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文学·元代文学的文献·元代戏曲文献辽金元文学的文献·元代文学的文献·元代戏曲文献
元代的戏曲文献即元杂剧和元南戏文献。戏曲在元代成为一代之辉煌,其文学剧本也就成为有元一代代表性的文学。但是元朝当代对戏曲文献却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整理,使得戏曲文献特别是其中的南戏文献大量散佚。已知的元杂剧剧目有六百种左右,而现存的剧本则只有二百种左右,可见散佚之严重;南戏的情况就更惨,已知的剧目有二百三十多种,而现存的剧本则只有十几种。
元朝当代没有一部杂剧总集,现存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乃后人编辑命名。明初官修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卷一三九六五至一三九九一这27卷中共收戏文33种,按照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说法,“《永乐大典》之戏文,与其他文献所见之戏文,似多为元代之作”,这33种应该视为元代戏曲文献。《永乐大典》也收录了大量元代杂剧作品,仅收录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乔吉所谓“元曲六大家”的杂剧作品就有23种之多。与清代官修《四库全书》决不收元代戏曲相比,应该说明人对戏曲文献是相当重视的。然而《永乐大典》散失了,这也是戏曲文献的一个损失。明人在戏曲文献的整理上可谓功绩卓著,明中叶以后,有一大批元杂剧的总集刊本和抄本出现,如李开先的《改定元贤传奇》、龙峰徐氏的《古名家杂剧》、息机子的《古今杂剧选》、臧懋循的《元曲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以及《古今名剧柳枝集》、《古今名剧酹江集》等等。明人的这些整理,为20世纪的戏曲文献整理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清人在戏曲文献的整理方面则无甚建树,今可列举的成果,仅有黄丕烈的《也是园藏古今杂剧目录》及《待访古今杂剧存目》和黄文旸、管庭芬的《曲海目》《重订曲海目》,而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明清之际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批评。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无疑是明代学术的延续,黄丕烈《也是园藏古今杂剧目录》也与明代学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明代文化世家之后的钱曾(藏书处之一,名也是园)收藏了脉望馆抄校杂剧,才会有黄丕烈《也是园藏古今杂剧目录》。如此说来,真正完全意义上的清代戏剧文献整理成果,只剩《曲海目》和《重订曲海目》了。而《曲海目》的出现,其原初动机则是修正戏曲中的“违碍”文字,《曲海目》不过是其副产品而已。
20世纪的元代戏剧文献的整理,成就是巨大的,辉煌的。20世纪的元代戏剧文献整理成果,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戏曲剧目的考订和戏曲目录的编制。成果如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徐调孚的《现存元人杂剧书录》、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董康与北婴(杜颖陶)的《曲海总目提要》《曲海总目提要补编》、李修生主编的《古典戏曲剧目提要》和邵曾祺的《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基本上弄清了元杂剧创作和剧本留存情况。二是总集的编辑。出版了《古本戏曲丛刊》和十二卷本《全元戏曲》这样规模宏大的戏曲总集和《元曲选外编》。三是别集的编纂整理,元人杂剧原无一人有别集行世,人们将《西厢记》这类独立成书流传的作品视为元杂剧别集; 今人为一些元剧家辑录了杂剧别集,如关汉卿、白朴(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乔吉(李修生、李真瑜、侯光复编《乔吉集》)、郑廷玉(颜慧云等《郑廷玉集》)、马致远(傅丽英、马恒君《马致远全集校注》等多种整理本)、郑光祖(冯俊杰《郑光祖集》)、石君宝(黄竹三《石君宝戏曲集》)等。其中仅关汉卿一人剧作,就有民国时无名氏辑《关汉卿八种曲》(国家图书馆有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关汉卿戏曲选》、吴晓铃等编《关汉卿戏剧集》、张友鸾等编《关汉卿戏剧选》、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关汉卿戏剧集》、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等多种。这在杂剧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四是剧本的校勘注释。多数元杂剧剧本有了校注本,有的出版了多种注本,如《西厢记》等。《元刊杂剧三十种》出版了多种校勘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元曲选校注》这样重要的成果,《全元戏曲》的校勘也是很精审的。五是研究资料汇编,出版了多种研究资料汇编专书。六是辞书工具书的编纂,如语词类工具书《元曲释词》,专业类工具书《元曲大辞典》《元曲百科辞典》等,都是重要的成果。
南戏的主要文献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和钱南扬辑《宋元戏文辑佚》。
元代文学的元代戏曲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体栽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今存小令3800多首,套数 450多套。由于散曲是在北方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绝大多数是北曲。作家留下名姓的有 200多人。许多杂剧作家在散曲创作上也有成就。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多本色语。后期有乔吉、张可久、睢景臣、张养浩及刘时中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因为散曲要用作宴会歌伎唱词,艳曲较多。但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指摘时弊、揶揄乱世英雄的套数,如马致远《借马》、刘时中《上高监司》、睢景臣《高祖还乡》等;都有时代特色和较高艺术成就。
元人杂剧包括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见于记载者计737种,今尚保存218种。杂剧最初流行在山西河北一带,今山西地区还保留金元时代的杂剧壁画和戏台。元初发展到其他地区,元灭南宋后又流入杭州等地。这个剧种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剧本的科白部分承袭院本体制,曲辞的组合则主要受到诸宫调的启示,基本上是歌舞剧。
杂剧除艺术形式新颖外,内容方面也具有时代的特色。首先是它广泛地反映了元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而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更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更引人注目。商人和妓女大都集聚在城市里,妓女是城市的畸形产物,城市是商人交易的场所。蒙古王朝曾经跨有欧、亚两洲,大陆上东西交通畅行无阻。西域商人东来,商业经营受到刺激,追逐商业利润,成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特色。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中说,当时大都的货物运输,川流不息。当然也就成为商贩聚集的地方。武汉臣《老生儿》中所写的刘从善就是靠经商起家的,关汉卿的《救风尘》中的周舍也是商人,他骗娶妓女宋引章,而自己又被另一个妓女赵盼儿所骗。赵盼儿这个人物的性格,与唐人传奇,宋人话本中的妓女形象比较,很表现出独特的风貌。除此之外,元杂剧描写的女性大都富有斗争精神,只要她们胸中燃烧起爱情的火焰,就毫不隐讳地吐露出来。《金钱记》中的柳眉儿,《鸳鸯被》中的李玉英都是这样女性。《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反对强暴的性格也有特色。此外元剧中清官公案故事也值得注意。从《武林旧事》载宋代官本杂剧段数和《辍耕录》记录金代院本名目都不见包公戏,但元杂剧中出现了不少包公戏。元代官府黑暗,权豪势要之家杀人可以不偿命。仅大德七年(1303)十二月,七道奉使宣抚所罢脏污官吏有 18473人,赃款45865锭,审冤狱5176件。冤案太多,很多冤案得不到昭雪。公案戏的出现同这种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而包公形象就成了人民愿望的清官化身。
元代杂剧中还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作题材的剧本和一些水浒故事戏。这两种题材在宋代杂剧和金人院本中都极少见,而在宋元话本中却大量出现。红字李二所编李逵、武松等4部剧本,没有流传下来。高文秀编写杂剧 9种,现存1种。康进之编撰2种,传下1种。他们所编杂剧几乎都是李逵打抱不平的戏,而以《李逵负荆》为人所称道。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著名的有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写三国故事的作品也有不少。无论历史题材或水浒题材,都寓有现实含义,作者们通过历史故事,抒发胸中的积愤和表达历史教训。
元杂剧中隐逸题材也值得重视。马致远《陈□高卧》中陈□唱:“鸡虫得失何须计,鹏□逍遥备自知。看蚁阵蜂衙,龙争虎斗,燕去鸿来,兔走乌飞。浮生似争穴聚蚁,光阴似过隙白驹。世人似舞瓮醯鸡,便搏得一阶半职,何足算,不堪题!”表现消极不愿为官。但另一面却说:“休则管埋名隐姓,却教谁救那苦恹恹天下生灵。”这种不愿为官又想解除人民苦难的矛盾心情,正是汉族士子在元代南北一统初期的共同苦闷。
元杂剧中还有不少神仙道化剧,这在某种程度上,同当时道教盛行有关。其中有的剧本纯属宗教宣传,但也有一些反映出与隐逸题材的杂剧共同的思想,要逃避现实而又不能忘情于现实。元代前期杂剧作者有白朴、史敬先、石子章、李文蔚、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杨显之、李时中、张国宾、红字李二、康进之、高文秀、纪君祥、尚仲贤、李直夫等。一时人才辈出,作品呈现出繁荣局面。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多,成就也最大。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剧,都是杰作。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四家以外的王实甫,实际上成就也很高。他的《西厢记》被元末明初人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这部剧本在当时以及后代影响很大,成就最高。大德以后的杂剧作家不少是征召失意,考场落选,“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人。他们的作品中都流露怀才不遇之感。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都属于这类作家。郑光祖的《王粲登楼》就表现一个“空学成补天才”而“寻不着上天梯”的人的牢骚不平与怀才不遇的怨气。乔吉流落江湖40年,宫天挺为人陷害而不见用。乔吉除写杂剧外,散曲也写得很出色。他说:“看遍洛阳花似锦,荣,也在恁,枯,也在恁。”表明他一生潦倒,壮志销磨。
14世纪初,元仁宗延□二年(1315),恢复了停止78年之久的考选制度,但对考试内容作了一项新规定。即隋唐以来的“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这就是说元代后期社会矛盾加深了,统治者需要程朱理学封建礼教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强调:“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元政府推行这项政策,对元杂剧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后期杂剧剧本中宣扬封建道德的气息颇浓厚,有的简直成为宣传封建礼教的福音书。杂剧创作也就趋向衰微。
南戏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南戏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剧种,也叫永嘉杂剧。宋度宗咸淳年间,《王焕》戏文在杭州流行一时。到元朝南戏仍然不断演出。演员如龙楼景、丹墀秀等人,专工南戏。据记载当时有 160多种剧本,今存16种左右。《荆钗记》、《拜月亭》(《拜月亭记》)和《白兔记》、《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到元顺帝时高明写出《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高峰,也影响到明代传奇戏曲的繁荣。
南戏唱词早期本是宋词和俚巷谣曲杂凑起来的,结构松散,科诨较多,人物性格不突出,艺术粗糙。后来北杂剧传入杭州,互相交流之后,吸收北杂剧优点,唱词采用联套办法,科诨减少,便于集中刻画人物性格。后来出现多“出”组合的形式,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大发展。
元朝的浪漫主义是什么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最著名的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②
元代主要文学形式有两种:元曲和杂剧,代表人物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杂剧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二、元代四大杰作?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作分别是:
2、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3、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
4、马致远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5、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③
元代最有名的是元曲。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1、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白朴的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等。
3、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4、马致远的代表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等。
三、元代文学史推荐书目?
元代文学参考书目
文学背景
《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代社会生活史》,史卫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元代进士研究》,桂栖鹏,兰州大学2001年版。
《马可波罗行纪》,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总论
《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辽金元文学论稿》,张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辽金元文学研究》,李修生、查洪德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元代文学文献学》,查洪德、李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北曲
《元曲选》,(明)臧晋叔,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中华书局1980年版。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徐沁君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年版。
《元人杂剧选》,顾肇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曲选》,王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元人杂剧概说》,[日]青木正儿,隋树森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元杂剧概论》,许金榜,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元杂剧研究概述》,宁宗一,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元杂剧史稿》,李春祥,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元杂剧论集》,李修生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杂剧艺术》,徐扶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元代戏曲史稿》,黄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元杂剧史》,李修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元代杂剧史》,刘荫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四、元朝奇葩文学作品?
元朝时,以关汉卿等为首的元曲享有盛名。
如《窦娥冤》《梧桐雨》等等。
五、元代的文学作品哪些取自唐传奇?
元代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唐传奇(《离魂记》);《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作品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是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
六、元明清杂剧和小说代表?
元杂剧四大家
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杂四大家”。
关汉卿(约 1220~1300),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编有杂剧 67 部,现存 18 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今山西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
白朴(1226~1306),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
马致远(约 1251~1321),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长,名气大,有“曲状元”之誉。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独具匠心,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
明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时期,“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是在明代完成的不朽杰作。在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短篇小说,到明代中后期,也出现了一个鼎盛局面,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成为这方面的代表。
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长篇小说是清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
1施耐庵与《水浒传》
2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3、吴承恩与《西游记》
4、兰陵笑笑生与《金瓶梅》
5、冯梦龙与“三言”
“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6、凌濛初与“二拍”
“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作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2、郑光祖:《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4、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七、元朝杂剧排行榜?
关汉卿:《窦娥冤》
关汉卿之于杂剧,就好比李白、杜甫之于唐诗,苏轼、柳永之于宋词,是元代最伟大的剧作家。而这部《窦娥冤》又是对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白朴:《梧桐雨》
现在,一般将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这四位称之为元曲四大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就是这部《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曾选入中学课本。而他还写过很多杂剧,最出名的就是这部《汉宫秋》,原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八、元代主导文学体裁的名称?
元代主导文学体裁是元曲,出现了元曲四大家。
元曲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等。
九、元代文学包括哪些呢?
1.元代词
元词上承两宋余绪,虽难以继承,但也出现了许多词人。元代词创作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白朴像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的词作。
南宋入元的词人,如赵孟頫、曹伯启、姚云文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他们的词作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家破人亡的隐痛。由金人元的词人,如元好问、段克己、白朴等人,其词作大致属于“沧桑之叹”。而这一时期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当数元好问、赵孟頫、陆文圭等人。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张翥等。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议论行藏出处和羡慕半隐半俗生活,对现实表达不满。其中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等,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
2.元代杂剧、散曲及南戏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题材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元代散曲从北方金代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为北曲。
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后期有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
散曲中为宴会歌伎唱词的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的套数,如马致远的《借马》和雎景臣的《高祖还乡》。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杂剧艺术形式新颖,且内容具有时代特色,主要包括商人和妓女题材、清官公案戏、历史题材及水浒戏和隐逸题材等。
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最引人注目。
元帝国横跨欧亚,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大都以此起家。
妓女为城市社会畸形产物,在元剧中大多富于斗争精神,著名的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元顺帝时高明写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顶峰。
3.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虽不乏可读的篇章,但总体而言,抒情写景的少,而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多。
元朝散文呈三变:初期文坛呈现一片新气象.中期文章写得峭刻森严;晚期,作者摆落凡近,追习往哲。元朝著名的作家有郝经、戴表元、袁桷、姚燧、赵孟頫、虞集、黄潘、杨维桢等人。其中姚燧和虞集被称为元代古文二大家。赵孟頫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吴兴山水清远图记》等作品传世。
4.元代诗
元代统一前活跃于诗坛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为突出,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李俊民等。
契丹人耶律楚材也能写诗,多写塞外风光,意趣天成。
入元后,北方的曹伯启、元明善、姚燧,南方的袁桷、贡奎、胡炳文相继兴起,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
稍后的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侯斯号称元代四大家。
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四起,诗作成就最高的是杨维桢,隐士王冕的诗作也堪称上乘。
5.元代小说
元代小说是承袭六朝以来两种体制,即唐代传奇的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通俗小说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但主要成就在话本小说方面。
从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分为短篇小说话本和长篇讲史话本两类。元代小说大多经明人修改,现存很少。陆显之编有《好儿赵正》,金仁杰编有《东窗事犯》。这些小说很难确定朝代,一般称为“宋元话本”。
保存至今的元代至正年间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十五卷,显示了元代在古典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五种平话是:《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全汉书续集》和《三国志平话》。这五种平话所叙史事,多系真假参杂、虚实并行,但为后来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艺术经验。
6.元代文论
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而戏曲、小说理论开始形成。元代文学理论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代诗文理论分为以下几派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元末杨维桢,则把诗当作个人性情的表现。
元代曲论和小说理论均属开创阶段。曲论主要著作有: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有关戏曲的评论,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小说理论的主要著作是罗烨的《醉翁谈录》、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和杨维桢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自出清新》诗词评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