诗总集。一卷。南宋吴渭编。吴渭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曾为义乌令,宋亡不仕,退居于家。“月泉”得名于月泉书院(浦江城北旧有月泉)。南宋诗社林立,为互相唱和,以文会友之所。宋亡后吴氏成立月泉吟社,邀请遗老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社事,至元二十三年(1286)春,诗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五言、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得诗两千七百三十五首,选中二百八十名,为刻前六十名,诗七十四首,附摘句三十三联。每人均用假名,而寓真名于其下。诗皆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藉以表现作者寄情田园,不与元代统治者合作的消极反抗心理和故国之思。风格以温厚和平为主,多用比兴手法。这种结社征诗的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此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刊登宋代诗社的形制以及征诗时所列的社约、题意要求、誓诗坛文、诗评等章则,卷末附有赏格。据此可以想像南宋诗社活动情景。吴氏立社征诗目的还在于广泛联络遗民,结交社友,故入选之诗的作者也很相近。此书常见者有明毛晋所刊《诗词杂俎》本、清《粤雅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1984年浦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有复印本。
以定义形式归纳宋辽金时期的诗歌流派特色?中国宋辽金时期文学流派及其特色:
1.二刘
北宋文学家刘敞、刘攽兄弟的并称。刘敞善制诏,刘攽则通史学,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影响更大。诗作方面,刘敞诗较为呆板,刘攽诗则较为工练。“二刘”博学多才,为文敏赡,世人注目。
2.二安
宋词人辛弃疾、李清照的并称。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故称。“二安”分别是宋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在宋词创作上都有突出的地位。辛词大都抒写抗敌报国的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揭露和批判,慷慨悲壮,笔力雄健,风格豪放。李词前期多写闺情及悠闲生活,后期则有辞乡别土、国破家亡的悲伤,语言清丽,含蓄深沉。
3.二晏
宋初的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皆以词名,世称“二晏”,或称“大小晏”。他们的词上承南唐遗风,但没有俗艳轻薄,在词作的发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大晏是以从容淡雅之笔写生平富贵之态,小晏则是以凄婉低徊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
4.二窗
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周密。吴文英号梦窗,词集为《梦窗词》;周密号草窗,词集为《草窗词》,后人论词常以“二窗”并称。“二窗”深受南宋末衰靡词风影响,多咏物、应酬之作,很少接触社会现实,但却讲究字句工丽,音调和谐。两人词风又各有特点:吴词晦涩、琐屑;周词凄楚、沉重。吴文英的词作较为丰富,影响也大;周密身处宋、元之际,晚年篇什也有国破城春之哀,但多散失。
5.九僧
北宋初诗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等九人的并称。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国朝浮屠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九僧”不满西昆体,彼此唱和,互相影响,形成一股势力。其诗大多精思锤炼,不象杨亿辈浮华艳丽。但九人皆推崇晚唐贾岛、姚合,追求清苦、幽僻的格调,所写又大多是日常生活琐事,多寒峻色彩,成就与影响都很小。
6.晏欧
北宋词人晏殊和欧阳修的并称。二人词作多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表现男女恋情,符合宋词幽隐深约的传统审美风格。
7. 三苏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三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条:“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都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散文风格雄健流畅,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和“唐宋十大家”之中。
8.元佑体
指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元祐体,苏黄陈诸公。”但他们的诗风并不相同。其中黄庭坚、陈师道的诗作集中反映了江西派诗歌特点,而苏轼的诗作却别具风格。
9.中兴四大诗人
指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又称四人又合称“尤杨范陆”。四人诗歌有反映民生疾苦、批判屈节投降之作,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又能摆脱早年所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风格清闲明丽,流畅豪放。其中,陆游成就最大,推为南渡诗人之冠。尤袤作品多已散佚。杨万里和范成大都写过不少具有爱国思想和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四人中,尤诗平淡隽永,杨诗坦率自然,范诗清闲温润,陆诗激壮悲凉。
10.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并称。四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而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有此称。“四灵”反对江西诗派,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其山水诗,思想平平,而语言却自然圆熟,风格清闲淡远,写景不露斧凿痕迹,较能纠正江西派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四灵”中,赵师秀成就较大。
11.苏门六君子
指北宋苏轼门下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秦观、李廌六人。但“六君子”文学见解并不一致,作品成就和风格也不相同。黄庭坚等五人以诗词为主,李廌则以文见长,成就和影响在“六君子”中最小。后有《苏门六君子文粹》传世。参见“苏门四学士“条。
12.苏门四学士
指北宋苏轼门下四个文学家。《宋史•文苑•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四学士”并没有继承苏轼的艺术风格,各人艺术成就和风格也不相同。秦观以词著称;张耒以诗见长;黄庭坚诗、词在当时都有大名,在宋文坛上有很大影响;晁补之原以散文受知于苏轼,后写诗词,皆无出色的作品。其中,秦观的词和张耒的诗成就较为突出。秦词以写情见长,又有身世之感,属婉约一派。张诗对社会矛盾有所反映,风格平易舒坦,同黄庭坚的搜奇抉怪的作风大不相同。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12.苏辛
指宋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苏、辛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题材,冲破音律束缚,在宋词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明王世贞《艺卮言》:“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二人词风豪迈奔放,纵横慷慨。苏词于豪放中含有旷达、飘逸及超尘绝俗的幻想和人生如梦的虚无色彩;辛词在豪放中却含有悲歌慷慨、热情横溢的爱国激情,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13.苏梅
指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苏、梅竭力反对西昆体浮艳萎弱的诗风,写有一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的诗篇,为北宋前期现实主义诗人的突出代表。
14.苏黄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黄庭坚。后人论诗,常以“苏黄”并举。苏轼诗显示了北宋诗歌革新成就;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则影响整个宋代诗坛。以苏黄为代表的元祐体风靡一时。但二人诗歌又有不同:苏诗题材广泛,风格清闲谊健,气象阔大;黄诗内容狭窄,风格生新瘦硬,气象森严。
15.欧苏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苏轼的并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自欧阳修开创,由苏轼完成。其散文明白晓畅,平易近人,为后世散文家们所学习和效法。但两人文风又各有特色。明杨慎《丹铅录•欧苏之文》条评曰:“欧阳公之文,粹如金玉,苏公之文,浩如江河。”
16.欧梅
北宋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的并称。欧、梅以平畅诗风矫西昆体靡丽之习,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诗多直接描写社会生活,现实意义较强;又都不尚声律,以文为诗,有散文化、议论倾向。
17.周柳
宋词人柳永、周邦彦的并称。两人皆精于音律,多制长调,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有相近之处,故后人常以两人并举。但柳词较为通俗,周词则以典雅为宗。
18.周姜
宋词人周邦彦、姜夔的并称。两人皆精于音律,善自创新调,被后人视为两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19.姜张
指南宋词人姜夔和张炎。张炎论词,推崇姜夔,加以两人都讲究格律声韵,词风相近,故被后人并称为“姜张”。
20.豪放词派
宋词派。以其词风飘逸豪放而得名。苏轼开创,辛弃疾完成;同派词人还有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高、刘过、刘克庄等。苏轼不满艳丽衰弱的词风,认为词与诗有同样的表现手法和社会功能,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进词里,达到“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使词人从“樽前”、“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人生。苏轼又“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苏轼的词论和实践为豪放派奠定了基础。自此,词即分为以他为首的豪放和以柳永为首的婉约两大派。至南宋,辛弃疾、陆游等人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提出“以文为词”,词的内容和范围更加扩大,形成了以辛弃疾为首的“辛词派”。豪放派词作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婉约派广阔、深刻,格调高昂、健康。但也有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的流露。
21.月泉吟社
宋亡后遗民组织的诗社。浙江浦人吴渭,宋末曾任义乌县令,入元后隐居吴溪,创立“月泉吟社”,延请乡里遗民谢翱等主持社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春,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赋五、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征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评选出二百八十名诗友,并将前六十名之诗汇集为一卷刊行,名曰《月泉吟社诗》。入选诗的作者都用假名而将真名另注于下。如将第一名“连文凤”改称“罗公福”等。吴渭写有一卷《月泉吟社》,记载此事本末,附于诗集之后。《月泉吟社诗》语句和平温厚,没有警拔之词,却多隐含追怀宋室之意。
22.婉约词派
宋词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他们认为“词变艳科”,“诗庄而词媚”。词作大多写情愁别绪及个人际遇,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格调,辞藻色彩,风格清婉绚丽,故称婉约词派。这一词派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23.一祖三宗
元代方回论诗排斥西昆体,推崇江西派,认为杜甫是唐诗之冠,推为一祖;北宋黄庭坚、陈师道和南宋陈与义都师法杜甫,推为三宗。黄庭坚等三人都是江西诗派主要作家,崇奉杜甫,却持论偏狭,诗作大多题材狭窄。陈与义不拘于江西派成规,一些反映两宋间动乱之作,伤时抚事,苍凉悲壮,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确有似杜甫之处。黄庭坚、陈师道也有受真情实境激发所作之篇,清新流畅,并无奇险古怪、乏情寡味之感。
24.大晟词派
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7)创立大晟府,并以周帮彦为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在“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同派者还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大晟词派产生于北宋末上层社会,作品多称颂帝德、歌咏太平,描写风花景色,感叹人生如梦;内容空虚,感情颓伤,却极力锻炼字句,协和音调,整饬格律、详加铺叙;开了姜夔、吴文英形式主义词风的先河。大晟词人中也有一些旅愁、怀古和写景之作,反映出北宋衰亡时期某些文人学士的精神面貌,语言典雅、含蓄,词风清疏、明快;他们还整理了一些在当时流传、但尚未定型的古调,并创作了许多慢曲、引、近、犯等新调,成为后人填词的规范。
25.山谷体
指北宋黄庭坚(号山谷)的诗风。又称庭坚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山谷体”。黄庭坚反对晚唐和西昆体的侈靡诗风,诗学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为诗避熟就生,著意创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化俗为雅,以故为新,形成了其痩硬奇拗的独特诗风,影响了一大批作家,以至形成江西诗派。直至明清,仍有人模仿其诗。
26.王荆公体
指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的绝句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王荆公体”,王安石罢相隐居后,生活与心情的改变,引起其诗风的变化,由早年的直赋其事,不假安排,转而为注重艺术的锤炼,语句的精工。尤其是写景咏物小诗,修辞巧妙,精于对偶,刻画入微,意境清新。且含蓄深婉,闲雅冲淡,给人以从容不迫之感。有些小诗还往往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徐俯等诗家对王安石晚年诗皆推崇备至。
27.东坡体
指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诗歌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东坡体”。苏轼的诗,题材广泛。其寄志抒情诗,取材新颖,视野开阔,格调健朗。写景之作,色彩鲜明,气势飞腾,刻画入微,摇曳生姿。苏轼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雄健之笔写景抒怀,境界阔大。其尤长于古体与七言歌行,体情状物,即事述理,诗思深厚。东坡体一直享有盛誉,不仅“苏门六君子”受其影响,金代还曾掀起“苏诗运动”。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钱谦益、宋荦、查慎行等,都十分推崇苏诗。
28.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并称。四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而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有此称。“四灵”反对江西诗派,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其山水诗,思想平平,而语言却自然圆熟,风格清闲淡远,写景不露斧凿痕迹,较能纠正江西派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四灵”中,赵师秀成就较大。
29.白体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注:北宋末年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说:“国初沿袭五代之馀,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则认为:“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除开盛度诗名不著可以不论,蔡、严二人都认为宋初诗坛上有两个流派。方回首次提出宋初诗坛上实有三体,很有眼光。参看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0.西昆体
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不但《无题》、《阙题》一类诗直接模拟李商隐诗,而且《汉武》、《明皇》等作也是脱胎于李的咏史诗【注:例如杨亿的《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钱惟演的《无题》(绛楼初分麝气浓)便是同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一首的,详参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西昆集中诗体多为近体,七律即占有十分之六,也体现出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然而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严重的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至于模仿得不很成功的诗更是雕缋满眼而支离破碎。而且西昆体诗人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所以虽然风行一时而终难在文学史长河中得以自立。至真宗天禧年间,就有伶人扮演成李商隐而身穿破烂衣服,讽刺西昆诗人说:“吾为诸馆职挦扯至此!”(刘分攵《中山诗话》)可见这种专事模仿的诗风不久就被人看作是剽窃了。
由于《西昆酬唱集》中有些诗篇含有讥刺时政的意向,特别是杨、刘等人写的一组《宣曲》诗被指责为影射真宗朝的掖庭之事,所以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即下诏指责其“浮艳”诗风,时距《西昆酬唱集》的成书还不到一年。但是真宗下诏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振作诗风,而诏书对西昆体的指责也并未切中要害,所以西昆体并没有因此即告衰歇【注: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君谟以诗寄欧公,公答云:‘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可见西昆诸子不仅倾动一时,而且其影响直到欧阳修的时代仍未泯灭】。
西昆体衰歇的真正原因是其自身的两个致命弱点,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带有这些缺点的诗风虽然也能风行一时,但它所取得的成就肯定难以超越前人的藩篱,所以绝不能承担起在唐诗之外另辟艺术新境的历史任务。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由于宋初诗人在艺术上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还没有树立创建一代诗风与唐诗争雄的信心,所以他们未能取法乎上,以李白、杜甫为典范,而只能先以白居易等中晚唐诗人为学习对象。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1.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洲简长(沃洲山在浙江新昌)、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东宇昭、峨眉怀古。 现今九僧的说法,主要源自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他们尤重五律,时有精警断句。另相传进士许洞会“九僧”赋诗,“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欧阳修《六一诗话》)
32.后山体
宋诗风格流派之一。具体指北宋陈师道(号 后山 居士)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后山体”。陈师道推崇杜诗,为诗讲究章法、用字,对杜诗遣词造句、格律推求有所吸收。其诗得杜甫沉郁之气,写离别之情,穷愁之态,多有真意。且用字谨严,思致深厚,朴质流畅,脉络分明,自成一格,为后人所推许。
33.江西诗派
宋诗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兴、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稿荷,合二十五人以为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黄庭坚为江西人,故有江西诗派之称,但其中并不都是江西人。黄庭坚等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代杜甫、韩愈、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无一字无来历”,倡导“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所作大多意境狭窄,又追求奇崛,善作拗体,往往失于晦涩,遭人非议。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34.江湖派
南宋诗派。书商陈起刊行《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收九十余诗人作品,后遂称这些诗人为江湖派。江湖诗人都为科考落第文士,政治不得志,浪迹江湖,彼此唱和。他们并无统一明确的文学主张。如不满江西派,却又有人学它的文风;不满“四灵”,但也有受其影响。所作或为博得时人赏识,或为求赏于名门大宅,成就不高。其中也有人不受江西派束缚而继承陆游传统。少数诗作,讽刺时事,反映民生疾苦,颇有激情和气势,主要作者是刘克庄、戴复古、方岳、姜夔、刘过等。
35.杨诚斋体
指南宋杨万里(号诚斋)的诗歌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杨诚斋体”。杨万里诗多描写田园山川的自然风光,以写景咏物见长。一景一物,略加点缀,往往意趣盎然,融进其对自然景色的真挚热爱,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逼真。即兴之作,多吸收口语、俚语、谣谚入诗,锻炼出自然清新、活泼通脱的语言风格,创作出新颖别致的意境。作诗善用“活法”,且想象丰富,构思新巧,形象具体而鲜明,又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他所创作的“诚斋体”,在当时独树一帜,一反江西诗派生硬冷涩之弊,曾产生很大影响。
36.辛派
南宋豪放词派;辛弃疾为首,故名。唱和者有陆游、刘过、陈亮、韩元吉、杨炎正等;刘克庄、刘辰翁则是此派的后劲词人。辛派产生于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时期,词人们以激昂慷慨之词反对和议,主张抗战,充满胜利的信心,表现出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又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突破传统束缚;且喜用长调,少用小令,不事雕琢,语言激郁流畅,内容广阔,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因民族矛盾日渐加深,辛派人数增加,影响扩大,成为南宋最大的词派。至清代,陈维崧 、蒋士铨等人仍以辛派词作为学习的典范。
37.宋初三体
宋初诗坛上的三种流派。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送罗寿可诗序》说:“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这就是所谓的“三体”。白体诗派以王禹偁为代表;“晚唐体”诗派以“九僧”、寇准、林逋、魏野等人较为著名;“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代表。直至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兴起,苏轼等人推波助澜,此三体才逐渐消歇。
38.陈简斋体
指南宋陈与义(号简斋居士)的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陈简斋体”。陈与义推崇黄庭坚、陈师道,重视句法,以诗句凝练,曾为朱熹所称赏。其咏物之作,重神似而轻形似,虽质朴无华却情韵横生,意态宛然。用典较少,语句明净,音调响亮,形象也较为丰满。尤其是南渡之后,为诗力图在内容上有所开拓,由描述个人情趣转而为抒写家国之恨。诗风也由江西末流的沉挚清苦而变为沉郁苍凉,时常以雄阔壮丽之景,寄寓悲凉激越之情,有老杜笔意,逐渐突破黄、陈瘦硬诗风而自成一体。
39.邵康节体
指北宋邵雍(卒谥康节)的诗歌风格。邵雍强调以安于本性为满足的“自得”,力图摆脱“清累”,追求扫除情感蔽障、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其诗往往“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本”。其诗以实坦为主,自成一体,故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称之为邵康节体。但其借诗谈理,而忽略艺术形象的创作,曾遭人指评。
40.易安体
指南宋词人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的词风。李清照生当北宋末年、南宋之初,前期词作,主要描写闺情、离愁,风格清丽妍媚。后期词,往往是国仇家难与写景状物相交织,多悲慨凄伤之情。以词感时,扩大了词的境界。其词深受李煜、晏殊、欧阳修、秦观诸家影响,善于融情入物,笔法委婉细腻,创造出了清丽雅洁的意境。且擅长白描,又能熟练地运用口语,形成通俗晓畅、通脱自然的语言风格。又其词比兴手法交互运用,含蓄蕴藉,富于弦外之音。且声调优美,和谐妥帖。以其在艺术上的别具风致,被辛弃疾等推为“易安体”。
41.格律派
南宋词派。代表作家为姜夔、吴文英、张炎、史达祖、周密、王沂孙等。格律派继承北宋周邦彦偏重形式格律的词风,创作上讲求辞句的雅正工丽,音律的协和精密。格律派作家都精通音律,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创作,善于自创新腔,把宋词的格律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使词更加谨严圆熟。在词史上,格律派被作为词坛正宗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直到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仍奉姜夔、张炎为宗主。
42..韩海苏潮
指唐古文家韩愈、宋古文家苏轼的散文风格特点。明杨慎《丹铅总录》:“李耆评之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渊,苏如潮。”
月泉吟社诗和诗社的创建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月泉吟社”是宋朝末期及元朝初期创立的,也是当时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宋朝末期遗民性质的诗社,它的代表作品《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宋朝灭亡后的公元1286年,原宋义乌令浦江吴渭,不愿意为元朝出力,辞官退隐吴溪,与方凤、吴思齐、谢翱等人共同创立了“月泉吟社”。宋亡后,这几个人皆矢志不仕元朝,而且这几位在当时都颇具声望。月泉吟社系得名于浦江名泉——月泉。据薛应旗《浙江通志》云:‘.其泉视月盈虚为消长”,故称之月泉。因景致优美,成为文人骚客聚会之所。至元二十三年十月五日,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限五、七言四韵律诗,征诗四方,于次年正月十五日收卷。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共得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作者遍布浙、苏、闽、桂、赣各省。
代表人物:
吴渭(具体生卒年不详),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今属浙江)人,自幼颖异笃学,人品俊逸,博览群书。宋末为义乌令“,国亡退食吴溪,慕陶靖节,自号曰潜斋”,延请宋遗民方凤、谢翱、吴思齐,创立月泉吟社,相与酬唱品评。元至元间“,以春日田园命题,取靖节‘田园将芜,互不归’之意”。应征诗有2735卷,评选出280人,编成《月泉吟社诗》。
方凤(1240-1321),一名景山,字韶卿,号岩南,浦江(今属浙江)人。“凤有异才,常出游杭都,尽交海内知名士。将作监丞方洪,奇其文,以族子任试国子监,举上礼部,不中第。”后以恩授容州教授,因宋亡未赴,浪游江南。归乡,名其斋为存雅堂,学者称存雅先生。1321年(至治元年)卒,享年82岁。其遗诗有门人柳贯选刊为9卷,已佚。清初,同邑张燧在各种书中收录残剩诗文,编为《存雅堂遗稿》13卷,于1654年(顺治十一年)刊刻。“凤善诗歌,通毛郑二家言”,宋末文弊,方凤曾对学者说,“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他则腐烂漫漶,当与东华尘土俱尽”。
吴思齐(1238-1301),字子善,括苍(今浙江丽水西)人。由荫入仕,监临安新城税。调嘉兴县丞,摄县事。后入镇江幕府,因忤逆贾似道,迁饶州节制司准备差遣,后辞官寓桐庐,自号全归子。元大德五年卒,年六十四。流传下的诗文不多,有《拟古》《题鹿苑寺壁间记鲁简肃公罗汉见梦事》。吴思齐性直悫,“知有是非,不知有毁誉、祸福。学者尊其行,争师之。方凤评思齐之为人如徐禾责、陈师道,君子不以为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6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诗《孟浩然·洗然弟竹亭》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