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唐)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18:50:21

(唐)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原文_翻译及赏析(唐)戴叔伦

调笑令·边草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是一首写边塞征人的小令。词一开头,便唱出了一个深沉的咏叹调;“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以边草起兴,用“边草尽”喻写“兵老”。而一口气说了三个“边草”,从章法上讲,是复沓句式,给人以一咏三叹之感,得回环不尽之妙;从修辞上讲,是一往情深的呼告。这是诗人的咏叹,还是词中老兵的诉说?似乎都是,因为诗人的情感已经融注到他所咏叹的征人身上了。当然,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仿佛听到老兵在诉说:边草啊边草,你可曾知道,春去冬来,眼看着你的凋枯,我这当兵的越见衰老了!人生几何,哪能长久地这样消磨?听着这样的倾诉,我们不禁沿着历史的长河追溯到这首词所歌咏的时代。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边塞诗歌已经由充满壮志豪情的宏肆军歌变成了悲凉凄苦的哀音怨词,正如俞陛云所说:“唐代吐蕃回纥,迭起窥边,故唐人诗词,多言征戍之苦。”(《唐词选释》)戴叔伦的这首词也不例外。

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内心体验,很难表述清楚,所以高明的作家往往是以景物或环境的侧面烘托来代替直接抒情。诗人写出“兵老”这一喟叹后,宕开一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辽阔的边塞雪景图:山南山北白雪皑皑,千里万里月光如水,天上皎洁的月光与地上晶莹的积雪相互辉映,显得无限清旷。古人说得好,“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作者的高明处恰恰在于只推出了写景的“空镜头”,景中的情感,包括抒情主人公的情绪体验和诗人对情景的审美评价,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略,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面对这夜来的边塞雪景,那老兵在想些什么呢?从“明月,明月”的呼告中,我们依稀可见那老兵正在对月倾诉——那军营的胡笳声呵,就像蔡女《胡笳十八拍》的悠扬回声,是那么哀怨凄清缠绵悱恻,好不叫人悲不胜悲愁不胜愁啊!为什么?年纪衰老的悲哀,多年征戍的痛苦,骨肉分离的怅恨,都是令人深愁的原因和内容。正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所描写的那样:“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古代北方民族卷芦叶而吹之)与胡笳都是军中常用的乐器,所以李益诗为这里的“愁绝”下了一个极好的注脚。“愁绝”一语把老兵愁肠百结的心理状态传神写出,词也在“愁绝”中收束,但是“愁绝”的深刻蕴含却伴随着胡笳声的余音袅袅而萦绕在读者心中。这画龙点睛之笔既明白晓畅而又耐人寻味。

中唐令词大多是诗人学习民歌并加以艺术提炼的创作,带有浓郁的民歌情味。这首小词就写得爽朗明丽,婉转低回,含不尽之意于尺幅之中,言简旨深,情韵俱佳,堪称词中神妙之作。

调笑令·边草译文 | 注释 | 赏析调笑令·边草 [唐代]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宋词三百首,边塞,思乡,豪放译文及注释 译文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戍边的兵士也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睛,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悲苦愁绝。

注释 调笑令:词牌名。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词调名盖本唐曲。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尽:死。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

赏析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小令,这类题材在唐诗中多得不可胜计,但在词中却很少见。盛唐时代的诗人们都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所以岑参等人笔下的边塞风光无比壮丽,充满乐观的情调。但到了中唐时代,情况不同了,李益的边塞诗就有一种凄凉的气氛,不少诗篇描写边地戍卒的思乡怀归和哀怨情绪。戴叔伦此词所写也是这种思想情绪,但写得非常含蓄深沉。

开头“边草”两字重叠,固是词调格律的要求,而在这里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寥阔,同时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渲染了荒凉的气氛。接着“边草尽来兵老”一句,写时间之悠长。边草一次次从生长到枯萎,戍卒年年盼归,从青年到衰老。值得注意的是以“草尽”烘托“兵老”,还暗寓着统治者把戍卒当作“边草”一样看待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统治者不管戍卒死活的斥责和抗议,寄托着对戍卒遭遇的深切同情。

鉴赏盛唐、中唐时代,北部、西北部边疆与异族的战争接连不断,边塞生活、边兵情怀就成为诗词中的常见题材。这首边塞词就抒写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这种草在秋天开始变白,冬天枯干。士兵征战边关,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望断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漠的边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思。

创作背景

《调笑令·边草》(戴叔伦)诗篇全文翻译调笑令·边草
戴叔伦
系列:宋词三百首
调笑令·边草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赏析

盛唐、中唐时代,北部、西北部边疆与异族的战争接连不断,边塞生活、边兵情怀就成为诗词中的常见题材。这首边塞词就抒写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这种草在秋天开始变白,冬天枯干。士兵征战边关,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望断边草渐渐变白枯乾,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漠的边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思。而朝廷把他们征发到边关以后,却不加关心,他们戍边到老也无人来换防。眼见边草年年枯白,回乡的希望也随之渐渐破灭了。《诗经·小雅·采薇》写从军战士的心情:「我行不来(无人来关心慰问)」、「莫知我哀」。王之涣《凉州词》写戍卒怨情:「春风不度玉门关」,叹朝廷恩泽不到边关。这里的「边草」三句。在望草叹老中也包含着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接下去视角从边草转到白雪、明月,更渲染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在这万籁俱寂的冬夜,伫立边关,但见白雪皑皑,晴空万里,月色皎洁。白雪与明月相映,一片银辉,愈见边地之寥廓明净。这不是赏景的雅兴,而是以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的曲折表现手法,来表露征人对景难排的无尽乡思。山南山北,千里万里,到处是雪,重叠排对的句式,愈显出征人的愁思萦回。望月常易触动乡情,何况远在边塞、久别故乡的征人,他的思绪更难以抑制,随着明月流光牵到万里以外的故乡。唐代边塞诗中常借望月来写征人乡思,有名的如李益的《从写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平沙中望月所引起的「征人尽望乡」的心情。这首词也是如此,从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中,令人可以想见征人伫立苍茫的形象及其排解不尽的缭乱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结尾三句,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思归无期的沉重压抑感。根据《转应曲》词调,六、七两句要将第五句末两字颠倒过来,再重复两次,增强抒 *** 调和音乐感。「明月,明月」,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喟然感叹之情溢于言表。明月已撩动乡思,而偏偏在此时又听到声声胡笳,在空寂的夜晚听来分外苍凉凄切。笳声、鼓角之类音响都是边塞战地的特有声音,塞上悲笳,使征人沉浸于乡思的心境猛然震醒:呵,现在还身处战争环境,战事不息,戍边未竟,何日是归期!望月思归,只是可望可思而已,而真正归故乡的现实却又在这笳声中化为泡影。这样的对月闻笳,真使人愁思郁结,肝肠寸断。征人那痛苦,哀怨的心声随着月光的流洒和笳声的飘扬,也在这大漠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音。

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征人的心情,也表露了作者对征人的深切同情,情在景中,蕴藉有味。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这就是说,他要求诗中写景要有韵致,有余味。从这首词中,也可见出他追求情景相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1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