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中唐·王建唐代著名诗人·中唐·王建
王建闻名当世的,是他的一百首《宫词》。皇宫大内之事,虽然史书略有记载,也常见诸诗文笔记,但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是帝王嫔妃、宫娥乐人日常生活的情况,更是无从知晓。王建的《宫词》,非常详尽地把这一切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王建又怎么会知道得那么详细呢?有的文学史说因为王建和一名叫王守澄的宦官是同宗,所以从他口里知道宫中之事。这是没有认真看书的臆说。王建曾经和王守澄聊天,说到汉代桓帝、灵帝重用宦官而引起党锢之祸的事,王守澄认为王建是在讥刺他,就对王建说:“老弟的《宫词》,盛传于天下。但是宫苑深密,那些事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王建写了一首诗,说这些是因为他常常在宫中,看得多,听得多,有些甚至是皇上亲自告诉他的,“常承密旨还家少,独奏边情出殿迟。不是当家频向说,九重争遣外人知”。王守澄才无话可说的。
王建的成就,主要还是乐府诗。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二十岁的时候结识张籍,一起从师求学。一生只做过秘书郎、太常寺丞、陕州司马等小官。他自嘲说自己“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因此,他对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较深刻的认识。当时,白居易、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他和张籍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王建的乐府诗,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当时的社会问题,他在《田家行》中说,庄稼收成了,绢也织好了,但农人们“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他的《水夫谣》,写纤夫的苦痛生活尤其感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衣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出。
一间茅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合称“张王乐府”,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建的一些小诗,也清丽可读。如《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望夫石》则采用了民间传说和民歌的形式,传诵很广: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唐才子传》说王建的诗“俱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是有道理的。
王建原文_翻译及赏析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王建人物生平他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讯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他是大历进士。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年),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著“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年),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年),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州治今改名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著有《王司马集》。其诗反应田家、水夫、海人、蚕农、织妇等各方面劳动者的悲惨生活,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如《十五夜望月》、《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织锦曲》、《促刺词》、《去妇》、《水夫谣》、《海人谣》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特别对劳动妇女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白□歌二首》、《羽林行》、《射虎行》等,揭露了君主荒淫、权豪凶横和藩镇混战等黑暗的社会现实;《古从军》、《辽东行》、《渡辽水》、《凉州行》等,抨击了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的开边战争,同时也谴责了边将的无能,不知收复失地,表现了既反对穷兵黩武,又慨叹国土沦丧的进步立场。此外,他还有一些作品,如《赛神曲》、《田家留客》等描写了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寄远曲》、《镜听词》等,表现了妇女对出门远行亲人的思念之情;《望夫石》、《精卫词》等,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和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也有少数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叹老伤贫等消极情绪。 王建乐府诗,善于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他很少在诗中发议论,而是运用比兴、白描、对比、映衬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王建善于通过人物自白刻画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新乐府诗中很有特色;或在结尾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体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炼精悍,富有民歌谣谚的色彩。用韵平仄相间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换韵节奏短促,激越有力。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以白描见长,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光,以及君王的行乐游猎,歌伎乐工的歌舞弹唱宫女的生活和各种宫禁琐事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指出它的内容“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诗中的描绘也栩栩如生,因而广为传播,颇有仿作。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唐王建宫词旧跋》说,后世“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王建的五、七言近体,有一部分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因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也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唐才子传》)。但这些诗往往杂有消极颓废思想,艺术上也缺乏明显特色。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多可诵之作。还写过《宫中三台》和《江南三台》等小令,是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王建的诗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 月亮思乡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看 一作:闲著)——唐代·王建《雨过山村》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看 一作:闲著) 山水, 田园, 写雨生活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代·王建《新嫁娘词》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诗三百首, 女子, 新婚, 生活早教古诗100首查看更多王建的诗文>>
王建哪个朝代的诗人王建(765年—830年),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大臣、诗人。
出身寒微,贫困潦倒。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一度从军。中年入仕,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累迁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唐文宗大和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王建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形象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十五夜望月》《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4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林云铭《踏莎行·忆人》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