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鉴赏(宋)陆游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诗人来。
乾道八年(1172)三月,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陆游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陆游于是自夔州而至南郑。这是他一生中得以亲临前线的唯一机会。他十分兴奋,豪气满怀,身着戎装,往来于大散关、南郑之间。陆游对长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看来,长安不仅是战略重镇,同时也是故国旧土的象征。他曾向王炎献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他在诗中也多次提到收复长安的热切愿望。例如,他在《观长安城图》中写道:“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这首小令便是他在南郑前线时写的凭眺长安而触发的感慨之情。
上阕开头两句,是远景描写。词人通过对自己听到、看到的号角声、边城、高台、烽火的描写,给人一种空旷辽阔、苍凉悲壮的感觉。这里的烽火不是报警的烽火,而是极平安的烽火。他在《辛丑正月三日雪》一诗的注中说:“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诗平安火至。”然而无论如何,号角声、烽火总使人感觉到前线战事的紧迫。后三句写近景,词人与将士、幕僚悲歌酹酒,凭高远眺,故国河山近在咫尺,山下大路直通长安,岂不令人思绪万千,壮怀激烈!词人借眼前之景,将“高”“兴”二字巧妙地嵌入词中,既表现了词人的机智,也真切地表现了他亲临前线后那种不可压抑的兴奋的情绪。
下阕头两句,看似写景,实乃抒情。它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从表面上来看,是词人悲歌酹酒而明月多情专奉清辉。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词人是采用了一种象征手法,用长安南山上的明月,表现故土人民对“王师北定中原”的殷切盼望。明月所照,河山一样秀美,山南何悲、亭中何乐?该是恢复失地的时候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早就在盼望它们真正的主人归来。词的结尾含蓄深沉,意味隽永。“应诗人来”,既是长安父老对王师北上的深切的呼唤,也是词人与广大爱国将士收复河山的心愿和誓言,读者顿感回肠荡气,胸怀难平,全词的意境由此大开,诚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秋波媚·陆游 诗词鉴赏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①,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②。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③鲛绡④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⑤能托。
莫、莫、莫!
注释:
1黄滕酒:黄纸封口的酒。
2 离索:离散独居。
3 浥:沾湿,
4 鲛绡:代指丝帕。
5 锦书:写满相思的情书。
赏析:
谁道最是离恨苦?相逢时更添上一重哀怨之情,往日欢情已被东风吹散,景物依旧徒增烦恼,一怀愁绪无处交托,空余下一又叠声的一感慨,一叠声的哽咽,二字一顿,心中数年的思念刚要涌出又和着泪吞下,可谓是字字见血,相对无言,欲言又止,这份深情这份憾恨沈园旧地岂又能承载得住了。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s/1eJK_HqhFi62suuDz9bHhtA
?pwd=ja93 提取码: ja93
陆游的秋波媚赏析第一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表达后面的“此兴”,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词人积极迎战之“兴”。
词的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了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突出长安沦陷盼望光复的情形,表达出词人夺胜的信心。词人用长安之景表达对宋军的期盼,从侧面突出词人及宋军收复沦陷故国的决心和信心。
宋代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原文: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却不得志。四十五岁以前,他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天,当时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长安当时在金国的占领区内,长安城南的南山是秦岭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陆游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
作者简介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
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笺注陶渊明集
下一篇: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刘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