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五代)冯延巳《谒金门·秋已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9 00:19:10

(五代)冯延巳《谒金门·秋已暮》原文_翻译及赏析(五代)冯延巳

谒金门·秋已暮

秋已暮,重叠关山歧路,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梦断禁城钟鼓,泪滴枕檀无数,一点凝红新薄雾,翠娥愁不语。

这是首咏叹游子思妇之令词。上阕写游子行旅中的感怀,下阕写思妇空闺中的愁绪。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空间上不同的画面,从而使我们更加感受到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悲。词中单写思妇或单写游子情怀的可谓汗牛充栋,但象这样合二而一地放在一首词中加以咏叹的却是凤毛麟角。

在上阕中我们看到一匹马正在关山重叠的岔路上奔驰,一个神情郁郁的旅人骑在马背上缓缓地摇着鞭子,此刻时令已到深秋,在落满霜花的树枝上,禽鸟迎着晨光喳喳地哀啼。这一阕另然仅有四句二十一字,但却将游子行旅的时间,环境,动作和目击的情景作了十分形象的描绘,真可谓文约而意丰,言简而意赅。“秋已暮”,不仅点明节令已是深秋,而且意味着其时四野正笼罩着一片秋日的暮霭;“重叠关山歧路”,点明游子行旅的空间环境,关山重叠的崎岖与“歧路”的漫长悠远已把旅途跋涉的苦况泄露了出来。“嘶马摇鞭”写出了马行的踟蹰与马嘶的悲凉,而这也正是从侧面写出游子迟迟不忍前行而又不得不摇鞭催马的矛盾情怀。“何处去”?这一小小的设问更道出游子飘泊的景况,这种在人生道路上无目的的追寻,其内心的悲凉自不待言。“晓禽霜满树”不但以五字三“象”(禽—霜—树)浓缩了游子的所见,而且与“秋已暮”相呼应,更见旅人暮行而复晓行的旅途的辛苦与劳顿。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此句即炼句之范例:黎明时分,禽鸟啼叫在结满霜花的树枝上,亦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似的,短短的语境涵盖了众多的意象和丰富的意蕴,这幅“晨霜鸣禽图”岂不也是游子景况和命运的一个象征,他的心岂不也在人世的风霜中悲衰地呻吟?

下阕写游子去后思妇的愁苦寂寞也极显功力:紫禁城的晨钟幕鼓,惊断了她与所思暂聚的梦影,点点泪珠滴湿了她那散发着檀香的枕衾。“一点凝红新薄雾”,写得极工极巧,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荧荧泪光中瞥见室内的孤灯,犹如一团红光隐现在薄雾之中;或者是她滴泪到天明,红日的光影透过窗棂射到她迷濛的泪眼中,她也觉得有一团凝聚的红光在薄雾中闪烁。《沧浪诗话》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延巳此句即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尾句“翠娥愁不语”也极工丽蕴藉,词人仅仅抓住蛾眉颦蹙含愁不语的情态,便突现出美人外貌的忧郁美和内心的哀静美,一如影象的定格,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古诗词《谒金门》赏析 谒金门

作者:冯延巳

风乍[1]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2]里,收挼[3]红星蕊。

斗鸭阑干[4]独倚,碧玉搔头[5]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6]。

【注释】

[1]乍:突然

[2]香径:花间小路,或指落花满地的小路

[3]挼(ruó):揉搓。此处指用手拈下红杏花蕊抛入水中,以引来鸳鸯。

[4]斗鸭阑干:古代富贵人家常在池子里养斗鸭,观看他们相互争斗作为游戏,用阑干围起来,所以有这样的叫法。相传这种斗鸭的游戏开始于汉初,和斗鸡类似。

[5]搔头:古代簪子的一种,因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样子,故得名。也可泛指簪子。

[6]鹊喜古代有灵鹊报喜的说法。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南唐时曾任秘书郎,辞学修养深厚,多伎艺。与南唐中主李璟友善,屡次官至宰相。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数量最多的。他的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缠绵悱恻,意味深远。

【赏析】

这首词描写一个痴心等待爱人的少女形象。起句写风突然刮起,使得春日的水面上出现了波纹,仿佛把水面吹皱了似的。而这风吹皱的却不仅仅是春水,也是词中女主人公等待爱人不能安定的一颗怀春之心。我们可以看见她悠闲的在花间小路上行走,拈下红杏花蕊抛到水中来引逗鸳鸯;过了一会又一个人倚在逗鸭池的阑干上,头上的簪子也随着这样的动作斜坠下来。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富贵之间的少女,而她所处的环境又遍是美好的春景,但在这种情况下,她却并不快乐。她的种种游戏举动都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无聊和孤独。下一句点出了这种无聊和孤独的原因——她苦苦等了爱人一整天,爱人却没有来。她只有继续无聊的等待,在听见树梢上喜鹊报喜的叫声时,因为片刻的欢乐而抬起头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出处】

出自南唐诗人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

拓展资料:

原文:

《谒金门•风乍起》

南唐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译文】

春风忽然吹来,把满池的春水都吹皱了。

【简介】

《谒金门•风乍起》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冯延巳的作品。这首词上片写景,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抒情,点明忧愁的缘由。全词通过写少妇春日百无聊赖的心情,表达了她的苦闷。

【赏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句写春风忽然袭来,水面上激起微微的波纹,好似把一池春水都吹皱了。其中的“皱”字用得极为传神,不但呈现出水面波光粼粼的情景,富有动感,诗意盎然;更把人物心底泛起的情感形象地表现出来。“皱”本指皮肤松弛而起的纹路,用在这里代指少妇的心情,像波动的春水一样不安。

南唐中主李璟曾问冯延巳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与爱卿有什么关系呢?”意思是夸赞这句写得好。冯延巳答道:“不如陛下您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好啊。”这两句都是传唱千古的名句,君臣之间相互欣赏至此,奈何上天不予眷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3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