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原文_翻译及赏析(五代)欧阳炯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金陵,南倚巍巍钟山,北面浩浩长江,虎踞龙盘,形势险要,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诸朝都曾建都于此;但这些朝代国祚皆短,繁华倏忽即逝,所以在历史上金陵又往往成为亡国的见证,而金陵怀古则几乎成了历代文人笔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唐人这类诗作已经不少,但在词中以金陵为题材而咏怀史迹者,恐怕当以此作为最早的一篇。
词一开始便简笔勾勒出了傍晚时分的金陵景象:长江两岸长满了郁郁莽莽的丛草,天的尽头悬挂着桔红色的落霞,这落霞映入水中,形成闪闪跃动的波光,而江水则在默无声息地流淌。表面看来,这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其中并未表现什么情感,但深一层看便可发现,在这平缓、寂静的场景中,却隐寓着一种落寞、荒寒、惨淡的气氛。你看,时间被安排在“晚日”,选择的景物则是“岸草”和“落霞”,所有这些又都与昔盛今衰的“金陵”紧密相关,这便不能不使人产生萧飒衰败之感;而江水之后着以“无情”二字,更饱含一种“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沉痛意味,从而不由得令人去回首历史上那一幕幕繁华竞逐、悲恨相续的往事。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六朝统治者凭借金陵的险要形势,利用江南地区的富庶,无不穷奢极欲,居安忘危,极尽享乐之能事,以致国破家残,败亡相继,在历史上留下了狼藉的声名。“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寥寥九字,以凝炼的笔墨,高度概括了这一史实,兼点明全词题旨,令人在历史教训的回味中产生强烈的心灵震颤;而“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二句,更从现实景象的惨淡、凄凉着笔,将词意向纵深引进。“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此台,以供自己游乐。然而,随着吴国的败亡、时间的流逝,一切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能够看到的,只有残破的旧苑荒台和横亘古今的明月,所以李白《苏台览古》有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在本词中,作者化用李白诗意,又以创造性的手法,将吴国史实与六朝史实相比照,借苏台上空那轮明镜般的、曾照过西子(即西施,传为吴王夫差的爱妃)的圆月,来照耀金陵这一屡经历史风云的江城,从而不仅突现了一个荒寒、凄冷的境界,而且蕴含着沉重的感慨,令人读来,生无尽悲思。
本词作者欧阳炯生活在时局动荡的五代、赵宋之际。他少事前蜀后主王衍,又事后蜀孟知祥,后蜀亡,跟从孟昶降宋。由于他目睹了五代诸国相继败亡的历史事变,而又对这种事变有着切身的体验,因而在这首《江城子》中所抒发的感慨就远比一般人来得深刻,其表现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中,也深寓着总结历史教训、借昔鉴今的现实意义。
从承前启后的角度看,此词显然受到唐人刘禹锡《石头城》一诗的影响,而又直接开启了宋人王安石《桂枝香》一词的先声。刘诗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王词的“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都与此词有着一种或隐或显的内在相通。依此看来,这首词在以金陵为对象咏史诗史上,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而它能以清新苍凉的风格出现在充满脂粉气息的“花间”词坛上,则尤为难能可贵。
欧阳炯原文_翻译及赏析(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欧阳炯文学贡献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市)人。他生于唐末,一生经历了整个五代时期。在前蜀,仕至中书舍人,国亡入洛为后唐秦州从事。后蜀开国,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六十六岁时官至宰相。广政二十八年(965)后蜀亡国,入宋为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以本官分司西京卒,时年七十六岁。欧阳炯性情坦率放诞,生活俭素自守。他颇多才艺,精音律,通绘画,能文善诗,尤工小词。今存文两篇,见《全唐文》、《唐文拾遗》。诗五首,见《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词四十七首,见《花问集》、《尊前集》。
评价欧阳炯词,艳而质,质而愈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大概词家如炯,求之晚唐五代,亦不多觏。其《定风波》云:“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此等词如淡妆西子,肌骨倾城。欧阳炯所撰《花间集序》展现了花间词的类型风格:“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便谐凤律。《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绣而不实。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请平乐》词四首;进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今卫尉少卿自弘基,以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织绡泉底,独殊机杼之功。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为序引。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名之为《花间集》。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广正三年(940)夏四月大蜀欧阳炯序。”专文论词,实始于欧阳炯此序。它不仅是词集序文之滥觞,庶几亦可视为词论之权舆。此序介绍了《花间集》编著时间、文化背景、编选目的、风格特点,以及唐以来词曲的演进轨迹。这无疑是花间艳词的一篇宣言或自供,表现出以艳为美的词学主张,用其“清艳之辞”以助歌妓演唱“娇娆之态”的创作功用,以及词体在艺术方面的和律、香艳、富贵等特征同时也确立了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的地位,准确地把握住了花间词人的创作心态和花间词风的总体风貌,具有弥足珍贵的词学思想史以及文学理论价值。《花间集》的命名,是对十八家词的赞颂,揭示了花间词人共同的风格倾向。本为美玉,犹加雕琢;本为鲜花,尚予剪裁。“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理悠远,山中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清词丽音的《白云谣》曲,偏由神仙中人西王母唱出;美酒佳酿,又使周穆王怡然心醉。花间词人的这类作品犹如歌于郢中的《阳春》《白雪》:或似鸾凤之鸣,优美动听;或如激扬清乐,声遏行云;而字字皆与十二韵律谐和。“昔郢人有歌《阳春》者,虽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故“花间”者,喻美文也。《花间集序》指出了花间词人所崇尚的审美追求及其词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富丽精工,美轮美奂,秾丽典雅。花间词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绮丽的画面。花间词人多写女性化了的香艳之情,描摹纤柔的心绪。花间词人也以极大的专心和乐趣去描摹精美的物象,表现美人的冶艳。其情感是纤细缠绵的,这样的情感凭籍细微精美的物象款款传递,往往把天地山川、鸟兽动物、居室用物、情状意态等描写得轻灵细巧,极尽精美之能事。他们用浓墨重色、镂金错彩、工笔细描、富丽精巧的笔调来塑造艺术形象。仅以温庭筠为例,其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由绮丽华艳的辞藻染就的斑斓绚烂的色彩和风神旖旎的景致。据《花间集》所收的六十六首温词进行统计,视觉方面用“红”字多达十六次,如“艳红”、“愁红”、“红袖”、“红粉”等,嗅觉方面用“香”字多达二十次,有“香车”、“香闺”、“香腮”、“香雾”等,这些诉诸感官的秾丽藻汇,使得其整个词作笼罩在金碧辉煌、暖香醉人的氛围之中。生活于此种环境里的富家女子,自然也是明艳动人的。温庭筠在描摹这些女性形象时,特别注重对其头饰、服饰的精雕细刻,仅只十余首《菩萨蛮》中就有“翠翅金缕双㶉鶒”、“宝函钿雀金㶉鶒”、“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等处,真是雕缋满眼,美不胜收,都是借物饰和环境的华美来烘托女性的雍容华贵。由温庭筠之词不难看出整个花间词偏重艺术感知、风流华美、薰香掬艳、眩目醉心的绮丽美质。
另一方面,《花间集序》借用乐府《杨柳》、《杨柳枝》、《大堤》、《大堤曲》、《大堤行》等历代相沿的名曲;或古诗中的“芙蓉”(《古诗十九首》其六)、“曲渚”(何逊《送韦司马别》)那样的名篇,说它们曾经使文豪大家,如楚国春申君的三千门客“皆蹑珠履”;如晋代石崇出示巨大的珊瑚树以竞争高下。这样引起“绮筵公子”、“绣幌佳人”或传抄或演唱,盛况空前。赞古以喻今,显然是对花间词而发的。
《花间集序》指出了花间词依声填词、娱宾遣兴的词体特点。音乐是声和鸾歌、偏谐凤律;歌词则是杨柳之句、芙蓉之篇。这一切都是为了“助娇娆之态”以“资羽盖之欢”。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李煜时指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所谓“伶工之词”,就是以温庭筠等花间词人为代表的应歌娱人之词,其因调成言,依声填词,反映了词体初期诗乐结合、雅俗合流的种种状况,词因此称作“曲子词”,花间词为“诗客曲子词”。
晚唐五代词所配合的“燕乐”,是一种新兴的融合了外来音乐因素内在的俗乐,它不像雅乐、清乐那样中正平和,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是很有 *** 性和感染力。特别是堕入到晚唐五代上层社会的享乐生活之后,燕乐中的软媚性便大大地发展了起来。在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酒宴歌席上,软绵柔靡的曲调更能迎合欣赏者的口味。音乐的这种柔靡化也便促成了花间词作的软媚化。欧阳炯在《花间集序》里就详尽地描述当时的演唱盛况:“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正好反映了花间词的适俗性。
生平欧阳炯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卒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年七十六岁。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蜀亡,归后唐,为秦州从事。孟知详镇蜀替号,又为中书舍人。广政十二年,(公元九四九年)除翰林学士。累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后随孟昶归宁,历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待。又善长笛,太祖曾召他在偏殿吹奏。后因事罢职。以本官分司西京卒。炯性好诗歌,尝拟白居易讽谏诗五十篇。所作词今四十八篇。见《唐五代词》又为赵崇祚所编花间集作序。
欧阳炯的诗文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五代·欧阳炯《春光好·天初暖》春光好·天初暖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写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婉约, 写景怀古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五代·欧阳炯《南乡子·岸远沙平》南乡子·岸远沙平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 原野暮色查看更多欧阳炯的诗文>>
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原文_翻译及赏析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宋代·王庭筠《谒金门·双喜鹊》 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婉约, 春天, 闺怨, 妇女, 思念, 写花, 寓人孤独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闺怨的词。选材虽传统,但由于作者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及思妇的情感表现得极其凄婉深刻,因而令人震撼,百读不厌。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表现了闺中人急迫盼望丈夫归来又极其失望的心情。在我国民俗中以喜鹊鸣叫为吉祥。“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开元天宝遗事》)。“几”极写闺中人的惊喜,失望、复惊喜复失望。久守空房、孤寂的 *** 是多么的深情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啊。双喜鹊的双字极好地衬托出 *** 的孤单,真是人不如禽。“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假设旧愁可以忘记,即使旧日的愁苦都忘掉,眼前被引起的新愁烦又多得没有地方容纳了。“著”多解,这里当安置、容纳解。与该句句式相同的如北宋失调名词“苦恨春醪如水藻,闲愁无处著”,吴淑姬《小重山》词“心儿小,难著许多愁”。其中的“著”均为安置之意。(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绯侧淋漓尽致,堪与辛弃疾《念奴娇》的“旧恨春江流不断,旧恨云山千叠”相比美。
过片描写了景物。“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墙角的梅花凋谢了,孤零地沾在那里;几粒青而又小的梅子妆点着花的残萼。明显的暮春景色意味思妇的惜春自怜。雪,指白色的梅花,用“瘦”来形容如雪梅花,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的凋零衰败。清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赞扬作者“字新”欣赏其“瘦雪”的形容。“一痕”即写孤独,又蕴含空漠无依,“墙角”是环境的冷落,也是女主人公的写照。青春而逝,红颜将老,恰如流水年华一去不再,触景伤情,其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助无奈跃然纸上。“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写景抒情,总括全篇,承上作结。虽然已是败花残枝,光秃秃的枝上已无花可落,寡情的东风却依然逞凶肆虐,继续摧残著孤寂无依的梅树。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王庭筠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 镟开镟落镟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0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王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