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明)文彭《渔父词·夜深结网一灯红》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20:38:08

(明)文彭《渔父词·夜深结网一灯红》原文赏析(明)文彭

渔父词·夜深结网一灯红

余有别业在笠泽之上,常课耕于此。偶阅黄太史《渔父词》,喜而继作。

夜深结网一灯红,吹笛邻舟搅睡浓。云夜月,雨晴风,都在渔家烂醉中。

《渔父词》又名《渔歌子》,唐代张志和最初用此调作了五首写渔父生活的词,表现隐逸江湖的闲适之趣。其兄张松龄,惧其放浪江湖不返,作词招之,有云:“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宋代文人常在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中感到困惑,因而对张志和的《渔父词》特别感兴趣。苏轼用《浣溪沙》隐括之以入律;黄庭坚继又以《鹧鸪天》补足张志和遗事,其下片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认为江湖常有风波,仍须归还。“底是”即此是。文彭晚年在松江的别墅课徒耕种,读到黄庭坚的词颇受启发,采用张志和原调作词二首,表现其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此词乃其二。笠泽,松江别名,即吴松江,在江苏境内,其江之源连结太湖。黄庭坚因曾仕为国史馆编修,后人尊称为黄太史。

黄庭坚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犹豫不决,既羡慕渔父的闲适淡泊,又惧怕江湖的风波劳苦。文彭在词中表现的态度比黄氏超然得多。这是一位不计功利,无所营求,在自然美景中沉醉的渔父,不是那种清高的隐逸之士。夜深的江上万籁俱寂,江水茫茫,一点红色的渔灯点缀江景,显示出生气。作者同调的第一首词里有“眠未觉,日先斜。妻笑船头看落霞。”则夜深之时,渔父已在浓睡,而其妻闲着无事,在以线索结织着渔网。渔父不是很勤劳的人,属于那种得过且过的,可能白日到邻村或埠头饮酒,傍晚归来因醉而睡去了。这个寂静安适的夜晚,邻舟忽然有人吹起横笛。笛音应使人产生某种美的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可是渔父不能欣赏,反以它搅乱了浓睡,似有厌憎之意。他不象张志和那样有心去欣赏棹歌的。他并无闲情逸致,也无诗情画意,仅是平凡的渔父而已。“云夜月”,使月光有明暗的变化,所以宋人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成为名句,它表现了月色动态之美。“雨晴风”,在雨后初晴时给人以凉爽清新之感,特别舒适宜人。这两者为美丽的江夜增添了不少情趣。苏轼夜游赤壁时曾叹息“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力图不辜负良霄美景而尽情赏玩。这自是文人的雅趣。邻舟的笛音搅乱了渔父的睡眠,他也觉到了江月与江风的宜人,但很快又在烂醉中昏沉地睡着了。江夜的美景在渔父的烂醉浓睡中被遗忘了。

此调很短小,共二十七字。作者表现的渔父情趣,很富于民间生活气息,善于抓住简单的意象,以“烂醉”为线索串连起来,使人由联想而构成一个渔家生活的画面。这个画面应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境界。文彭晚年曾以“两京国子博士”自慰,而又向往普通的渔父生活,在本质上仍未摆脱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虽然在词里有一种超然的意度。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元曲注释及赏析 《渔父词》可作抒怀之作来读。作者在生计艰难中,仍吹箫自娱,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箬笠”两句写手头活计箫条,一“轻”字,写出作者达观之情,“一江夜潮,明月卧吹萧”勾勒出明净疏朗的氛围。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吕满庭芳渔父词元曲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原文】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扁舟棹短)

乔吉

扁舟棹短。

名休挂齿,身不属官。

船头酒醒妻儿唤,笑语团圞。

锦画图芹香水暖,玉围屏雪急风酸。

清江畔。

闲愁不管。

天地一壶宽。

【注释】

渔父:犹言渔翁。

扁舟棹短:扁舟,小船。棹,桨。

天地一壶宽:这里指远离世俗,天地便宽。

【赏析】

此曲作者写与妻儿老小共享天伦乐,不求名,不做官,船头醉酒,笑语赏月,心旷神怡,天地便宽。如此写来,颇富生活气息,人情味十足。

【题解】

乔吉《渔父词》共二十首,各自从不同角度描写悠闲自得的美好生活。此首曲反映了作者避开政治、与妻儿老小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

内容拓展:

《渔父词》可作抒怀之作来读。作者在生计艰难中,仍吹箫自娱,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箬笠”两句写手头活计箫条,一“轻”字,写出作者达观之情,“一江夜潮,明月卧吹萧”勾勒出明净疏朗的氛围。

渔歌子古诗翻译及赏析【渔歌子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作品原文】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词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名家点评】

清刘熙载《艺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

清黄苏《蓼园词评》:"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

近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访尚父于硒溪,讽灵钧于湘浦,沿及后贤,见于载籍者夥矣。而轩冕之士,能身在江湖者,实无几人。志和固手把钓竿者,而词言西塞、巴陵、松江、雷溪、钓台,地兼楚越,非一舟能达,则此词亦托想之语,初非躬历。然观其每首结句,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桃花流水句,犹世所传诵。"

【后世影响】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摘自《白香词谱笺》)

国外影响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先世因"不忍坐视民患",弃官隐居黟县赤山镇(今祁门县祁门镇)石山坞,又迁润田张村庇。唐代诗人。

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2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