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蝶恋花·山东道中见吴门女史题壁诗,辞特凄惋,书后

大道家园 2023-07-28 23:27:36

蝶恋花·山东道中见吴门女史题壁诗,辞特凄惋,书后(清)张祖同

山东道中见吴门女史题壁诗,辞特凄婉,书后。

山上蘼芜山下路,飘泊如花,没个相逢处。小字银钩书缕缕,署名薄命吴门女。应向苏台台畔住,莫是蛾眉,又被秋娘妒?欲种相思千万树,天涯何处无飞絮?

清代三百年,是中国妇女文学极盛的时代,才媛淑女,骈萼连珠,从古女作家之众,无逾此时。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谓“清代妇人之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有作品传世而不足以成集者,更无法计算。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生活视野的窄小,她们中只出了有数的一些戏曲家和小说家,极大多数都是女诗人或词人,她们借诗词的形式咏唱自己的命运、生活中的美和种种感受。

作者这首《蝶恋花》,写的正是一位无名女诗人的生活悲剧。

词的小序告诉我们:词人途径山东,于某地粉墙上见到一位吴门(今江苏苏州)女子的诗,辞句凄凉哀怨,引起他深深的同情,因而当场填了这首词,并将它题写在她诗的后面。

词的上片头三句,写这位女子原有丈夫,然而她却遭到了遗弃,一如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中著名的女主人公。蘼芜,是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作香料,古人相信它可以使妇女多子。然而,“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那对夫妻尚有相遇的机会,并且作了一番谈话,而吴门女子却宛如离枝花瓣,飘泊无依,从故乡吴门流落到了千里以外的山东。《上山采蘼芜》通过弃妇与故夫的对话,写出了故夫念旧的感情,他承认弃妇无论是容貌还是纺织的巧艺都远胜过“新人”。而从采集蘼芜这一点上,又隐约透露出“故人”即前妻或许是因为没有生子才遭致被夫家休弃的命运。他们相逢的地点在下山的路上,自然仍在家乡,相比这下,吴门女子则是更为不幸,她是在飘泊的途中写了这题壁诗。其遭际,不能不使我们想起《焦仲卿妻》中的女主人公、唐琬、清代大学者汪中的原配等一系列妇女的命运。她们或因无子,或因姑恶,但一样都是旧传统、旧制度的牺牲品,虽丈夫也保护不了她们。

后两句写墙上的题诗。“银钩”言其笔划清劲秀美;“缕缕”言其诗行连绵不绝。能诗而又工书,可见她具有很好的天赋与文化修养。以一女子,而向社会倾诉,又不愿写出真姓名,足见其心中的悲愤。上片末句写她自署“薄命吴门女”(原署当是“吴门薄命女”),可作者在小序中却郑重地称她为“吴门女史”,“女史”是旧时代对能写作诗文的女性的称呼,这里也表现了词作者对这位无从识面的女诗人的无限珍惜之情。

过片“应向苏台台畔住”,苏台即姑苏台,也称姑胥,范成大《吴郡志》卷八:“姑苏台,在姑苏山。《旧图经》云,在吴县西三十里。”“《吴地记》云……阖闾十年筑,经五年始成。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造曲路以登临。吴王春夏游姑苏台,秋冬游馆娃宫。”“夫差复高而饰之。越伐吴,焚之。”这是一位一向生活在明丽繁华、富于艺术气氛的江南之地的才女。紧接着,猜测她被弃的原因,是否是因为她不仅多才艺、富感情,而且容颜美丽,这才遭到了妒嫉谗害,因而落到了这般悲惨的命运呢?蛾眉,以女子眉毛的细长弯曲,代指美好的容貌。这里,词人活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为唐时教坊中著名的乐妓,“秋娘妒”原用以反衬弹琵琶女子青年时的美丽,自白氏诗出,“秋娘”成了女子妒人的典实。可是“吴门女”若是一位主妇,又有谁来妒她?作者此处含蓄地暗示:这位薄命的女子完全可能是因身为侧室,即为人之妾,而遭到大妇的“妒”和迫逐,这才被逼与丈夫分离的。妾在封建社会,多由官僚富人用金钱买来,地位仅高婢仆一筹,既不可能自择所事之主,更无人身的自由,倘丈夫不能庇护,遭受大妇凌虐以致逐卖出门,实为常有之事。至于她为什么从吴门而到山东,是被卖,还是随人别嫁?作者也无从得知。因此,下片二、三两句仅是悬拟之词,怜悯深情,写来委宛曲折,使人潸然泪堕。

最后两句深深寄托了词人的感慨。他以韩朋(一作凭)夫妇因受恶势力迫害,双双而死,在他们的坟上长出两棵梓树,根交于下,枝连其上,时有鸟如鸳鸯栖于树上,朝暮悲鸣,人称“相思树”的故事(见《搜神记》),来倾诉他对这不幸女子的倾慕与同情,可是遍天下又有多少这样命运的女性!虽栽种千万“相思树”也不是寄悲思于万一。一个“欲”字表达了词人补天乏术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以问句为全词作结,更显得意味悠长,深情绵邈。

这首词作虽系小令,内蕴却十分深厚,仁者用心,溢于言外,虽写一女子,可以见大千。三处用典,不见痕迹,略无凝滞,更增加了全词浓郁的悲剧气氛。

作者论词之语曰:“托兴微眇,寄怀忠爱,意内言外,耐人泳思,先民正则也。”正合于常州词派之旨。他一生专一为词,现存《湘雨楼词》,收词六百余首,编为五卷。前人论其诗,谓“归宿老杜,旁兼韩苏”,当代彭靖教授评其词曰“《湘雨楼词》大抵从碧山(王沂孙)入而清真(周邦彦)出。其间亦不无稼轩、草窗、玉田诸人的影响。集中访胜、吊古、咏物之作,皆以清真为宗,而寄慨、抒怀、托志,曲达而兼直抒,于曲达处见深细,于直抒处见壮浪”,并说“张祖同视之并世大家实无多让”,可见雨珊词作品内容风格多样化并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这篇词作可算是“曲达处见深细”的一首。

纳兰性德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释:

1、一昔句:昔,同夕,见《左传哀公四年》:为一昔之期。玦(ju)玉玦,半环形之玉,借喻不满的月亮。这句是说,一月之中,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夜是圆满的,其他的夜晚就都是有亏缺的。
2、不辞句:引用一则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卿,你的爱称。《世说新语?惑溺》谓:荀奉倩(粲)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3、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4、软踏句:意思是说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
5、唱罢句:唐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借用此典表示总是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
6、春丛句:认取,注视着。取,语助词。此句意思是说,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故愿自己死后同亡妻一起化作双飞双宿的蝴蝶。李商隐《偶题二首》: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

赏析:

纳兰性德仅活到三十一岁,这位才华绝代的人物,来到世间不过惊鸿一瞥,留下的雪泥鸿爪便是那《饮水词》。读他的词,你会感受其中有那么个饱含挚意深情且十分凄惋动人的主旋律,久久地在你心上萦回,且听这首《蝶恋花》吧: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离别的人们则更易逗起无限相思之情。唐人诗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类。纳兰性德继承前人却又自创新意,他仰望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郁而生。他高声叹息:明月呀明月,最可怜你一年到头东西流转,辛苦不息;最可惜你好景无多,一夕才圆,夕夕都缺。那环和玦皆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环似满月,玦似缺月。纳兰性德词镂刻精工入妙,于此类比拟可见。但其长处还在于写景亦处处有情,故其词抒情气氛特浓。此处以辛苦最怜四字领起,顿使天边那一泓寒碧,漾起许多情思。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此时,词人也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要不畏辛苦,不辞冰雪去到自己爱人身畔,以自己的身躯热血为卿热。无奈天路难通,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遐想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追怀和物在人亡的沉痛感慨。

纳兰性德本是一位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当了康熙的侍卫,却深以为苦,惴惴有临履之忧。他率真,性好自由,喜欢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他爱书,爱友朋之乐,还很钟爱他的闺中伴侣。《饮水词》中有些篇章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姿影般明丽、娇嫩,又如出谷春莺,天边云雀的鸣声般曼妙、清新,它记录了词人的初欢,描绘了他的少年行乐图。可惜这段时间很短促,大约才结婚两、三年后他就赋悼亡了。我们看到他在一首《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哦,原来他心中的明月,寄托了他如此深沉的哀思,自不同于一般。他们夫妻间只有几年恩爱,又还有别离,早知如此,真不该离别: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他在词中常这么叹息。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下半阙拉回到现实:室在人亡,双燕依然,一片凄清。小燕子也是很多情的,象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就有一只小燕子来陪伴。如今一双燕子出现在纳兰性德的帘钩上,只有它们那儿娇小、轻盈才能够软踏,这软字下得多神!燕子呢喃、似絮语;它们在说什么?是说当年这室中曾有那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事儿吧?于是我们从那说字里随之想象出此间曾有过的旖旎柔情的梦幻中的画面来了,随即,又都消逝了。眼前只有这帘间燕子。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一结是那样沉挚,又是纳兰性德式的爱情的表现。他是不甘心这样凄凉到底的,他又梦想起来了。唱罢秋坟出自李贺诗中秋坟鬼唱鲍家诗一语。鲍家诗似乎指的就是鲍照的《蒿里吟》这类挽歌。纳兰性德说:在你的坟前我悲歌当哭,唱罢了挽歌,悲哀还不得解脱,我只有明春到此来认一认,花丛中可有一双栖香正稳的蝴蝶。为什么要认取呢?想必是旧时曾见过的了。于是我们从他自己描绘的年少风光里,看到了这样的镜头:露下庭柯蝉响歇,沙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着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这不就是那难得的一昔如环的花月良宵吗?在他心上萤飞蝶舞,时时闪过,他所以要时时去寻觅,以重温旧梦。但这样的解释似嫌不足。我们反复吟咏全篇,感到其中热烈深沉的感情是一贯到底的。最怜不辞认取这些字眼下得字字沉响,力量很大。应该容许他的想象继续飞腾起来,应该换一种理解:对着秋坟,他痴心地发愿眼泪已流尽,悲歌已唱完,倒不如率性化去,和死去的爱人一起变作一双蝴蝶,到来年,春光如海万花丛中有对双栖蝶,这就是我们俩永远地摆脱悲哀,永远地相依在一起请旁人来认取吧。

他的早逝的妻子,在他心中永久是一位娇憨情态的少女,他们相恋的时光在池心中是永久的纪念。他感到那时候他自己也很纯洁无邪,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后来他便陷进许多烦恼中去了,所以他对一逝而不复返的人生这段美好时光无限依恋,格外追想。他的悼亡篇章很多,其缘由也在此。

纳兰性德词中有一个理想境界,那就是希望青春和爱情得到永生。青年词人是非常执着于这一理想并且热烈地赞颂它的。《蝶恋花》可为范例。故而我们读他这篇词后,会感到于凄惋中还燃着一种象火一般炙热人心的东西,这就颇具力量,而不纯然是消沉。他的同时代词人陈维崧评他的词曰: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但我以为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纳兰性德的词,几乎在南唐二主之上。

纳兰性德词善设色点染,此篇先以素谈之色为主,只见青白的月色,又见帘前的双燕,最后却让我们看见那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采绚烂的特写,映衬之下,分外地美。即令悼亡,也不尽是一片素色,这恐怕也是他的特点吧。

纳兰性德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
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赏析:

一如纳兰性德大多数作品,情深意长,迷惘感伤但这还不足以使这首词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佳构。细细咂摸,这首词里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难忘的特质,是那穿越时空的的思念。在古诗里,所有的思念,其实都与时空的隔绝有关。地域辽远,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遥远的想念便更让思客刻骨铭心;而人生无常,盛时难再,加上红颜易老,时间的无情便更使离人惊心动魄。时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许多衰感顽艳、绝望痛切的相思。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在古代为西北的一处要塞)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试想一下,诗人踟蹰于无边秋色之中,正梦沉沉地怀想曾有的美好时光,忽然一阵无情的西风将一切剪碎、摧毁,记忆中的那个人、那些事随风而逝,顿时变遥不可及;与伫立于西风中的孤单凄然的自己,更是隔着无尽岁月的重重阻隔就像一个在今日、一个在古代,隔着无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无望的相思,让人想不起,又放不下,记不清,又忘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啊!相比之下,诗人才说天涯行役的苦又算什么呢?再一细想,改变我们记忆与人生的,难道只是西风吗?诗人用的是移情手法而已。人世间,多少海枯石烂,变成了一回眸的沧海桑田;多少刻骨铭心,变成了一转身的珍重再见谁又找出真正的主犯?而西风只是恰好具有无情、残酷的特征,便成了诗人发泄怨恨的对象。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明日,意味着时间在绵延,客程,意味着空间还在扩大,新寒更使诗人惊觉时间流逝与生命匆促。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纳兰性德 南乡子·捣衣
《南乡子捣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
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
月到西南更断肠。

注释:

1、捣衣:古人洗衣时以木杵在砧上捶衣,使之干净,故称。明杨慎《丹铅总录捣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
2、鸳瓦:即鸳鸯瓦。
3、支枕句:谓空房独处,将枕头竖起、倚靠,不免生怯。
4、清砧:即捶衣石,杜甫《溟》:半扇开烛影,欲掩见清砧。

翻译:

屋外的瓦当上已结了一层薄薄的清霜,
屋内孤灯下,
我对着准备为他寄去的寒衣暗自心伤。
都说戍边在外的人受尽苦寒,
相貌容易消瘦,
真想再好好地看他一眼啊,
细细打量。

如果今夜梦中可以相遇,
一定一定要紧紧握住执手相望。
孤单单衾寒,孤单单的空房,
不如趁着月光再来到河边浣洗一遍他的衣裳。
深秋寒意重,孤单独夜长,
月下捣衣,声声清砧,
敲打着思念与凄凉。
蓦然回首,发现月已挂上西南方向,
想着天下多少有情人早已相拥而眠,
不由得更加让我欲断肝肠!

赏析:

捣衣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目,所写都不离征夫怨妇的内容。本首词也是如此,词从怨妇的角度写来,写她的自伤、怯空房、凄凉,以至断肠的怨恨之情。层层写来,情致幽婉凄绝。

纳兰性德的诗有哪些
纳兰性德的诗有哪些

1、《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逾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2、《卜算子》

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3、《采桑子十二首》

白衣裳,凭朱栏立凉月趖西。
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

4、《点绛唇》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5、《点绛唇》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6、《蝶恋花》

今古河山无定距。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7、《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

8、《蝶恋花》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9、《河传》

春浅,红怨。
掩双环,微雨花间。
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
阑珊,香销轻梦还。

10、《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11、《浣溪沙》

莲漏三声烛半条,
杏花微鱼湿轻绡,
那将红豆寄无聊?

12、《秣陵怀古》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13、《菩萨蛮》

春花春月年年客,怜春又怕春离别。
只为晓风愁,催花扑玉钩。

14、《菩萨蛮》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
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15、《如梦令》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

16、《柳枝词》

池上闲房碧树围,帘纹如彀上斜晖。
生憎飞絮吹难定,一出红窗便不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