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原文赏析(宋)吕本中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支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役之感的词。“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驿路”是设有驿站的大路。起笔两句描绘出作者天未亮即起早赶路的情形。斜月尚在西天,清冷的月光照着山间驿路,溪上小桥,寒霜凝结。这两句词令我们想起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两者均写旅途早行,意境颇为相似,只是温诗更为凝炼警绝些,但吕本中这两句词意象也颇具足,驿路、斜月、溪桥、晓霜,抓住这几件形象而具有当时环境特点的事物加以描写,勾勒出山间早行的艰苦情状,使人倍觉旅途跋涉之艰辛。“短篱残菊一支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山间早行,沿途景物必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者仅选择菊花来写,正是为了后面点出“重阳”。重阳佳节,本该全家团聚,登高、饮酒、赏菊,然而今日之重阳,自己却身处这乱山之中艰苦跋涉,旅途艰辛自不必说,单就这佳节不得与家人欢会便已令人沮丧万分了。作者心绪之不佳可以想见。于是虽值佳节,触目所见却是萧瑟孤寂的景象。写菊花而云“残菊”,没有高华的风姿,只有衰的迹象,且仅“一枝”,显得形单影只,写山而云“乱山”,且更兼“深处”,这一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派孤寂落寞的景象,以此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凉烦乱。
下片承上片词意仍写旅途之思,然而已由上片的昼行山间转为夜宿旅店了,抒情也更深了一层。“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元”同“原”。这两句是说夜晚投在旅店,却久久不能入睡,秋夜的更声,清晰单调,令人更感长夜漫漫,难以度过。按理劳累了一天,此刻应该睡梦香甜了,然而作者却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是旅途思念家中的亲人,浓郁的乡思折磨得他难以入睡吧。可是作者在词的最后两句道出了真情:“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即江东,词中指作者身处的东南地区。江左风光之秀美奇绝是人所共知的,然而“虽信美而非吾土”,作者更思恋的是中原故土。吕本中的家乡在中原的寿州,此时中原正处在金人的统治之下,作者有家归不得,故思乡转而心情凄凉。至此,我们才明白作者的旅途之思已不是一般的乡愁了,而是深重的故国之思。这最后的一笔,乃是整首词的重心所在,有这一笔,整首词的内容就更为深沉丰富,意绪更为悲凉感人。史载吕本中南渡后曾向宋高宗赵构陈述过恢复中原故土的计划,后因得罪了秦桧而被免官,可见吕本中在政治上是想有所作为的,无奈南宋小朝廷不图恢复大计,致使他恢复中原的理想落空,深重的家国之恨,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这首词写旅途中的故国之思,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感和对时事的伤感,抒情沉郁低回,艺术上很成功。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宋词赏析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该词是作者身在江南旅途,睹景伤情为思念中原故里而作。
上阕伊始“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二句,便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描绘深秋晨景的画图:漫漫“驿路”、淡淡“斜月”、小小“溪桥”、浓浓“晓霜”。最妙处还是一个“侵”字和一个“度”字,写出了斜月正在继续西沉,词人正踏上带霜的溪桥。一下子便把静态的景物画活了。“短篱残菊一枝黄”写旅途经过的山野人家的院内景象:竹篱低矮,傲霜的秋菊已经开过,只留下残枝上孤零零的一朵黄花。“残”字带着霜打风剥的痕迹,而“黄”花的“黄”色若与很快到来的枯萎相连,则已经失去照眼的娇艳了。“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之句,交代了时间是九月九日这个倍思亲人的重阳佳节,地点不是举家登高之地而是在乱山深处的旅途上。作者此时的心境之苍凉,可想而知,与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相一致、相和谐。
下阕着重抒写词人悲苦心情。“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是说:投宿旅店辗转不能入睡,冷森森的`寒夜往往显得更加漫长。夜正长、不成眠,词人心中一定是波澜涌起了。“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句尾在全词之尾,份量沉重,词人仅用“江左”、“中原”两个地域性的词语,便把藏在胸中的积郁、悲苦之情全部倾泻出来了。“江左”,即江东,因古人在地理位置上以左为东,具体指长江下游以东(今江苏、浙江)一带,亦即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今杭州)所在的地方。“中原”,广义而言,指长江以北黄河流域,狭义则指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因它地处古九州的中部,有天下之中的说法,这里既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地,也是词人出生、成长之地。吕本中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待到金人入侵北宋王朝随着徽宗、钦宗之被俘而覆灭之时,他正四十三岁。俟后他便离中原而来江左,在高宗驾前供职,钦赐进士出身。联系作者的这段经历,便完全可以理解这里所流露出来的无限凄苦、怅惘的感情,绝非无病呻吟:往日只听人说江南风光无限,现在身处江南,没想到怀念中原的思归之情却无法抑制,愈益炽烈,转而觉得江南景物到处都是一片凄凉。
该词就内容而论,寄托了作者对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局面的怀念,尽管他也因反对奸相秦桧卖国求和而罢官,但全篇除了仅仅寄哀情于景之外,却没有与他同时而稍后的爱国词人陆游、辛弃疾那种直抒“抚时感事”之慨的豪放风格,这便是作者的思想局限之所在。
这首词语言清婉,构思精巧,似乎词人在信手拈景、随意着墨便使情与景自然交融,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译文 | 注释 | 赏析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宋代]吕本中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挨。
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 *** ,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注释 元:同“原”。寒更:寒夜的更声。江左:江东,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为旅途即景。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吕词则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
创作背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方岳《农谣五首》鉴赏
下一篇: 张烨:外白渡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