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中正之法》诗词评论技巧明人谢榛提出的诗歌创作方法。他在《四溟诗话》中说:“或问作诗中正之法。四溟子曰:‘贵乎同不同之间:同则太熟,不同则太生。二者似易实难,握之在手,主之在心。使其坚不可脱,则能近而不熟,远而不生。此惟超悟者得之。”“同而不流于俗,异而不失其正”。谢榛说的“同”与“不同”,指作诗学习古人而又不蹈袭古人,颇含辩证思想。可见他提出的中正之法,包括事物相反相成的关系。关于作诗的迟速,他说:“夫才有迟速,作有难易,非谓能不能尔。含毫改削而工,走笔天成而妙;其速也多暗合古人,其迟也每创出新意;迟则苦其心,速则纵其笔。若能处于迟速之间,有时妙而纯,工而浑,则无适不可也。”关于“奇”“正”的关系,他引李靖的话:“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他以诗人作喻,认为李贺奇而不正,白居易正而不奇,写诗要如同李杜,既“发言平易而循乎绳墨”,求法之正;又“发言隽伟而不拘乎绳墨”,出法之奇。“平易而不执泥,隽伟而不险怪,此奇正参伍之法也。”谢榛说的“中正之法”,并不是折中调和,他一般总是指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奇和正,他强调“以正为主”,“正者,奇之根;奇者,正之标,二者自有重轻”。
作诗的技巧作诗的技巧
(1)合笔束题法,
诗词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所著《作诗百法》。合笔束题,指诗歌结尾总结主题或中心思想,通过对前面几联的铺垫,到结联或结句时嘎然收笔。其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合笔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放一句,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使其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是佳构。刘禹锡作蜀先生庙诗,其合笔为论者所激赏,然苍凉沉郁,自有警人之笔,宜其一时传诵也。
(2) 对句作起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来源刘铁冷所著《作诗百法》。“对句作起”又可称为“首联对仗”,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入不入韵,首联都可以用对仗,增强美感和气韵。
五绝只有四句,四句只二十字,直写则一泻无余,故宜用曲笔,顺写则一览已尽,故宜取逆势。然非知炼句炼字不可,尤非从炼句炼字,炼为对句不可。杜甫之《八阵图》,皇甫曾之送《王司直》,皆以对句作起也,宜玩其善炼而无痕迹。
(3)剖析体志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所著《作诗百法》。剖析体志是从诗的风格、志趣、情调、品味等共约二十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在诗歌的表现上,诗句可折射人情世态,以及诗人面对社会的感触,这对于理解诗的内涵和主题思想有重要的帮助。
近人动言诗窍,诗窍即体志之谓也。大段约分二十,曰高、曰逸、曰贞、曰忠、曰节、曰志、曰气、曰情、曰思、曰德、曰诚、曰问、曰达、曰悲、曰苦、曰怨、曰意、曰力、曰静、曰远,此二十类中,古人均有先例。举一反三,固是易,惟须注意剖析而已。
(4) 抒写情景法,
诗词技巧之一,其名称来源于刘铁冷《作诗百法》。作诗讲求情景兼到,然具体作诗又有区别。根据总结而分:情景兼到者、情到者、景到者、景中寓情者、情中寓景者、情景相触而不分者、一句景一句情者。
诗之大纲,言情写景尚已,然作诗不外情景二字。情景兼到者,斯为上乘,偏到者次之,惟汉唐以来,所传之诗夥矣。寻章摘句,珠嫌繁赜,姑取人人所知者,作一模范,学者因彼悟此,不难按图索骥,但未许草草读过耳。
(5)作宫词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来源于刘铁冷所著的《作诗百法》。宫词,其诗歌内容多是宫庭生活,主题多以宫女的生活为主线。宫词杂记宫中之事,多者几有百首,然须语类讽谏,恰合诗人忠厚之遗,故其词隐约者多,明白者少;含蓄者多,直率者少。近人所作,往往搜罗秽德,自谓摘伏发奸,其实以讹传讹,从伤轻薄,甚无取也。词亦七言四句,兹示作法於后。
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殊命题,专门描写后妃、宫女的生活。写宫词的多是男人。虽然他们不会有机会进宫体验生活,但是他们善于想像,想像那个三千粉黛真正男人只有一个的后宫生活。所有宫词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争宠和失宠。由于得宠的人也害怕失宠,最终也难免失宠,所以失宠女人的凄凉和寂寞就成了一代代诗人嚼橄榄没完没了咀嚼的主题。
(6)作棹歌法,
诗词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作诗百法》。棹歌如渔家唱晚之歌,大旨与竹枝词相近。惟须婉约,须轻倩,下字似倚声,琢句似风谣。斯有真趣,斯有挚情,盖小儿女临波狎水与咿哑之声相酬答,较之采桑歌采茶歌,尤有一种丰韵,是在文人善为摹写耳。
由于棹歌源出于民间,为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谣,因此《棹歌》在创作上很注意汲取、采纳形象生动的民间口语,并运用了“双关”、“谐音”等民歌创作手法,琅琅上口,易于记诵,雅俗共赏,是对刘禹锡革新民歌竹枝词的继承和发展,为当时的诗坛吹来了一缕清风。
(7)作柳枝词法,
诗词技巧之一,其名称来源于刘铁冷著《作诗百法》。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刘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离别。”
柳枝词,多与户外游春、赏景、送别有关。杨柳是最常见的树种,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常以杨柳起兴寓情寓意于景中。杨柳如烟遐思无限,诗人多以杨柳入诗作柳枝词,诗关乎情。
柳枝词与竹枝词异,然亦七言四句,盖专言杨柳也。惟以清丽芊绵。可以歌唱,斯为合格,无庸字炼句锻。反失天籁之真也,然俚词俗韵,亦不宜随意羼入,兹示作法於后。
(8)作回文诗法,诗词技巧之一,又被称作回文体,本词汇名称来源于刘铁冷所著《作诗百法》。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
作回文诗法,主要的技巧是押韵,按照倒读押韵的规则,回文诗的用韵为:二四六八句押尾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三五七句押首韵,即倒读押韵。正读与倒读用的韵不必相同,倒读语句需通畅。
参考资料:刘铁冷所著的《作诗百法》
高中阶段需掌握的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浅谈诗歌鉴赏方法和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语言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体现,要注重总体鉴赏,尤其从2002年前的客观题变为更能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主观题,分值不断提高,难度也自然增大了。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如果掌握了鉴赏之法,就会化难为易,高屋建瓴,依规花圆,巧中取胜。那么如何对待诗歌鉴赏能力?而其中又有怎样的解题技巧?笔者是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
古典诗歌总是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把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鲜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叫字眼或词眼。其中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问题,其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等诗句都是对炼字的形象描绘,它能体现文中的主旨,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比喻愁之多,愁之连绵不断的情感。
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005年辽宁卷)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浙江卷)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句中的某个字可否换成某字或其它词?请简要分析理由。请简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如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选取了“片云”“孤月”意象营造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之情。诗人漂流江汉,面对瑟瑟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落日”“秋风”这两个意象渲染雄壮、开阔的意境,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类题型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005年浙江卷)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心绪?(2005年辽宁卷)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006年全国卷)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2)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必事半功倍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抒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绝句、律诗中追求的“起承转合”章法。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因此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再此我们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若死板套用科学思维,对这些诗句则一筹莫展。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运用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可见,懂得运用修辞知识去鉴赏诗词,则往往事半功倍。。
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如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后两句从“雪白”“梅香”的特征出发,评判出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梅花虽白,终究逊霄三分;雪白胜梅,但没有梅的清香。诗人通过这个评判在暗喻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梅雪是这样,社会生活方面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元稹《菊花》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用了议论,表明作者爱菊的原因,从而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赞美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高考诗词鉴赏题常考查诗词的表达方式,故须加强诗词表达方式的训练。
对于这种题型会有以下的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2006年福建卷)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的,是结合全诗做简要的分析。(2006年江西卷)作者在表达感情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2006安徽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2005年全国卷)
提问变体:这首诗采用了何种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这种题,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把握,结合诗句来分析,答出运用这种手法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好处。如提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就要抓主要,从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只答某一联所运用的的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与技法
高考考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等。
(二)知识储备
1、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2、意象:指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它来自生活,是具体可感的,不带作者情感思想,是客观的。
另外,要了解传统意象的含义,如“望月”“折柳”“长亭”“流水”“闻笛”“梧桐”“云”“寒冬”“红豆”“红叶”“闻笛”“逐鹿”“烽火”“哀鸿”巴歌““吴钩”“双鲤”“采薇”“碧血”“折桂”“怀桔”“击楫”“咏絮”“柳营”“南冠”“菊花”“梅花”“杜鹃”“鹧鸪”“寒蝉”“鸳鸯”“鸿雁”“浮云”“丁香”“莲”“松”“昆山玉”“梅子成熟”“庄周梦蝶”等。
3、意境:指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产物。
创造意境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手法。
4表达技巧
①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②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③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④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⑤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人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⑥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⑦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⑧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用典化句(即诗中活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古诗用典可达简洁凝炼、雅致庄重、含蓄蕴藉、以少胜多的效果)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5、修辞手法:“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比喻、移用、对偶、通感”等的广泛运用。
6、诗的语言风格: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有凝炼、厚重、绚丽、明快、平淡等。
7、风格流派。作家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感情气质、个人修养各不相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风格近似的人自会形成流派。了解这些,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思想情感。因此,“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①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②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8、古诗的主要类别。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怀古诗(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战争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三)方法指导
具体作品分析鉴赏:
⑴分析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境”(或象)的辩证统一。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春草和园柳鸣禽中,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达到了情和景的和谐统一。
⑵分析诗歌的立意(即思想感情)。立意,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作品的主题,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分析鉴赏一首诗,首先要看立意好不好。
⑶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要准确理解和欣赏一首诗,必须知道这首诗用了些什么表现手法,用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通篇没有“书”字,而是通过比喻手法,说明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读书人要不断吸收新知,才能使自己思想不僵化,永葆生命活力。
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古人在诗歌创作上非常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时,要注意抠字眼。比如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写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中的“绿”和“闹”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又如张先的《天仙子》中写夜景的句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花写得好象有了知觉,使人想象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进而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
掌握鉴赏方法:
⑴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①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答题。
②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有时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③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④抓整体,全面参照。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⑵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①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还有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间接抒情、托物言志、怀古怀今、即事感怀。
表现手法:描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构思技巧)
③学会运用赏析古诗常用的词语。
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反映诗人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炼、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对仗工整、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易犯的就是粗心大意,忽视问号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不注意提问有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思路不清晰。
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规范答题:
⑴答题的要求:符合题目的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⑵答题的角度:
①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②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如:阅读下词,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虞美人·听雨(蒋 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⑶答题的格式:
①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②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③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④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满意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1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两宋·王禹偁自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