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宋)苏轼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是词人在徐门石潭谢雨道上所作组词中的第四首。他以极其喜悦的心情,摄下了这些富于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的风情画。在这些画面中,有农村的繁荣景象,也有词人的生活片断,清新隽永,很有韵致。词的上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写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沿途枣花纷飞,缫车轰鸣,古柳树下,穿着粗布大褂的庄稼汉,正在出卖自己剩余的瓜果。词人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敏感,拍摄了这样一些农村生产生活的侧面,不仅表现了农村的和平幸福生活,而且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感情。这里没有一个欢乐的字眼,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内心的欣慰之情。沈祥龙说:“言愁宜鸣咽悠扬,述乐宜淋漓酣畅”(《论词随笔》)。正因为词人本诸忠厚,出于性情,而又有绘声绘色的艺术手段,淋漓酣畅地描述了农村中可歌可喜的乐事,所以特别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下片写词人在途中的生活况味。他以两个偶句,描绘出自己中酒欲睡、冒暑思茶的心态。句意虽是从皮日休的“酒渴漫思茶”脱化而来,但他却丝毫没有掉书袋的意思,而是触事兴感,随手拈来,便把自己此时此地的心境和盘托了出来,自然生成,移之他人不得,移之异地不得。这种生活体验,几乎人人都有,但却很少有人把它艺术的概括出来,只有坡翁用艺术的语言,说出了这种平常的生活体验,使读者“不啻若自其口出”,因而特别感到亲切。结句“敲门试问野人家”,是以“此中人”的身分,出现在普通农民的面前,没有一点官场气。到底是“欲睡”求暂息?还是“思茶”求小饮?词人没有在“试问”中明白地说了出来,但那种平等待人的态度,淳朴存心的形象,却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元遗山说得好:“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新轩乐府引》)。这首词就不是“有意求工”,而是如实地描绘了农村的淳厚风俗,抒发了自己爱民的感情。清新质朴,别有风味,创造了词的发展史上前人所未造之境,达到了“不得不然之为工”的艺术境界,因而成为千古的绝唱。
苏轼浣溪沙赏析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扩展资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古诗浣溪沙赏析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诗作名·真州绝句
下一篇: 勒登·纳特·萨尔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