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9 00:24:16

(宋)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吕本中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此词胡云翼《宋词选》题作“旅思”。从作品内容可以看出是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节。

先写早晚旅行的辛苦:“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夜里在斜月照着的旅途上行走,早晨渡过铺着寒霜的溪桥。“侵斜月”,写出了月色的清寒,山路的曲折;“度晓霜”,写出了气候的寒冷,心情的阴郁。

次写旅途所见:“短篱残菊一枝黄。”路旁人家的短篱内露出了一枝黄色的经霜的残菊。啊!这使他猛然想起:今天不是重阳节吗?我却正行走在这乱山深处!文人们一提到重阳佳节,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酒,联想到菊,想到那高朋满座、把酒赏菊、登高、赋诗的情景。这种时空的联系,同眼前看到的“短篱残菊”和“乱山深处”的环境,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引起感情上的波动和苦恼。这就很自然地转入了下阕不眠之夜的描写。

下阕写旅夜愁思。在旅店里睡在枕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一次又一次地听着秋夜的更声,自然觉得夜晚太长了。他在想什么呢?“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原来他想起了不能归去的家乡!当年,他离开家乡,过江南渡,只道江东是风光秀丽的好地方,还可以暂时借此游赏,不料竟淹留至今。一想到中原故土不能回去,心里更为悲伤。“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居异地,遇上节日,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作者是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中原沦陷,有家不能归,在这“乱山深处”过重阳的不眠之夜,怎能不悲伤呢?

这首词以“乱山深处过重阳”为机杼,描写旅途辛苦和旅夜愁思,抒发故国之思。清新流畅,亲切动人。吕本中在宋高宗朝任过中书舍人等官职。他赞成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因为得罪秦桧,被免职。从这首词里,也表明了他的政治倾向和爱国热情。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译文 | 注释 | 赏析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宋代]吕本中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挨。

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 *** ,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注释 元:同“原”。寒更:寒夜的更声。江左:江东,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为旅途即景。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吕词则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

创作背景

《南歌子·吕本中》原文与赏析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公元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旧臣各自亡命。当时刚当上祠部员外郎的吕本中也仓皇南逃,避身湖广一带。此首《南歌子》即他逃难途中所写。节逢重阳,却值避难之时,身在乱山深处;江左景美,偏遇羁旅中人,有家难归。千头万绪,便凝成了这首寄思遥远、深沉委婉的词篇。

首两句“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写客行之苦。作者用驿路、斜月、溪桥、晓霜这一连串富于特征的名词,组成了一幅行人早发的画面。背景朦胧、静谧,读了很容易使人想起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同样的季节,同样写行人早发,同样为表明早行人羁旅的愁思和路途的艰辛,温诗全用名词,“意象俱足”(李东阳《麓堂诗话》),情景宛然在目;而此词却于名词间饰以“侵”、“度”两个动词,使人景俱活,富于动感。两者可谓同工异曲,各有千秋。这开片二句为全词刷上了一层阴冷的底色,使词的基调只能低沉凄婉而不可能是慷慨激昂的了。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读此句,视觉由模糊渐觉清晰,画面上的景物是:一围短篱,几丛残菊。残菊中,尚存一枝黄花翘然喷艳。发现这荒凉中的秀色,词人又惊又喜,因而重笔一点。然而它开在层层乱山、茫茫晓雾之中,人之喜,很快便冷了下来,且觉比先前更冷了。这意象是借“乱山”和“重阳”数字传出的。在这幅暗淡灰冷的画面上注明“重阳”,是什么用意呢?这似乎很清楚,但又好象不甚明了。因为词至此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主人公的心扉是紧闭着的。

过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法上由写景转为自陈情事,时间则由白昼转入夜晚,抒情主人公由山中跋涉转入客馆栖息。由动而静。可能由于旅途的艰辛,词人早已失却了一躺下便酣然入睡的福份,而辗转难眠,那远处城头的更声,此时听来格外刺耳,使人倍觉深秋的寒意,好象黑夜也被它敲长了。这一心态描写非常成功。俗语说: “寂寞恨夜长”,此时主人公的心境可想而知。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这两句象是叹息,又象是自言自语。沉闷许久的词人终于敞开心扉。原来层层盘结在词人心底的愁思是“中原归思”。词人客行并不是一般骚人墨客的游山逛水,而是金人南侵,逃难在外,有家难归。此种“思”绝非通常旅人之思。联系作者《兵乱后杂诗》“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和《连州阳山归路》中“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等诗句看,其心境就更清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