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张祜《宫词》满后宫隋唐五代·张祜《宫词》满后宫
张祜有《宫词》(故国三千里)诗,传入宫禁,深为宫人后妃所喜爱、传唱,名满一时,武宗的宠姬孟才人就是唱此诗而气绝殉葬的。张祜作《孟才人叹一首并序》记述其事:“武宗皇帝疾笃,迁便殿,孟才人以歌笙获宠者,密侍其右。上目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愿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以恳,许之。乃歌‘一声《河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及上崩,将徙其柩,举之愈重。议者曰:‘非俟才人乎?’爰命具榇。榇及至,乃举。嗟夫!才人以诚死,上以诚明。虽古之义激,无以过也。进士高登第年,宴,传于禁伶。明年秋,贡士文多以为之目。大中三年,遇高于由拳,哀话于余,聊为兴叹。”(《全唐诗》第八函第五册)此事《资治通鉴·武宗会昌六年》亦有记载,说的是“王才人”,以巾自缢,不如张祜写的生动有致。
《宫词·张祜》原文与赏析
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写宫怨的诗,在唐诗中是屡见不鲜的。而这首诗出语如此通俗浅近,却又显得异常含蓄,倒是不多见的。
乍一看,四句诗平淡得如说家常话,可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平淡的语言,是经过诗人用心锤炼而出的,不是平庸无味,因而上口时淡若凉水,细味却浓如甘醇。这就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由淡见浓的艺术辩证法。这类诗平淡为表,浓情深意含蓄于内。由淡见浓,就要细思深想。探寻深意,并非去故求深曲,或是牵强附会,而是通过含咏玩味,求得其固有的隐藏着的意味。
让我们来细味一下张祜的这首《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故国”,这里指故乡。长期禁锢在深院宫墙内的宫女,远离了故乡, 日日夜夜于晨钟暮鼓中打发光阴,年年月月,于花开花落中虚耗青春,这是多么的不幸啊!“三千里”与“二十年”,当然并非实指,而是虚指。一远一久,能赅百意,容量颇宽。唯其距离家乡的行程遥遥,她们才会感到与亲人相隔两地不得见的想念之甚;唯其被选入宫的时间长长,她们才会怨恨闭锁在人间地狱的残酷无情。如此看来,离乡之远,幽居之久,尤能表达这样的含意:虽然是远隔故国,但人在宫墙内,心驰宫墙外,头脑里始终浮现出亲人的面影,如在目前,这就显得是近了;虽然是久囚深宫,但韶华易逝,不觉间红颜消褪了色泽,青丝失去了光彩,这就显得是短了。而“远”和“近”却无法构成矛盾的统一,尽管心里贴近着家乡,却徒增自己的烦恼。至于时光速移,短暂如流,其结局是埋葬了自己的一生。诗人借时空的交叉,来向读者提供艺术欣赏的内容和意味,去激发人们的联想,以丰富、补充、发展诗人创造的形象。你看,宫人一出就是“三千里”,一人就是“二十年”,就在一“出”一“入”之间,交织着多少辛酸的泪水!这些诗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然而却有着波起词中的神韵,意存诗外的笔致,给人留下了充分的联想余地。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河满子》。唐玄宗时歌人何满子临刑哀歌一曲以求得赦罪,不允,最后被杀。后来此曲即以歌者何满子为名。懂得了《何满子》舞曲曲名的来历,我们就懂得了诗中要提及它的深意了。此曲其声甚哀。皇帝娱情歌舞,喜欢听奏这支曲子,而宫女一操此曲,就象拨动了自己悲怨的心弦,禁不住泪水流淌。关于《何满子》,不少诗人、诗评家都谈到。《唐诗纪事》、《剧谈录》等有这样的记载:张祜诗“传入宫禁,武宗疾笃, 目孟才人曰: ‘吾即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 ‘请示此就缢’。上悯然。复曰: ‘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许。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 ‘脉尚温,而肠已绝。’”这一记载有一定的可信性, 因为后来张祜还写有《孟才人叹》:“偶因清唱奏歌频,选入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由此可知,《何满子》具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张祜的这首《宫词》,宫女分明是借《何满子》曲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想到何满子的下场及自己可悲的身世, 自然就珠泪横流了。联系诗的一、二两句,我们更可以想象到宫女当沉浸在《何满子》曲的凄苦哀绝的情调之中的时候,想起了离家“三千里”之远,心中会激荡起“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的思潮,想起了离家“二十年”之久,脑海里会忆现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遭际,等等。宫女当着帝王的面流泪,是怨愤深广得止不住要外溢于形呢,还是渴望自由得忍不住要乞恩求赦放还回家呢?大概这两层意思都是有的。诗人虽没有就这些内容提供具体的语言描述,而读者却能够超越诗的表层,充分运用创造想象来探索其内奥,越发显出了作品淡中见浓蕴深意的欣赏价值。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是从四句诗的整体上显示出来的。没有前两句,后面两句诗意的升华就缺少了铺垫,而没有后两句,前面两句诗情的发抒就失去了峭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诗二十字中倒有六个数词,将“三千”、“二十”、“一”、“双”入诗,不仅情韵不匮, 而且诗味浓醇。“三千里”和“二十年”相为连袂,概括了宫女的辛酸经历,“一声”和“双泪”紧为接应,牵动了宫女的满腔哀怨,使诗意明朗而深邃,通脱而含蕴,闪出了奇光异采;又使诗情振起而潜发,洋溢而回荡,经得住细加咬嚼。
张祜的宫词《宫词》
年代:唐 作者: 张祜
《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作品赏析
【注释】:
[1]何满子:曲名。
这首五绝又题作《何满子》。短短二十字,写宫人的悲苦,令人一唱三叹,感慨系之。诗中每一句都嵌着一个数字,句与句基本对偶,也是一个特色。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
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与张祜同时的诗人杜牧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一首酬张祜的诗中有「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句。这说明,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当时传入宫中,曾为宫人广泛歌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