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江西诗歌·晋代江西诗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景为情设,情景交融晋唐江西诗歌·晋代江西诗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景为情设,情景交融
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其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这种文字的限制加大了抒情的难度,它就要求作者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以有限的景物展示丰富的内涵,以帮助诗人言志抒情。陶渊明诗特别擅长以景代情,以情化景,情景交融,并且陶诗中往往写的是最平淡的事物,却能显示、不平常的诗意,不平常的意境。如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别人看来都是极平淡的景物,但在陶诗中,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是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外化,它们一经诗人的笔触,就显示出隽永的诗意,使人觉得亲切,又使人觉得崇高。对此,前人评曰:
(《和郭主簿二首》之二)(“露凝无游氛”四句)游氛少则半空无所障蔽,天加一倍矣,山亦加一倍矣。“高”字“耸”字承顶秋意,最为逗观。(“芳菊开林耀”句)秋来物瘁,气渐闭塞,林光黯矣;惟此孤芳,足以开景色,而生全林之光辉。(“衔觞念幽人”二句)尔,指松菊。千载之内,幽人不可见,但与此霜杰永诀耳!语傲而惨。(“检素不获展”二句)“简素”,自简其平素也。曰“不获展”,又无由诀矣。“竟”字更惨。[1]
(《己酉岁九月九日》)此诗亦赋而兴也。以草木凋落,蝉去雁来,引起人生皆有没意,似说得甚可悲。[2]
(《饮酒》其八)此借孤松为己写照也。前六句皆咏孤松,偏以连林陪写独树,加倍衬出,近挂又复远望,与松亲爱之甚,无复有尘事羁绊,此生亦不嫌孤矣。[3]
各种景物又成为陶渊明澄怀观道的媒介:
(《己酉岁九月九日》)王棠曰:“‘往燕无遗影’,妙在‘遗’字。‘哀蝉无留响’,妙在‘留’字,皆静察物理之言。”[4]
此诗纯是静字意境。而程子诗有句云:“春深昼永帘垂地,庭院无风花自飞”……亦非静者不能见得静中境界。然此犹皆空摹静字意境,乃是既静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究不若靖节之静察物理,似尤为靠实也。[5]
(《饮酒》其五)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6]
注释
[1]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2]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3]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4]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5]钟秀:《陶靖节世纪事诗品》卷二。[6]王士禛:《古学千金谱》。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艺术特色 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诗文没有什么曲折的结构,更没有所谓的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此前大部分诗人都关心国家大事,诗歌中也是描写的国家重大题材。唯独陶渊明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太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
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和“孤云”,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悟得人生之真谛。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他的“饮酒”组诗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成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重要表征。如刘伶嗜酒放诞,阮籍醉酒佯狂,李太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 ”,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时至今日,以酒排解愁怀、郁积,仍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法。
菊花,陶渊明爱菊,赏菊,咏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如《饮酒?七》中:“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让人尊他为九月菊花之花神,他几乎使菊花成了自己的化身,成为我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独特意象,菊花也因而成为我国文人骚客笔下水墨丹青的“四君子”之一。
孤云,陶渊明的一生都是孤独的。他那“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的诗句,就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孤云又成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在诗书画作中表达孤寂心声的重要意象。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的诗是情、景、理的统一,既富有意境,又有情趣、理趣。诗人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各种景物中,在形神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使物象达到人格化的境界,富含有深厚的理趣。如苏东坡所说的:“初视如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其中将情、景、理融为一体,不仅是以景悦人,以情感人,还以理警人,给读者丰富深刻的审美感受。又如《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以简单的笔墨勾画出了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悠邈、虚淡、静穆、平和。陶渊明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自然的生活。平凡的事物一旦摄入他的笔下,便融入了他浓郁的主观色彩,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在这里,诗人那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与情操给自然平添了生气,是个性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四、平淡中见警策
陶渊明的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一,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这一艺术特点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诗人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感受抒写出来,“胸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痕迹”。陶渊明的诗“淡”却不是寡淡,枯淡;是有韵味,有情趣的淡。他的诗极少用夸张藻饰,且极少用典,用的是简洁质朴的农家话,写的是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前人诗中少见的“桑”、“麻”、“鸡”、“狗”、“豆苗”、“杂草”等一入他的诗,便显得诗味浓厚。这种淡可以说是平淡中暗含华采,简朴中难藏风韵。正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有技巧,却不露痕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2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白居易研究在国外
下一篇: (明)夏言《浣溪沙·春暮》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