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好古《谒金门·花过雨》原文赏析(宋)李好古
谒金门·花过雨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李好古,生平不详。宋代姓李名好古或字好古者,约有四、五人之多。其中有一位李好古曾作过《碎锦词》。而本词的作者《全宋词》置于宋末元初的陈允平和刘辰翁之间,据此可以作为晚宋人来看待。
南宋末期,由于强敌(北方的蒙古兵)压境,频频侵扰,所以实际处于一种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险境地中。但此时的统治集团,却不以国事为虑,依然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述,这一辈贵族官僚“朝歌暮嬉,酣玩岁月”,简直不知道人生还有“忧患”二字!所以面对这种极不协调、极不合理的现实,一大批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忧心如焚,纷纷拿起笔来,以词来揭露矛盾,以词来抨击时政,这就使得南宋后期词坛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政治批判词。”本词就是其中的一首。
词从春景起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这“又是”二字中,就深嵌着作者深沉的感叹。此二句从表面看意谓:日子过得好快呀,不知不觉间又是春雨催花、百花盛开(“红素”指红红白白的花卉)的季节了;而其言外之意却是:汝辈赏花的达官贵人们可知道,春景依然而“人事”却已悄悄在那儿“偷换”,象这样的“好日子”还能再过多久?果然,接言两句就点出了现实境况的可悲可忧:“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这里变化刘诗,写出了燕子归来而旧巢无觅的愁苦,隐喻了战争(在临安城外已不断进行)所带来的破败景象,并暗寓着对于即将“覆巢”(指彻底亡国)的忧虑。词笔至此,则前文“花过雨”、“一番红素”的表面绚丽景象,尽被“愁不语”三字抹上了一层浓重的“惨色”矣。
上片借物寓情,下片就“直摅胸臆”地吐露其情了。“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二句反问句,对比强烈,揭露有力,深刻地揭示了乐者自乐、苦者却苦的不合理现实。据历史记载,蒙古兵围襄阳四年,城中“撤屋为薪”、艰苦奋战;城破后很多宋朝将吏赴火自焚、慷慨就义。而此时的奸相贾似道却在西湖葛岭“起楼阁亭榭,作半闲堂”,“取宫人叶氏及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肆淫乐”(《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五),这真是“事无两样人心别”(辛弃疾《贺新郎》)!它以戍守边塞者的辛苦反衬出玉楼赏歌者的“全无心肝,”语极简短而意极沉痛。最后两句则用拟人的笔法无情地嘲笑当权者:“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意思是说:倘若东风能把嚣天胡尘吹走,那就封它一个“万户侯”!这实际是在作“反言”,表现出作者对于统治者的彻底“绝望”,并嘲讽他们:你们不是整日在作“赏春探花”之游吗,那就何不让“东风”去驱退敌兵呢?由于运用了“正话反说”的手法,所以就分外表达出词人的愤懑与感叹,显得无比辛辣,使贾似道等辈尸位素餐者的无耻而又无能的面目暴露无遗。
李好古原文_翻译及赏析李好古,南宋词人。生平不详。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 李好古 李好古的诗文为怯_云挟暑飞。嫩凉故故著征衣。江风吹雨过楼西。未必男儿生不遇,时来咳唾是珠玑。功名终岂壮心违。——宋代·李好古《浣溪沙》浣溪沙
为怯_云挟暑飞。嫩凉故故著征衣。江风吹雨过楼西。
未必男儿生不遇,时来咳唾是珠玑。功名终岂壮心违。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宋代·李好古《谒金门·花过雨》谒金门·花过雨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宋词三百首, 婉约, 春天爱国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宋代·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宋词精选, 写景, 抒情爱国查看更多李好古的诗文>>
谒金门李好古 赏析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赏析 发布时间: 2008-12-13 09:28:21 被阅览数: 552 次 来源: 中国文学网文字 〖 大 中 小 〗 ) 【作者】葛汝桐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用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李好古,字仲敏,宋夫人,曾客居扬州。有《碎锦词》。他写了一些在扬州、镇江一带怀古伤今的动作。从中看出作者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
这首词描写战争中家园破败的景象,表现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国事的忧虑。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花过雨”,亦作“花遇雨”。一般说来,花儿经过风雨之后,往往“零落成泥碾作尘”,或“湿红无力飞”。词人们这样写又往往是通过写花的飘零,表现人的青春难再,红颜易老。李好古在这里则表现的是另一种竟境:遇雨之后的花,不仅没有零落,反而“又是一番红素”(亦有着“又是一番红紫”的)。即又是一番花开柳新的景象,又到了春天。“红素”指红的花和白的柳絮。杜甫《春远》诗:“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所以,这里写的雨,不是“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雨,也不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雨”,而是“好雨知时节”的“雨”。“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亦有着“燕子归来衔锈幕,旧巢无觅处”)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燕儿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当春暖花开的时候,燕子归来,本应是“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史达祖《双双燕�6�1过春社了》)但现在却是“愁不语”,为什么呢?原因是“旧巢无觅处”。这里以燕子旧巢,比喻自己的故居。春仍归来。人无归处,作者大概是当时沦陷区里的人而流落他乡的,因而不胜悲凉之感。
下片恨无人收复失地。“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句,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当时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南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这种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玉关”,原指玉门关,在甘肃。唐王之焕《凉州词》中曾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表现边地苦寒。后来“玉关”一向泛指边塞。“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玉楼歌舞”,则是对昏君佞臣、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生活的典型写照。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6�1林升《西湖》)又如“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宋�6�1谢枋得《蚕妇吟》)由于南宋统治者整日沉缅在荒淫的生活中,不思收复失地,所以诗人最后以辛辣的讽刺结束全篇:“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既然无人收复失地,那就只有寄希望于“东风”了。若东风能将胡尘吹去,则东风便可被封为万户侯了。末句讥讽抗敌之无人!“侯万户”,“侯”,封侯。封万户侯,是享有万户人家的封邑的收入。
这首词主题突出。在表现手法上有叙述(上片四句),有对比(下片首二句),有拟人(“东风”句)。淡淡写来,不着痕迹而兴味自远。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1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