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刘基《临江仙·街鼓无声更漏咽》原文赏析(明)刘基
临江仙·街鼓无声更漏咽
予在江西时,与李爟以庄善。以庄尝赋诗,有曰:“泪如霜后叶,摵摵下庭柯。”郑君希道深爱赏之。今郑君已卒,以庄与予别亦二十年。梦中相见道旧好,觉而忆其人,不知今存与亡。因记其诗,属为词,以写其悲焉。
街鼓无声更漏咽,不知残夜如何。玉绳历落耿银河。鹊惊穿暗树,露坠滴寒莎。梦里相逢还更说,五湖烟水渔簑。镜中绿发渐无多。泪如霜后叶,摵摵下庭柯。
以诗会友,是骚人墨客的雅习。小序所叙,乃词人在江西时,友人李爟以“泪如霜后叶,槭槭下庭柯”之句,为另一友人郑希道激赏之事。一晃二十年,二友一死一散。此夜忽然梦聚,披腹道旧。梦醒怅然,系念李爟不知是否还在人世,因记其诗,续而为词。
词从梦醒之际落笔。上片四句,着意刻画梦醒之后惘然若失的悲凉恍惚心态氛围。二十年前,呼朋引类,饮酒赋诗,击节称赏,逸兴何其清雅飞动。然而梦醒之际,周遭寂寥,“街鼓无声更漏咽,不知残夜如何”。夜将阑时,以戒行人的街鼓已经停了,铜壶滴漏之声断续可闻,在惘然若失的词人听来,竟似泣不成声的哽咽。二十年前的故人旧事,似这一夜梦寐,悲欢聚散,均在俯仰之间。使词人于梦醒之后,一时间竟难辨真幻,不知今夕何夕,在这样的心境下,亦不知如何打发这醒后难眠的残夜。信步庭院,只见空中银河耿耿,与参差疏落的玉绳双星(玉绳,是玉衡星即北斗第五星以北的两颗星)相映,受惊的乌鹊在夜树中穿飞,鸟鸣庭更幽,落寞中听得见坠露滴落莎草的声音(莎草,一年生,黄色伞花,多生于路旁阶下)。莎草坠露、幽夜惊鹊之声,愈发反衬出残夜的凄清。俯视人间的永恒的银河,便更漏的哽咽,恰如一首人生聚散无常的悲歌,托出词人惊心于岁月流逝的悲慨与怅惘。
过片二句补叙梦境,乃梦后说梦,于庭院徘徊,由幻返真后对适才梦境的回味:“梦里相逢还共说,五湖烟水渔簑。”梦中相聚,共叙当年身披簑衣,太湖垂钓观景的佳景乐趣。“镜中绿发渐无多”,透过今昔两层。当年相聚之日,黑发满头,如今揽镜,发已萧疏。在摧昔为今之际,由梦境转回现实。二十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故人往事虽逝,却仍可在梦境和追忆中复现回味,唯有这逝去的年华,却是一去永难复返,且梦聚追忆反更使人黯然神伤。想到此处,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如庭柯霜后簌簌下落的败叶。末句十字,用友人诗句,既写年华老去之悲,又寓托“一时朋游论落,如晨星霜叶,而余亦老矣”之慨。“庭柯”紧扣词人徘徊庭中的环境与氛围,寄慨怀人,二者得兼,嵌用友人诗句,有天衣无缝之妙。
临江仙古诗原文赏析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前言】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是宋代词人晏几道(一作晁补之)的作品。此词当是酒席间的赠人之作。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全词通过描述作者与友人的酒筵欢会,表达了对人生相聚苦短的心理感受。
【注释】
⑴这两句一作“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稀,一作“移”。
⑵这句一作“试从今夜数”。
⑶相会:相聚。
⑷这句一作“浅酒欲邀谁共欢”。
⑸东溪: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近,一作“尽”。
【赏析】
小晏多愁善感,对于人生,总是放不下他的思考,欢会之际难遣闲愁,春日临近顿生希望,悲愁与欢乐,聚合与离散,总是此消彼长起伏回旋,在他的心灵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波澜。这首《临江仙》词,就可以看作是他的感情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
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用十个字总写春景,并不容易。选材欲其美,大概至少须得做到这么几点方能合乎要求。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翻译及赏析是什么?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翻译: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说,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的末了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文学中从《楚辞·渔父》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诗词中都有,如王维《酬张少府》诗云:“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即是。直至清代,孔尚任写明朝亡国之痛的《桃花扇》也还把渔樵晚唱作为全戏的尾声余韵。此词的结尾,正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因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而能收到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1.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2.午桥:在洛阳南面。
3.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4.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5.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6.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7.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8.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9.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10.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11.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4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政治学·制度·私学
下一篇: 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