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翻译及赏析(宋词赏析柳梢青·春感)

大道家园 2023-07-29 01:03:28

(宋)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刘辰翁

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是在南宋灭亡前后一直坚持唱着爱国悲歌的著名词人。宋亡之后,他隐居山中,寄情于词,执著地以其悲苦凄怆的词笔写其亡国怀旧之巨痛。当时由于复国无望,其词也就不再有辛弃疾那种大声鞺鞳的豪情壮气,但是他那憎恨外敌、忠于祖国的精神实与辛词一脉相承,只是情调显得格外沉痛苍凉而已。他这首写于宋亡之际的小令,就是这样的作品。

词人从描写元宵节的惨淡景象落笔:披着铁甲的战马身上蒙盖着毡子,本是点缀节日气氛的花灯正抛洒着烛泪,春天啊就这样来到了愁云弥漫的荒城。首句突出眼前到处是蒙古统治者的铁蹄,那用来搭做蒙古毡房的毡子,更令人想象到蒙古统治者的野蛮和落后;次句紧承首句而来,又与首句完全相对,词人注情于物,暗示正由于蒙古统治者的铁蹄,使得热闹的花灯显得黯然洒泪。“银花”,指灯而言,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有句云“火树银花合”,那是多么绚丽喜庆的画面,眼前的银花只能勾起人们对昔日繁华的回忆,人们的泪眼看得灯烛也就像在洒泪了。正因如此,象征春天到来的元宵佳节,竟然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欢乐,只是融入了充满愁苦的城市之中,使得整个春天都布满愁容了。一、二两句虽是对仗句式,情境却全相反,由因导果,景中着情。第三句总束一笔,点明“春感”,以景托情,突出“愁”字,奠定全令的基调。

下面三句,由上面三句的所见转向所闻,进一步描写“愁城”佳节的难堪情景:阵阵笛声之中,充满着元蒙异族的刺耳腔调;街头巷尾之间,到处是演唱北方戏曲的鼙鼓噪音,完全不是故国的美妙歌声。词人先用两个对句,写出江山易去、触目伤心的无限幽恨。那笛声鼓声虽然还在装点着节日,却统统变成了元蒙铁蹄带来的外族腔调,非但不能增添欢乐气氛,反而使人烦愁憎恶,撩起遗民们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正因如此,词人在愁深恨极的心境中,接以“不是歌声”这一明白如话而又深沉犀利的语句,直斥元蒙统治的野蛮与落后,表达怀恋故国、歌颂故国的深情。词人对元蒙统治者的强烈憎恨,对故国风物的极度热爱,在这一直抒胸臆的散文化句式中,有如烈火一般喷发出来,使得愁与恨浓密地交织,将词意着上一层慷慨悲愤的色彩。

上阕写景为主,景以引情,写出在元蒙统治下的元宵节中之所见所闻,无非是触目生愁,触耳涌恨。下阕抒情为主,情景交融,写出其时的所为所想,集中于怀念故国,悲伤国运。

“那堪独坐青灯”,正是目不忍睹、耳不堪闻的自然结果,只好独自一人坐对青灯,了无意绪。“那堪”,实指不堪,心中难以忍受;“青灯”,即是油灯,其色青荧,而与“银花”鲜明对照。词人在此身离闹市的孤灯之下百无聊赖,心却极不平静,神往着故国的元宵美景。“想故国”是全令一贯到底的主旨,“高台月明”则是对当年故国元宵佳节的概况写照。当年词人于风清月朗之际,登上高台观赏花灯,该是何等心旷神怡;可眼前只有铁马番笛,美好的一切已一去不返,一念及此,又是多么黯然伤神。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已把作者孤寂忧伤和凝神忆想的形貌风神勾勒无遗。

围绕着“想故国”这一主旨,词人的思绪不断生发开来,变成了一个个不断跳跃、内涵丰富的画面:“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他由正月十五的“高台明月”,联想到自己曾经从政的南宋帝都那种种繁华美好的景象;再由这陷于沦覆的帝都景象;联想到自己隐居山中的空寂岁月;最后再由自己的无力回天而隐居避世,联想到正漂流南海趋于绝境的宋帝昺的覆顶命运,真是一字一泪,沉痛已极!作者以这三个全无动词的短语,构成三个极为工整的鼎足对偶句,展示出三种令作者椎心泣血的场景,留给读者以愁恨绵绵的余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于宗邦沦覆之后,含蓄沉挚地表达了‘想故国’的刻骨哀思,情调苍凉,境界寂寥。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此小令堪负此誉。

宋词赏析柳梢青·春感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和文天祥同时,先文天祥四岁而生,后文天祥十五年而卒。他于宋亡后,隐居不仕。他的词,“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词,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尤其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这首词,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而抒发物非、人非之感。词以对句起,写元人骑兵之装饰,披着铁甲的战马,马身上又披上毡子。下句却是银花(花灯)在洒泪,何不相称乃耳。三句点明时间是春来元宵佳节,徒徒陷入愁城。然而究竟因为是节日,所以又写有笛声,有戏鼓,只是因为南腔北调,听得讨厌,厌极而怒,怒而语,脱口而出,“不是歌声”。这种散文句法,干脆利落,词语犀利,截铁斩钉,但仍有回味之处,耐人寻思。上片就是这样两个对句写景,两个单句抒情。景以引情,情以衬景。

下片大力抒情,“那堪独坐青灯”,极写无啥意绪。而一心所怀念的则是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正是故都往日景色,而今安在?语言极为跳跃,想象尤多内涵。刘辰翁宋亡不仕,高其情操,隐居山中,空逝岁月。但这时宋帝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拥戴下漂流在南海抵抗。所谓“海上心情”,当系指这一历史事件。山中不忘海上,足见作者之不能忘情现实。词也以此戛然而止,余音却袅袅不绝。如果说,上片的结句似板鼓声的干脆,这下片的结句,却是弦索声的缠绵。而基调都是苍凉悲苦的。宋末的遗民词多凄切呜咽之音,隐晦曲折。刘辰翁实不与众同,以慷慨悲歌为多,而丰富了宋遗民词。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的赏析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是南宋末年的重要爱国词人。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曾在对策中痛斥过宰相贾似道。一二七六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从此他便隐居,直到逝世。当时一部分南宋宗室、官员和军队通过海路逃到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刘辰翁内心很向往他们。这首《柳梢春》正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词的题目叫《春感》。本来,春天总是叫人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可是,对于刚刚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有欣赏春天景致的心情的。
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享受,便向南宋大举进攻,疯狂掠夺和压迫南方的各族人民。元军占领临安后,给杭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座繁华的南宋都城,突然变成了元军逞凶纵欲的乐园。词人看到此情此景,真是悲愤交集,内心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首词的上片,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铁马蒙毡”以下三句说:南宋灭亡了,临安已变成蒙古统治者的天下,元军的铁骑到处横冲直撞、为所欲为。看到的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听到的是遍地哭泣之声。甚至,连那往日为人们照明的花灯,似乎也在流着痛苦的泪水。阳光明媚的春天并没有能够使人们精神愉快。春天呵!你不该又进入这座遭到浩劫而布满愁容的城市。这样的词句简直是作者泪水的结晶,可以看出,词人的痛苦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铁骑”,指元军强大的骑兵。“蒙毡”,为了保暖,在战马身上披盖着的毡毯。“银花”,花灯。“愁城”,指沦陷的临安城。
听惯了本地音乐、看惯了本地戏剧的人,不大习惯欣赏外地的音乐和戏剧,这也是常有的事。可是,作者厌恶蒙古族的音乐和戏剧却不仅仅是出于不习惯,他是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和对元军的仇恨。“笛里番腔”三句说:笛子吹奏蒙古族的曲调,街头上演出的蒙古族的杂戏、鼓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哪里象是歌声呢?“番腔”,原指少数民族的腔调。这里指蒙古人的唱腔。
作者耻于同蒙古统治者合作,不愿意出来做官,宁愿孤独地过着隐居的生活,清白地度过晚年,因此,他更加思念为拯救国家而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人们。词的下片就是作者这种思想的自我写照。“那堪独坐青灯”以下三句,是作者化用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名句,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三句是说:我多么思念故国呵!往日在临安高台上赏月的情景,永远使我难以忘怀。现在每天夜慕拉下的时候,我怎能忍受得了独自一人坐在青灯下的这种痛苦折磨呢?“那堪”,哪里忍受得了。“青灯”,发出青幽光亮的灯。“高台”,可以登上去赏月的平台。“辇下风光”以下三句,作者又进一步写了他对京都这座美丽城市的留恋,自己将要长期在山中过着孤独隐居生活的苦闷,以及对从海路逃往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人们的关怀和向往。“辇[niǎn]下”,这里指京师(临安)。可以想见,在这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首小词的感情色彩很浓,所有的词句都浸透着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原载】 《唐宋词选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