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曹组
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的恨别词。开头一句总写途中所见秋景:雨过天晴,阳光把青山绿树照得格外苍翠明丽。用“锦”字修饰“树”,写出绿树在阳光照射下熠熠有光的艳丽色彩。“明秋”点明时令,道出秋高气爽艳阳天的景物多么迷人!“路转陡”点明词人是在行旅途中,突然发现山路陡峭,才感到自己事先并未注意赶路,而是被沿途的自然美景所陶醉。紧接着以“疑无地”传神地写出发现“路陡转”这瞬间的心理情态。这个“疑”字下得妙,正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为下面意外的转机作了暗示。惊疑间,猛抬头,“忽有人家临曲水”。著一“忽”字,简直把发现人家时的惊喜之情表现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随着这一发现,词人眼前展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一道弯弯的流水潺潺淌过,沙岸边聚集着几家茅屋,屋四周有用竹编成的栅栏环绕,还有那酒家的布帘在迎风飘扬。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村集市呵!置身其中的词人心情该怎样呢?
下阕笔锋陡转,“凄凉只恐乡心起”,弹出了与上阕景致极不和谐的音符。“乡心”点出全篇主旨,一个“恐”字承上启下:风景虽好,怎奈是孤身在外,能不触动思乡的情绪吗?于是他记起那远方的“凤楼”(妇女居处,指代家室)——自己温暖可爱的家,但如今渐行渐远,只能不胜依恋地回头空自凝睇了。“凝睇”这个特写镜头非常传神,“睇”是眯着眼睛看,聚精会神注视着叫“凝睇”。多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思,都寄托在这“眇眇愁予”的顾盼中了。著一“谩”字更表明这种欲去难舍的心情。由此自然联想到“何处今宵孤馆里”的现状,这一问下得分外沉重,因为越想到家庭的温暖就越感到行旅的孤苦。这一问也显示了时间的推移,由行路写到今晚的住宿。旅夜的“一声征雁”把人惊醒,看见“半窗残月”,不由得记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前人诗句,正和眼前的实景一致,同是写行旅途中的苦况,好不悲凉凄楚,所以最后不能不以“总是离人泪”一句煞尾了,让万般情思都化作泪水倾泻而出。那晶莹泪珠里所包含的人世艰辛、客中寂寞等等复杂感情,都被词人用晓畅而又沉着隽永的文字表现出来,凝成千古名句。《西厢记》中有一只曲子唱道:“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许是由此受到启发进一步提高写出来的吧。
全词结构谨严,上阕写旅途之景,下阕写途中之情。由赏景开头,层层推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特别是以上阕之乐景烘托下阕之哀情,使哀情显得更加深重。这种对比反衬手法收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从而“一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语言清新明净,毫无雕饰,更有助于抒情的真挚亲切,语浅情深,格外感人。
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译文 | 注释 | 赏析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宋代]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雨初晴,青山红树显得分外明丽。山路突然转陡,让人怀疑到了尽头。忽然看见弯曲的水流附近有人家。竹篱茅屋,酒旗沙岸,形成了一簇村市。只恐凄凉的思乡之情升起。凤楼渺远,回首空自望。今晚将会宿在哪座孤馆中呢?秋雁一声长鸣,残月映照半窗。总是离人的眼泪。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上去通押。锦树:指被秋霜染红的树木。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凤楼:妇女的居处,这里代指家中的妻子。谩:徒然、空自。凝睇:凝视,注视。征雁:迁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飞的雁。
创作背景
《青玉案·曹组》原文与赏析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漫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于宣和三年(1121)中进士,距徽钦二宗被虏仅五年。据《夷坚志》记载,南宋绍兴间,曹组之子曹勋曾出使金国。曹组家族当已随宋室南渡。从《青玉案》一词的内容来看,应作于南渡之际,与其颠簸流离的生活有关。
上阕写景。第一句点明行旅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山乡。山深树茂,故谓“碧山”;红叶斑烂,故称“锦树”。这一句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加上“明秋霁”三字,更渲染了雨后空气清新的特有气氛。接着写“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山路陡峭,疑已走到尽头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水边有不少人家。小河流水,竹篱茅舍,沙岸晴川,酒旗猎猎,“一簇成村市”,不禁使人有世外桃源之感。这宁静而和平、安乐的环境,不禁引起词人赞美与羡慕之情。而自己长期旅途跋涉,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思乡之心油然而起。
下阕正面点题,第一句就是“凄凉只恐乡心起”。作者是河南人,家乡已陷于金兵铁蹄之下,故这里的乡思不同于一般离家远行者思念自己的家乡,而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的乡思,实质是家国之思,所以又兴起“凤楼远”之叹。“凤楼”指宫内的楼阁,言其“远”,显然指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后,宋王朝及高宗君臣已仓皇南逃,此时遥望汴京宫阙,自然是越走越“远”了。“回头漫凝睇”,表现了不忍离去,不愿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的心情。下面写自己,“何处今宵孤馆里”,写流落飘泊不知何处安身的孤凄处境。“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一声”、“半窗”,所用的数量词都是表示少量的,而只要这一点点,就可以勾起千般思绪,万种哀愁,写出了心情的沉重和情感的复杂。对照上阕,写路途之中,于碧山锦树后面,忽然发现一个安居乐业的村庄,这里看不到逃亡、战火、家破人亡与生离死别。在欣慰与艳羡之余,对照自己的遭遇,勾起了强烈的离乱之苦与家国之思。词风委婉含蓄,感情凄苦深沉,与靖康之乱前以“滑稽语”而使“闻者绝倒”的风格迥异。这是作者经历国难后心情变化的表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4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诗作名·庭燎
下一篇: 古诗《杜甫·赠花卿》诗词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