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清)朱孝臧《乌夜啼·春云深宿虚坛》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9 05:09:48

(清)朱孝臧《乌夜啼·春云深宿虚坛》原文赏析(清)朱孝臧

乌夜啼·春云深宿虚坛

春云深宿虚坛,罄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吹不断,黄一线,是桑干。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这首词是朱氏任职京师时的作品。朱于光绪九年(1883)考取进士,由庶吉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迭迁为少詹士、内阁学士,次年(1901)十一月擢升为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光绪三十年(1904)才出任广东学政。词中用了“双引”一典,据此可以断定此词写于他任职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期内。又因词中描写的是春天景象,可进一步断定此词作于光绪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三年中的某年春季。据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二记载,“旧制,学士以上,并有一人朱衣吏引马,所服带用黄金而无鱼。至入‘两府’,则朱衣二人引马,谓之‘双引’,金带悬鱼,谓之重金矣。”至于“两府”又是什么官职呢?宋代称中书省、枢密院为“两府”。欧阳修之《归田录》卷二称:“盖枢密使,唐制以内臣为之,故常与内诸司使副为伍。自后唐庄宗用郭崇韬与宰相分秉朝政,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自此以后,其权渐盛,至本朝,遂号为两府。”朱氏官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故以“双引”之典自诩官高之荣。

这首词是朱孝臧与词友张仲炘(号瞻园)同游京西戒坛寺的纪游之作。戒坛寺又名戒台寺,在北京门头沟地区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称慧聚寺。辽时高僧法均(1026—1075)在此建坛传戒,名戒坛寺。明代重修,改名万寿寺。清代多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建造。寺背西面东,依山势之高低构建。主要建筑有戒坛、千佛阁、大雄宝殿。“春云深宿虚坛,罄初残”二语,从视听两个方面交代了游坛的季节和时间。“云”为“春云”,点明季节。“坛”为“虚坛”,点明空寂景象。没有游人,寺内呈现一派肃穆宁静气氛。“深宿”二字,用拟人手法描写“春云”之浓重。云雾笼罩戒坛,从昨夜到今晨尚未消散,一个“深”字就充分描写了这种浓雾状态。这是写视觉景象。“罄初残”则写耳之所闻,补充描写游坛的具体时刻,即朱氏一行到达戒坛时恰值寺里早课(清晨诵经礼佛活动)刚刚结束,一个“初”字就描写了佛事活动似了未了的景象。“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二语,交代了游千佛阁的路径和时刻。“松”指戒坛的五松:即抱塔松、卧龙松、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前人有诗云:“潭柘(指潭柘寺,在门头沟潭柘山中)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可见五松乃戒坛寺重要景观之一。“步绕”点明所经路线。因五松分植于戒坛寺中几组建筑物之间,观赏五松必须绕步。“松阴”点明时间推移和气候变化,日高雾散,才有“松阴”景象。“双引”一词表明朱氏一行是骑马而来,游历戒坛时则由朱衣吏牵马随行了。“朱阑”即指千佛阁建筑。一个“出”字描写了“步绕”五松之后,千佛阁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惊异情景。下片所写,均为登阁后所见到的景象。

千佛阁,是戒坛寺中的最高建筑,层檐迭架,气势雄伟,登高可以俯视浑河(桑干河在山西、河北间的名称)的流经形势。“吹不断,黄一线,是桑干”三句,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描写远眺桑干河的景象。河流蜿蜒屈曲,穿越崇山峻岭,由高处下望,似乎是悬挂在空中的“吹不断”的飘荡物体。这是远眺时的初步印象。蜿曲的河流与广袤的大地、浑浊的河水与无边的春草相映衬,进一步描写了桑干河的形与色,这就是“黄一线”的感受。再仔细眺望,这“吹不断”的“黄一线”原来是桑干河,一个“是”字以无庸置辩的语气肯定了事实。语意层层递进,摇曳多姿。千佛阁上见到的另一景象是西下的夕阳。如果说对桑干河的描写,主要在于客观景物的体认与辨识,那么对夕阳的描写,则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夕阳西下本为平常景象,没有“无语”、“有语”之分。但诗人笔下的夕阳往往成为传达主观情意的媒介,故有热闹与岑寂,炽烈与凄凉的不同渲染。杜甫《羌村三首》中“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这一描写可以视为“夕阳有语”的典范了。杜甫为了突出“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的高兴心情,故尔渲染出“柴门鸟雀噪”的欢乐气氛。朱祖谋此词中的“夕阳无语”,描写的是一种空旷寂寞的景象,与开篇的“虚坛”、“罄初残”遥相呼应,透露出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一九○○年八国联军蹂躏北京之难,朱氏以处事有功而迭迁要职。“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不能说没有作者对清王朝日薄西山的叹惋。这一结尾把情与景、意与境融为一体,使一般的纪游之作上升到感伤时世的境界,弥足珍惜。

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译文 | 注释 | 赏析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 [清代]朱孝臧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吹不断,黄一线,是桑干,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注释①乌夜啼:词牌名,此词牌即“相见欢”,与又名“圣无忧”、“锦堂春”之“乌夜啼”非一调。此调原为唐代教坊曲,又名“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用这一格律写的词中,即有将词牌名标为“乌夜啼”的作品。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瞻园:张仲炘号,仲炘,字慕京,湖北江夏人。1877年(光绪三年)进士,官至通政司参议,着有《瞻园词》。 戒坛:寺名,在北京西郊门头沟马鞍山。  ②桑干:河名。源出山西马邑县桑干山,流经河北西北部及京郊,下注永定河。此河又名浑河。赏析景语乃是情语,这首词除“无语”二字略带情绪色彩外,其余全是写作者眼中景观。视线随足迹从幽森处引向开朗,由密境导向疏境。可是心情却反之,情绪流向逆而行,愈到高远开阔处,愈忧郁,愈感苍茫下沉。小令见大手笔,此为一例。与通常的词作中明说、多说“登高”而愁迥然不同的是,这首词于不动声色处见殷忧,见悲凉。词的高老雄苍的意味,集中在下片三个三字句,平而奇、淡而雄、轻点见奇崛。

桑干滚滚,高处言之,只“一线”,而且是“吹不断”的一线,以话语来强化一种劲气。一线桑干,本“吹不断”,这是不用说的,但这一线浑浑之水,象征着太多的事物,是世事,是人心,也是作者一己郁塞的心绪。“黄一线”远流而去,与夕阳、苍山同构成一幅混茫、悲凉色调的画面。“无语”二字的灵动之势及深包的内涵,使画面涂上黯淡光色,意境即出。

推荐几首描写“拜佛”的诗词。描写“拜佛”的诗词有:

1.《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

清代:朱孝臧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吹不断,黄一线,是桑干,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2.《屈原塔》

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3.《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4.《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宋代:欧阳修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5.《山石》

唐代: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5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