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原文赏析(五代)李煜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首词的主旨,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道破,即“往事堪哀”、“对景难排”这八个字。“景”指眼前景物,是对照作者心中所念念不忘的“往事”而言;而“往事”又跟作者今天的处境两相映照,昔日贵为天子,今日贱为俘虏,这简直有九天九地之差。但是作者心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今生今世,再也过不成当年小朝廷那种安富尊荣的享乐生活了。也就是说,“往事”除了“堪哀”之外,再也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了,所以第一句用了个“只”字。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偏偏这个已经当了俘虏的亡国皇帝心还没有死透。相反,他对外界事物还很敏感,不论是春天的“小楼昨夜又东风”,还是秋凉时候的“庭院藓侵阶”和“天静月华开”,都在他思想上有反应、起作用。这样一来,内心纠缠着的矛盾当然无法解除,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对景难排”。作者在首词里所描写的“景”实际只有两句,即上片的“秋风庭院藓侵阶”和下片的“晚凉天静月华开”。上句写昼景,下句写夜景。“藓”是苔藓,“藓侵阶”就是《陋室铭》里说的“苔痕上阶绿”,表示这里已长久无人来往,连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真是死一般的岑寂。作者对此既感到“难排”,便有心加以“抵制”。抵制的方式是消极的,檐前那一长列珠帘连卷也不卷,干脆把视线遮住,与外界隔绝。当然,珠帘不卷并不是绝对的,否则作者怎么会看到“秋风庭院”和“晚凉天静月华开”呢?这一句实在是作者的表态,用这样的手法逼出了下面的四个字:“终日谁来!”既然连个人影都见不到,还把珠帘卷起来干什么呢?但读者会问:“藓侵阶”这一句既已写出久无人迹,又说“终日谁来”,岂非叠床架屋?我说,这么写似重复而实不重复,而是用下一句配合上一句,来刻画自己内心的复杂矛盾。因为死一般寂静的环境和萧索无聊的景象是客观存在,绝对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作者一方面采取“一桁珠帘闲不卷”的无可奈何的办法来消极“抵制”,另一方面却仍然存希望于万一,心想或许竟会有个人来这里以慰自己的岑寂吧。不说“不见人来”而说“终日谁来”,字面上是说终日谁也不来,骨子里却暗含着万一有人来也说不定的心理在内。这就跟上一句似重复而实不重复了。因为上一句是从实际客观景物来写的,下一句则是内在的主观心理活动。两句的角度并不相同。
既然眼前的和未来的客观现实是没有任何出路的了。那么,自己在悲观绝望之余,只有通过回忆去流连当日在金陵小朝廷时的光景,于是词的下片乃转入对故国的沉思。这也是李煜这个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逻辑必然。而沉思的结果,依然是荒凉萧索,寂寞消沉。但这是想象中的产物,比眼前实际看到的东西更虚幻,因而感情也就更加凄凉哀怨。“金锁”指雕镂在宫门上的金色连锁花纹,这里做为南唐宫殿的代称。“金锁已沉埋”,指想象中殿宇荒凉,久无人迹,已被尘封土掩,埋没在荒烟蔓草之中了。“壮气”,又称“王气”,也等于说“旺气”,本指称王称帝的人所具有的兴旺气象(迷信的说法叫作“气数”)。这里的“金锁”两句,正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里所说的“金陵王气黯然收”。这是一种讲法。另一版本这一句作“金剑已沉埋”,指的是宝剑。相传吴王阖庐死后,葬在苏州郊外的虎丘,把贵重的宝剑也埋在地下殉葬。这里借古事表明自己当皇帝的资格已经终结,只有亡国之痛。可见不论作“金锁”或“金剑”,这两句都是写当年偏安于一隅的那点气数已尽,旧时的皇宫内苑久已埋没在荒烟蔓草之中,只剩有一片蒿莱,真是不堪回首了。然而,秋天的夜晚,月华如洗,万里无云,当年自己做皇帝时所过的那种金粉豪华的生活固然一去不复返,而面对大好秋光,无边月色,不禁为映照在秦淮河上的“玉楼瑶殿影”抛下一掬醉辛之泪。这里面有悔恨,有惆怅,百无聊赖而又眷恋无穷。最末一句作者用了一个“空”字,正与开篇第一句的“只”字遥相呼应,在无比空虚中投下了无限凄惶。这正是作者在《虞美人》中所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另一写法。那一首写旧时宫殿大约还存在,只是人的“朱颜”已经憔悴,跟往日不同了;这里却说,连“玉楼瑶殿”也该感到孤寂荒凉了吧,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影子映照在秦淮河上。这首词虽不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样脍炙人口,可是同样给人以沉痛哀伤之感。我们应当把这两首词对照来读,而不宜以彼废此,或说这一首一定不如那一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李煜 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赏析此词为入宋后抒写幽闭时心情。「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著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著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乡,空照秦淮。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喜。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
赏析: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
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诗人介绍:
李煜(别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他于961年继位,尊宋为正统,在宋太祖灭南汉后,改称“江南国主”,后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于978年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他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两宋·陆游携妓出蜀见责于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