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28 21:35:26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鉴赏(宋)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又名《谢新恩》《鸳鸯梦》《画屏春》《雁后归》《庭院深深》。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初创时多咏唱水仙,宋人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云:“《临江仙》,则言水仙。”五代词人以此调为题,多由仙事转入艳情。陈与义的这首《临江仙》,是他经历千辛万苦,颠沛流离,南渡到达宋高宗“行在”后的感怀之作,则又由艳情转入感怀,别拓一派词境,成为此调名作。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阕忆洛中午桥宴饮盛况。“午桥”,在洛阳南。《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晚居洛阳,选中这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建造绿野草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歌唱和、浮白相欢。到了宋代,午桥更成为文人名士流连往返之处。就在这样的胜地,作者和他意气相投的朋友们举觞豪饮,欢宴竟日。而周围的一切,又是这样的可人,长河流水清澈澄净,闪耀着明月的灿灿银辉,无声地流逝着。杏花园中,月光斜映,枝柯交错,花影婆娑,而悠扬婉转的笛声,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真叫人酒未醉,心先醉。“长沟流月去无声”三句景色描写,极为自然、形象,富有浓郁的情致,因此得到前人激赏。宋人胡仔誉曰:“清婉秀丽,简斋词惟此最优。”(《苕溪渔隐丛话》)清人陈廷焯则认为:“自然流出,若不关人力者。”(《词则》)

下阕抒发作者饱经动乱、物是人非的悲怆感情。“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距洛中旧游倏忽廿载,自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中原,烧杀虏掠。作者“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宋史·陈与义传》),数经流亡,才到了临安,回到偏安江左一隅的南宋朝廷。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怎不觉得像经历了一场噩梦,怎不为虽经九死一生,此身犹存而“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点明题意。作者登上小阁,凭高以观夜色,希冀借此排遣胸中郁积的闷愁之气。但是,“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远眺更勾引出作者沧海桑田、今古兴亡之感。然作者并未就此大发议论,而是一笔宕开:古今多少可歌可泣的大事,尽付与渔夫作为半夜歌唱罢了。千言万语,凝聚在这一声喟叹之中,留与读者自己去吟咏,去体会。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上下两片之间作者采取了对比手法。浓淡、虚实,两两对照,相映生辉。上阕写往昔欢乐,为实写。作者用浓笔重彩描绘了午桥燕饮之盛况及周围秀丽的景色,如雕如琢,历历在目。下阕写今日感怀,一改笔致,既不详道二十年的坎坷遭遇,也不极力倾泻“闲登小阁”所带来的感触,而是淡淡道来,一笔宕开,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从虚处着力,颇带有点中国古代绘画中“计白当黑”的味道。总之,实笔写景,虚笔写情,本符合艺术辩证法原则,而浓着写乐,淡笔写哀,映衬之下,倒更“一倍增其哀乐”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原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题解:临江仙,词牌名。小阁,小楼。洛,洛阳。旧游,老朋友。
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坐:座位。
豪英:杰出的人物。
长沟流月去无声:月影映在长长的河水中,悄悄地逝去。长沟,大河。
此身虽在堪惊:自己虽然仍活在人间,但那二十年的离乱实在令人惊骇难忘。
新晴:雨后初晴的景色。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古往今来多少大事,都化作半夜里渔翁的歌声。

【古诗今译】
回忆起青年时代,我们曾经在洛阳城南的午桥桥头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座中多是满怀豪情壮志的少年英才。桥下长长的河水泛着月光静静的流淌着。在月光下的杏树林里,在稀疏恬静的杏花月影中,伴着悠扬的笛声,大家尽情玩耍,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过去了,竟如同一场恶梦。而今国破家亡,奔波流离,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可一想到当年那些可怕的岁月,仍然心有余悸。如今闲登小楼,观赏这雨后如画的美景,往事不可避免地又浮现在眼前。古往今来,有多少兴衰之事,早已融入于老渔翁那夜吟的渔歌之中了。
【赏析】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宋杰出诗人。宋徽宗时进士,宋室南渡后,官至参知政事。靖康之变时,因其目睹了王国的惨祸,使其作品的风格也有了改变,由清新明净变为沉郁悲壮。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陈与义还很善于写词,著有《简斋集》。
当年金兵攻占了东京汴梁之后,作者先后逃到湖北、湖南避难,以后继续南行,越过五岭,经广东、福建,于公元1131年辗转到了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抚今追昔,以对比手法,填写了这首抒发大宋王朝亡国后的无限感慨和沉痛之情的词作。词中追忆了当年洛阳旧游之乐,抒发了南渡后的悲愤及无奈的心情。
上阕集中笔墨写“洛中旧游”,追忆往昔与朋友聚会欢饮的美好情景。也为后文抒发心中感慨铺陈了对比之背景,渲染了烘托之气氛。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回忆起年轻的时候,我们曾经坐在洛阳城南的午桥桥头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记得在座的都是一些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决心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少年英才。
“长沟流月去无声”,意为午桥下长长的河水中涌动着皎洁的明月,河水在静静地不停地流淌着,水上的月光似乎也在静静的一刻不停的向远处奔流。这句语出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有惋惜时光流逝之遗憾。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两句是在写朋友们月夜在杏树林子里,借着酒兴玩耍戏闹的情形。“杏花疏影”,明亮,清新,恬静,暗香袅袅,笛声悠扬,谈笑间不觉天已破晓。朋友们玩得可谓是尽兴到了极致。
下阕笔锋一转,有上阕的美好回忆陡然转为抒写历经国难变故之后的无限感慨,在慨叹国事沧桑之中,流露了对宋王朝昏庸无能的无奈和不满。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词句的本意是说,转眼之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头想来,竟如同恶梦一般,经历了国破家亡,受尽了奔波流离之苦,尽管侥幸活下来了,可每每想起那些可怕的岁月,仍然惊恐不已。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伤。
“闲登小阁看新晴”,写到这里,词人一改上文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慨叹,直笔来写现实的心情,每当闲来无事的时候,都要登上这小小的阁楼,欣赏这雨后如画的美景,进而借以感叹世事的变迁,水到渠成地将作品收束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乐观旷达的感叹的情绪之中。
这首词格调清婉明快,意境清新;行文工于构思,豪放中见深婉,简约中见丰富,以寥寥数语概括了前后两个时期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心情。结尾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将古今兴衰变幻之事尽付之于渔唱樵歌之中,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表现了诗人豪迈旷达而又略显无奈的人生态度。
——满意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翻译及赏析是什么?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翻译: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说,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的末了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文学中从《楚辞·渔父》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诗词中都有,如王维《酬张少府》诗云:“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即是。直至清代,孔尚任写明朝亡国之痛的《桃花扇》也还把渔樵晚唱作为全戏的尾声余韵。此词的结尾,正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因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而能收到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1.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2.午桥:在洛阳南面。

3.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4.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5.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6.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7.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8.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9.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10.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11.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2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