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毛文锡《醉花间·休相问》原文赏析(五代)毛文锡
醉花间·休相问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此词写闺人因丈夫远戍不归、久无音信引起的愁恨,内容本很平常,读来却颇饶清新灵动的韵致。这是因为它在构思上力矫平直,又较好地发挥了词体本身特点的缘故。
开头既不正面叙写愁恨之因,更不具体描绘愁恨之态,而是以“休相问”凌空起势;紧接着又连下”怕相问,相问还添恨”两句。三个短句中,“相问”一语出现三次,前两句并列叠用,第三句与第二句顶针,象连珠炮似地倾泻而出,造成一种满腔郁结,不愿而且害怕别人触及的强烈印象,虽未写愁恨的具体形态,而愁恨之强烈可以想见。这是一种突兀奇横、绘声传神的起笔。三句在语势上节短势促而又一气蝉联,在意蕴上却是逐层脱卸,句句转进。即“休相问”的原因“怕相问”,而“怕相问”又是因为“相问还添恨”。这样,就显得既淋漓酣畅,又曲折有致。
写到这里,似乎应该交待“恨”因或叙说“恨”的具体内容了,却又突然顿住,宕开写景。只见春水漾满了池塘,双双对对的紫鸳鸯(鸂鶒又名紫鸳鸯)正相亲相偎地在水中嬉戏。这两句看似闲笔,其实正是进一步抒写女主人公无法躲避、消释的愁恨。旁人的相问,固可拒之千里,其奈无知之物何!那“相趁”的鸂鶒全然不管女主人公的心绪,顾自交颈相亲,这对“怕相问”而游目舒忧的女子是一种新的撩拨刺激,“还”字正透露出她对鸂鶒的一股怨意。两句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之法,貌似放松,却反而把愁恨的心弦拉得更紧。
人情物态,尽皆添恨增愁。写到这里,方转出下片对“恨”因的叙写交待,时间也自然由今晨回溯到昨夜。原来昨天夜间,下起了霏霏细雨。这种雨本来就容易引起形单影只的闺中少妇怀远之情(所谓“细雨梦回鸡塞远”即是一例),更何况清晨时又袭来一阵料峭的春寒,不免分外感到处境的孤寂和心头的凄寒。由己身之寒,转而想到远戍边疆的丈夫,此刻定当禁受着塞外的酷寒,然而对方却已久断音讯了。这里既有对戍楼人的怨意,更有生死未卜的担忧。这正是愁恨的原因和具体内容,也是“休相问,怕相问”的根由。到这里,一开头凌空设置的悬念方得到解释。全篇也就在“久绝边庭信”这种似结非结的情况下顿住。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说:“《醉花间》后段,情景不奇,写出正复不易。语淡而真,亦轻清,亦沉着。”轻清,指其用语的轻淡清新,灵动跳脱;沉着,指其感情的深厚沉挚。
通观全词,可以看出它在构思上采取了逆向叙写,先果后因的写法。先将女主人公情思郁结、感情最强烈的瞬间置于读者面前,用重词叠句造成极富力度的感情倾泄。然后又利用词体各层间跳跃性大的特点,宕开写景,似放实收,似松更紧;下片方从容揭示“恨”因,和盘托出。这种构思,使全篇避免了平直的叙写,既能给人以起势奇横、感情强烈的印象,又显得波峭顿宕,灵动跳脱,使平常的题材平添了新趣。
毛文锡《醉花间·休相问》原文及翻译赏析醉花间·休相问原文: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㶉鶒还相趁。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醉花间·休相问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不要问,怕人问,相问会增添几多怨恨。碧绿的春水涨满池塘,双双嬉戏的紫鸳鸯正拨动春心。昨天夜里春雨纷纷,天明时阵阵寒气相侵,偏又想起远征戍边的他,很久很久未收到边关的信。
注释 1醉花间:唐教坊曲,《词谱》引《宋史·乐志》入「双调」。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一叠韵,后片三仄韵。2㶉鶒(xī chi):一种水鸟,头有缨,尾羽上矗如舵,羽毛五彩而多紫色,似鸳鸯稍大,故又名紫鸳鸯。趁:趁便,乘机。3夜:一作「日」。霏霏(fēi):雨雪盛貌。4临明:即将天明。寒一阵:犹言阵阵寒气。5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6绝:无,没有。边庭:边地,边塞。
醉花间·休相问鉴赏毛文锡是西蜀代表词人之一,尤工小词,此阕为其杰作,素受赞诵,沈初有诗曰:「助教(温庭筠)新词《菩萨蛮》,司徒(毛文锡)绝调《醉花间》。晚唐风格无逾比,莫道诗家降格还。」推崇其为一代诗雄。文锡词多「以质直见情致」,此阕却写得含蓄婉转,曲致其意,颇耐寻味,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
此词破题用「陡健之笔」(《词徽》卷五),劈头便云:「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云起马面,突兀而来,挟带着强烈的感情。词用口语,用民间文学的重复、回环的手法,语言流利清新。通观全篇,乃替思妇设辞,有个性特征。女主人公不愿人问,更怯惧人问,唯恐平空再增添一段怅恨伤心;既云「添恨」,显见心头已有恨郁积。所「恨」什么?怕「问」什么?为什么「相问」会如此深深地触动心底隐痛?首三句无端而降,平地起波,顿时结成一个悬念。接下「春水」两句并不予回答,而是宕开一笔,折入景中,拉展出一卷池塘春意图。女主人以徘徊池塘畔,只见:微风徐拂,春水满塘,碧池如镜,洗映蓝天;水面上浮游著三五成群的紫色㶉鶒,头披五彩缨,双双相嬉,活泼的生机,不时打破池塘的宁静。画面讲究色彩,动静相映。这幅画深有寓意,不仅「春水」交代时令,「池塘」交代地点,更主要的是「㶉鶒相趁」表面写景,实际暗示幸福的爱情生活。「㶉鶒」,一种水鸟,头有缨,尾羽上矗如舵,羽毛五彩而多紫色,似鸳鸯稍大,故又名紫鸳鸯。花间派词人常将之视作鸳鸯来咏写。「趁」,因利乘便之意,词指㶉鶒双双相嬉、爱抚。词人写鸳鸯,㶉鶒,「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望江南》),是以双双相随的水鸟象征美满恩爱的婚姻。至此,读者依稀感到女主人公的「恨」,似与爱情生活的缺憾有关,但悬念仍未解。
过片二句承上片结句而来,由池塘水涨而翻忆昨夜春雨,是「春水」句的补足和延伸;水因雨而涨。一夜春雨霏霏,雨带寒意,临明一阵逼人。词化用唐韩偓《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诗句,暗示女主人公彻夜不眠,卧听雨声。画面色彩气氛由热转为冷,自上片春江水暖跌入临明雨寒,心情也随之暗转。临明的寒意,侵人肌肤,女主人公由自己身上寒,推想到「伊人」的寒暖,而牵肠挂肚,逼出煞拍二句「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戍楼」,征人所居,挑明女主人公身份,原来是个独居闺房的边防军人的妻子。丈夫万里从戎,边庭音信久已断绝。生死未卜,寒暖不知,不能不使妻子终日牵挂,惊忧怅悲,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结尾二句,如泣如诉,解开了全阕的悬念,词旨大明,乃思妇思念征夫。这才明白:女主人公为什么在词首启唇即哀诉:「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原来她怕人家问她远征丈夫的消息。也才明白:她闲步池塘,是为了避开人目,排遣愁怀。不料春景虽美,「触景更添恨」,水鸟双双成对,自己却茕独只影,说不出的凄愁伤感。因春色而生春心,因春心而触春恨。故过片心境迅即浸入彻骨春寒之中。煞拍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况周颐评曰:「《花间集》毛文锡三十一首,余祇喜其《醉花间》后段『昨夜雨霏霏』数语,情景不奇,写出正复不易,语淡而真,亦轻清,亦沈著」(《餐樱庑词语》)。
诗词作品: 醉花间·休相问诗词作者:【 唐代 】 毛文锡诗词归类: 【婉约】、【写景】、【女子】、【孤独】、【相思】
《醉花间》唐诗赏析 毛文锡——《醉花间》
【年代】: 唐
【作者】: 毛文锡——《醉花间》
【内容】: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
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作者小传】:
(约公元913年前后在世),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进士,后任后蜀翰林学士,升为内枢密使,加为文思殿大学士,拜为司徒。其后被贬为茂州司马。后蜀向后唐投降,毛文锡随后蜀皇帝王衍一起入后唐,与欧阳炯等人以词章任职于内庭。
【注释】:
鸂鶒:是一种比鸳鸯稍大一点的紫色水鸟,常常雌雄一起戏水游耍,又称紫鸳鸯。趁:乘便,乘机。
戍楼:古时边防驻军筑以望远者。
【赏析】
征人远戍,虽曰“休相问”,心中却自难忘。而昨夜风雨,黎明轻寒,不觉更加思念远方征人。他久无音信,实在让人牵念。这首小词,辞语浅易,而情思缠绵,写得极有韵致。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言己拼得不相闻问。人苦独居,不及相趁鸂鶒,而晓来过雨,忽念征人远戍,寒到君边,虽言“休相问”,安能不问?越抛开,越是缠绵耳。
《餐樱庑词话》况周颐云:语淡而真,亦轻清,亦沉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西方文学·绘画-雕塑·《行走的女人》
下一篇: 苏 轼《海棠》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