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原文赏析(唐)刘长卿
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古代人做官,大都是忽上忽下,朝贬夕迁的,很少有人能达到或享受到那种没政绩也没罣误,升不了也降不下的“太平官”境界。人非草木,荣辱升迁,岂能无动于衷,于是便有许多咏叹宦途起落的诗词歌赋。刘长卿这首《谪仙怨》,其实便是“谪官怨”。
词的开头,以“晴川”、“落日”、“孤舟”等淡淡几笔,勾画出一个有些凄清然不失悲凉的意境来:晴,不是多云到阴,不似心头之阴沉;川,是一马平川,不似宦途那般狭窄艰难。天是好天,地是好地,然“落日初低”,夜晚就要来临,不由人不感到悲凉。从“晴川”引入心境之悲凉,这是“逆入法”。天色已晚,然而,有家不能回,还得天涯孤旅,四处漂泊。“惆怅孤舟解携”,孤身一人,还得落日“解携”,确实不是个滋味。解携就是解缆出发。“鸟向平芜远近”,这句且先宕开孤舟,先说天上的小鸟。鸟儿在荒草遍布的平川上远远近近地飞翔,自由自在;相比之下,我,作为一个人,却做不得自己的主,只能在这孤舟中,随着流水向东向西,受命运的摆布。“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紧承上二句,以同一夜晚之两种不同景色,继续述说自由之可爱和被支配之凄凉。白云无心,千里万里,自来自去,无半点羁绊;而人,却只能在凄清的月光下前溪后溪地转来转去。为什么会这样呢?“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长沙,指贾谊。汉代贾谊少年博学高才,承文帝知遇之恩,擢太中大夫,后受朝臣排挤,受谮被谪,去京为长沙王太傅。比起贾长沙,刘长卿所受的委屈也并不小:他玄宗天宝年间即中进士,肃宗至德年间在朝任监察御史,后因事受谗,贬长洲县尉,再贬岭南南巴尉。代宗大历间,得迁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贬睦州司马。三起三落,可算是老牌的“谪仙”了。遭贬之人,心情可想而知,难怪江潭的春草,在他眼中,也绿得惨兮兮的。
刘长卿虽多次遭贬,但后来在德宗建中年间,还是升了随州刺史,成了“刘随州”。但在当时来说,遭贬,总意味着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意味着对荣誉和自信心的极大打击。不过,刘长卿在遭贬时,却并没有呼天抢地,他的心胸还是相当宽阔的。在这首词中,他只是淡淡地感叹一下人随流水、春草萋萋,而用来衬托他此时此刻心情的景物,如晴川、小鸟、平芜、白云、明月、溪水、江潭等等,也还是比较平易可亲的。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心情不甚愉快时,去看看落日,平芜,流水,白云,明月,春草,平衡一下情绪,岂不甚好。
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求赏析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作品:谪仙怨
内容: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释
①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评解
长卿任鄂岳观察史期间,遭权臣吴仲儒诬奏,贬为潘州南巴尉,寻除睦州司马。去
国怀乡之思,有感而发。“白云千里万里”,“人随流水东西”。祖别筵上,歌此一曲,
委婉含蓄地表露了怀才不遇,远离乡国的感慨。全词写眼前之景,抒不尽之意。情思悠
远,内含丰富,耐人寻味。
集评
《填词名解》卷一毛先舒云:《谪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马嵬事,索长笛制新声,
乐工一时竞习。其调六言八句,后刘长卿、窦弘余多制词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时,第
有调无词也。说详康骈《剧谈录》。案此调即唐人六言律,盖权舆于《回波乐》词而衍
之,郭茂倩《乐府》称《回波乐》为商调曲,疑此调亦商调。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长卿由随州左迁睦州司马;于祖筵之上,依江南所
传曲调,撰词以被之管弦。“白云千里”,怅君门之远隔;“流水东西”,感谪宦之无
依,犹之昌黎南去,拥风雪于蓝关;白傅东来,泣琵琶于浔浦,同此感也。
刘长卿擅长五言诗,曾自称为“五言长城”,不过在《刘随州集》中,亦有些精工的六言、七言诗。这首词又题作《答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见集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六言》。中唐时代,文人词处于初兴阶段,词还未从诗的领域中取得明确的独立地位,所以这种似词又可看作诗的作品的出现,不足为奇。据六言诗题,这首词大约是作者被贬睦州(今浙江淳安一带)司马途中,经苕溪(流域在今浙江湖州地区),在友人的宴集上为酬答远谪的梁耿的寄赠所作。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伫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谢庄《月赋》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望月怀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远方。对月望云,云和月在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这因谪而加浓的思情可视为贯穿此词的感情主线,这句也可视为点明离别的感情内容的“词眼”所在。这种关于送别的回忆及别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别离之意、亲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谪客之别情。谪中之别,愈见悲恨相续。末句用江边泽畔春草萋萋的形象,来暗示这种分别的遗恨的深长。《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就常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今。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
这首词写景含情,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等景物无不泻染衬托着作者的情思,全词有着浓重的怅惘悲恨的感情色彩。词中特别用了一些排叠、相对的词句,如“远近”、“东西”、“千里万里”、“前溪后溪”,都加浓了这种送别远隔的凄婉悱恻之情。
《谪仙怨》唐诗鉴赏 刘长卿--《谪仙怨》
【作者】:刘长卿--《谪仙怨》
【内容】: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作者】: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史。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注释】:
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萋萋:草盛貌。
【赏析】
长卿任鄂岳观察史期间,遭权臣吴仲儒诬奏,贬为潘州南巴尉,寻除睦州司马。去
国怀乡之思,有感而发。"白云千里万里","人随流水东西"。祖别筵上,歌此一曲,委婉含蓄地表露了怀才不遇,远离乡国的感慨。全词写眼前之景,抒不尽之意。情思悠远,内含丰富,耐人寻味。
《填词名解》卷一毛先舒云:《谪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马嵬事,索长笛制新声,乐工一时竞习。其调六言八句,后刘长卿、窦弘余多制词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时,第有调无词也。说详康骈《剧谈录》。案此调即唐人六言律,盖权舆于《回波乐》词而衍之,郭茂倩《乐府》称《回波乐》为商调曲,疑此调亦商调。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长卿由随州左迁睦州司马;于祖筵之上,依江南所传曲调,撰词以被之管弦。"白云千里",怅君门之远隔;"流水东西",感谪宦之无依,犹之昌黎南去,拥风雪于蓝关;白傅东来,泣琵琶于浔浦,同此感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ici/561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诗·典籍论·评论及资料·薑斋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