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赏析(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19:26:18

(宋)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赏析(宋)辛弃疾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这首小令,抒发了词人庆元二年(1196)闲居铅山瓢泉期间,与自然山水物我相亲的真挚情感。题曰:“戏赋”,显示了作者旷达愉快的情绪,整首小令也带有一般清新幽默气息。

上片劈空惊问:“何人半夜推山去?”将青山与主体,也就是作者自己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山就仿佛是自己一个熟悉的朋友,每天都习以为常地彼此厮混。而不知何故,一个早上醒来,竟让人大吃一惊地发现:山不见了。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曰:“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辛弃疾这首小令很可能受此启发。但这里用了“何人”,遂显得更加令人捉摸不透,加重了疑惑和推测的口气。下句“四面浮云猜是汝”,紧承设问,也是自言自语,观察中有推断。“汝”复指“浮云”,意谓:想来是你们这些环绕青山的浮云干的呀!这两句,将作者由惊疑到解悟的神态也活灵活现地折映出来。“常时相对两三峰”的“常时”,即平常的时候;“两三峰”说的还是此山,意指往日时时与词人相对相晤的此山,当下却突然失踪,遍寻不见,怎能不令人疑而生憾呢?这两句带有补充前句的作用,与前者形成了一种因果性的照应。“相对”一词,显示出山与人物我、主客双向交流的关系。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的就是这种物我相亲的深切体悟。作为客观物的青山是无生命的;但对青山素有好感神交已久的辛弃疾,早赋予了青山以人格和情感,将青山生命化了,一若感情深挚的朋友相戏无猜,简直形影不离。一觉醒来竟不知所之,词人料知不是青山有意离去,而是为人“半夜”推走的,说明词人对山友相知甚深,信而不疑。作者笔下曾多次出现这极具人情味的青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等等,均可见出本首小令中青山为友物我相亲并非偶然。

词人只因力主抗金,屡遭朝中投降派排斥暗算,壮志沉埋宿志难展,多少回魂梦缭绕北伐路!所幸有每日观赏不尽的青山,已视青山如青山视己。青山,作为自己思想与情感对象化的承载体,久之也就仿佛若契友知音。明人画论谓:“名山遇赋客,何异士遇知己。”(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青山于词人亦然。因此,一当发现青山为浮云所障,心中便泛起一股莫可名状的无边怅恨,恰似心头为浮云暗影笼罩一样。

换头“西风瞥起云横度”,写骤起的西风吹散浮云,云烟横飞,瞬那间青山又突然如擎天巨柱般重显目前。此处一个“忽见”暗逗出作者惊喜的神情。这惊喜如同故交重逢,宛若欣悉失散多年的好友安然无恙。但接着,作者偏不点破自己“青山依旧在”的喜悦之情,笔锋一转,又平空生出了“老僧”。俗称“天下名山僧占多”,因此这山间老僧的出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反而觉得小令活泼别致,与“戏赋云山”题旨十分吻合。看来作者心知“吾道不孤”了,关注青山的并不只他自己。“老僧拍手笑相夸”,称赞的虽是青山的巍峨不动;“且喜青山依旧在”却实为作者与老僧共同的喜悦。只不过作者感情较深沉含蓄,不象笔下人物那么形诸言语动作。这也昭示出:辛弃疾心目中的青山,已成为自身人格与本质力量的化身。他不为流俗所扰,不为挫辱所折,“处涸泽以犹欢”,大概与如此热爱与认同青山是分不开的吧!。

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及赏析 原文: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译文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注释

⑴“何人”两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大宗师》:“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⑵常时:平时。

⑶无觅处:遍寻不见。

⑷瞥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

⑸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⑹住:在这里。

赏析: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鉴赏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玉楼春·戏赋云山 赏析《玉楼春·戏赋云山》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作者于公元1196年徙居铅山(今属江西),此词作于他居住瓢泉寓所期间。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像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作品鉴赏:
公元119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辛弃疾的词中出现山的频率较高,作者分明是在借山表达自己的情绪,全词写云山“失而复见”的变化,也写了词人从疑问到惆怅、从惊喜到乐观,让我们想起词人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表达出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忧郁,接下来流淌出的就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乐观和坚定。短短一首词,已淋漓尽致地显现了作者对青山故土的诚挚真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