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阮阅《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阮阅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如果说词与诗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区别,那么其中有一点,就是词更经常地省略掉表达逻辑关系的词句,而只将描写对象直接地并列在一起。这首小令的上阕,基本就是这样,除了首句的“楼上”、“寒”和末句的“残”表示了某种状态外,“黄昏”、“杏花”、“斜月”、“小栏干”、“燕子”、“征雁”、“画角”这一组物象,都是毫无语法关系地并列在一起的。这种特点,一如今天电影中的镜头组合,是通过一个个画面的组合,来调动观众或读者的经验与联想,从而共同完成一种气氛或境界的创造。
但在这首小令的上阕,这种气氛或境界还是模糊的。只有当下阕“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一句出来后,读者才会把握到一种感情基调,才会感觉出“黄昏”一词中所蕴含的“断送一生憔悴,能销几个黄昏”的伤感,才会体味到“杏花寒”的“寒”与“绮窗人”心境之间的微妙关系,才会感受到“画角声残”的“残”字中的强烈主观色彩,才会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与“洒泪对春闲”的“春”字联系在一起,从而对“绮窗人”的心境产生更多的共鸣。
这一切都是从“洒泪”两个字引出的。但是,虽然“绮窗人”暗示了主人公是女子,虽然女子的“洒泪”伤春往往有特定的原因,但这原因到此还没有点明。一切的明朗要等到下一句的“也应似旧”。一个“应”字,把作者从幕后拖到了台前,上阕的客观描述因此也完全变成了主观的想象:各种景物是设想的,“洒泪对春闲”是设想的,“盈盈秋水”般的双眸与“淡淡春山”般的蛾眉依旧未变,也是设想的……《苕溪渔隐丛语》中曾说这首小令是一个小官吏调离后写给他眷恋的一个歌妓的,虽然未必属实,但小令中的情感,却大致是这么一回事。然而这首小令并没有对作者自己的情感作丝毫的渲染,只是一任它在“也应似旧”的回忆与设想中流露出来。这样的表现风格,多少也有些“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的意味了。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作者] 李坦然 [朝代] 宋代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间。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译文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
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注释①阑干:即栏杆。
②画角:有彩绘的号角。
③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④“盈盈”二句: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如春山之秀。澹澹,水波动貌。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赏析赏析一 起首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著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乾,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视窗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渭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著以“也应似旧”…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作者在上下阕的末三句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像的虚景。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对佳人的怀思。这两处的手法前人也用,并不新奇。但所用的章法结构极有意思。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而结拍首句不对称,后二句对称,正好与歇拍相反。这种结构在韵律上有所更张,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赏析二 这首词写的是与一营妓相恋又分别之后的无尽相思,语淡而情深。
首句交待登楼望月的时间与地点。黄昏,指登楼时刻 ;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在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在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 。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 。何况登楼之际 ,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乾,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 ”,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 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 ,心情之凄楚 ,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 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 ,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视窗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 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著以“也应似旧”一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这首词收放有度,过渡自然,结处更见功力。以旧时惯见的形象做底色,在佳人山水般秀目间蕴藏着缠绵之思,迷离徜徨,有余而不尽之妙。《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相关内容创作背景作者:佚名宋代地方官妓隶属于“乐营”,也称“营妓”。长官每有宴会,辄召官妓歌舞侑酒,应客与她们接触多了,往往会产生感情。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
李坦然的其它作品○ 风流子·东君虽不语
○ 洞仙歌·赵家姊妹
○ 李坦然更多作品
《眼儿媚·阮阅》原文与赏析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倚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这是一首念远怀人的别情词,离思绵邈真挚,悠然不尽,词笔灵活宛转,别具一格。
上片以抒情主人公为主视角,状写眼前实景,勾勒出一幅早春图画:正当黄昏日暮之时,远方游子在楼上看到杏花在春寒料峭中开放。一个“寒”字,既渲染出一片清冷的气氛,又为冰清玉洁的杏花传神写照。刚升起的一弯新月把清辉洒向小楼的栏杆上,朦胧而又凄清的暮色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孤寂的内心世界,这是写静景。接着写动景: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春秋两季,南北迁徙,很能触发远方游子的思归之情。数量词“一双” “两行”,暗含寓意,引人寻思,候鸟尚能同飞同归,而远行人在外却是孤身一人,不由得心绪万端,思念之苦自不待言!再加上报告时辰的号角残音声声,苍茫的暮色又平添一层凄凉。作者写景,静景与动景相互转换映衬,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前后迭现复合,富有天然浑成之美。看来笔笔写景,实是字字写情,字里行间不时溢出思恋之情,情景包孕,神清音婉。狄德罗曾说: “凡是寓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寓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论绘画》)上片写景,画意盎然,又富抒情之美。
下片采用“对写法”,以追光摄影之笔,写思人之情怀,以远方亲人对抒情主人公的思念为副视角,历历如绘地画出一幅想象中的亲人念远图:亲人正在花窗前迎着和煦的东风向远方眺望,含着一腔春天的思念落泪伤怀。这种“对写法”,正如沈德潜所说: “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实现了诗意空间的自由转移,由抒情主人公所在的空间(实境),转向想象中的对应空间(灵境),也即由一个空间的人物心理引出另一空间的客观景色,并使客观景色与人物心理相呼应,落想空灵,返虚入浑,情韵浓郁。这首词不直说抒情主人公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把视角转向亲人所在的空间,想象亲人正因怀己而感伤落泪,其实表现的恰恰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就显得超尘拔俗,婉曲含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时有人采用,如高适诗: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杜甫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等等,都是成功的范例。紧接着“也应似旧”,又实现了时间的转换,由想象上的灵境再度转到当初离别时的实境中来:想来亲人仍如以往离别时那样,泪水盈盈,脉脉含情,秋水般的眸子不胜依恋之情。她的眼眉,如春天淡淡的远山,离别时的神态仍历历如在眼前!画面的蒙太奇组接,虚实交替,形成一种心理的组合形态,诗情就在这时空的自由转换中汩汩渗出。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交相闪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与背景氛围融为一体,画意的抒情美和抒情的画意美交相辉映,才唤起了读者回味不尽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情。
阮字闳休,官至中大夫,尝作监司郡守,庐州舒城人。其《诗总》十卷,分门编集。今乃为人易其旧序,去其姓名,略加以苏黄门《诗说》,更号曰《诗话总龟》,以欺世盗名耳。世所传《眼儿媚》词“楼上黄昏杏花寒……”亦闳休所作也。闳休尝为钱唐幕官,眷一营妓,罢官去,后作此词寄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3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许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