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五代)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21:29:12

(五代)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赏析(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燕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是一首生命的哀歌,人生的哀歌。它所哀叹的,是生命的短促,人生的痛苦。

词的开头两句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树林间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景象,转瞬间就黯然失色;这一切变得那么突然与迅疾,人们不得不跟诗人一起为她们太匆促的消失而叹息。

接下来的两句,不仅解释了它们消失得“太匆匆”的原因,同时还告诉读者:即使在林花尚未褪去春红的时候,她们也在为早晨的寒雨,夜来的冷风所折磨,美丽是与痛苦同在的。春红的褪去,正是美丽被折磨所耗尽的结果。诗人对这一切并非客观的叙述,而是充满了悲哀的诉说。“无奈”二字就充分表露了他的这种心情。

面对着黯淡的现在,诗人回想起了春天尚未逝去的时刻:经受了早晨寒雨的洗礼,花瓣上的雨珠象是滴在燕脂(即胭脂)上的泪水,那凄艳的美使人醉心;什么时候才能重又见到她们呢?

诗人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的意思却很清楚:她们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自然,明年的春天百花还会盛开,花瓣上还会出现泪水般的雨珠,还会那么凄艳,但那已经不是今年的花瓣、今年的雨珠了啊!而且,即使我明年还在这里为胭脂的泪水所迷醉,但那也已经不是今年的我了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时刻就是那么匆促地消逝,如同昙花一现,再也无从追寻,这是怎样的悲痛!而人生就是由无数这样的悲痛所组成,悲痛一个接着一个,就象那一直向东方流动着的江水,永远流个不断。——这就是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丰富内涵。所以王国维对此极其赞赏,他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逐深,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苓》、《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周介存即清代词论家周济,“温、韦”指唐末温庭筠、韦庄,分别为《金荃词》、《浣花词》的作者。

王国维所谓的感慨,其实也就是指李煜对人生的深沉悲慨;本词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他从林花的匆匆褪去春红而感到生命的短促,并进而意识到美丽的事物同时也就是处于痛苦之中的事物;因此,在他看来人生所追求并为之沉醉的美丽其实只是凄艳,就象混和着泪水的胭脂一样,但即使是这样凄凉的美也都弹指即逝,剩下的只是无限的悲苦,那么,人生的慰藉何在?人生的真谛又是什么呢?

这自然可说是对人生的价值的否定,但其出发点却正是对人生的执着。倘不执着,一切随遇而安,就不会有那样的痛苦。而这种基于执着的否定,是也可视为新的探求的吧。因此,人们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对人生固然会产生深沉的痛苦之感,但同时也会引发无限的春恋。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 | 注释 | 赏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 一作:留人)

宋词三百首,写花译文及注释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 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创作背景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全诗翻译翻译: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晨起的寒雨,暮晚凄风。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原文: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扩展资料: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公元975年(北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被俘之后。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

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铚《默记》卷下)。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赏析:

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不来”方可。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

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不止倍蓰。

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叹息中着一“太”字;“风雨”一然,愤慨中着一“无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质具千钧,情同一恸矣。

若明此义,则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转之情怀,又匪特一笔三过折也。讲说文学之事,切宜细思寻玩,方不致误认古人皆荒率浅薄之妄人,方能于人于己两有所益。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

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难有意味。

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2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