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绍兴太学生《南乡子·洪迈被拘留》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绍兴太学生
南乡子·洪迈被拘留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波酋。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绍兴太学生,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的太学生。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这首《南乡子》很可能是一首绍兴年间流传于太学生中间的集体创作。它是讽刺向金人屈服的使臣(名叫洪迈)的作品。
洪迈在高宗末年出使金国。他刚到那里时,颇能表现一点堂堂使臣的气派,不肯低声下气,要求用平等的礼节与金主相见。可是,金人蛮横地把他关在使馆之中,接连七天不供给他食物。就这么给他一压,洪迈便被压垮了,他马上表示屈服,同意向金人磕头跪拜,称臣乞怜,完全丧失了一个使臣所应有的气节。本词开头两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拘留”即关押。“稽首”就是磕头。“垂哀”就是乞怜。“彼酋”,即仇敌,这里指金国。
头两句画出了洪迈的丑态,下面三句便讽刺他道:七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争禁”,即怎禁,如何经得起的意思。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一个使臣,匈奴单于逼他投降,他不肯,被流放在北海牧羊,餐风宿露,受尽折磨,始终不屈服,坚持斗争了十九年,后来终于回到长安。苏武成为坚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的光辉典型,所以这首词拿他来屈辱的洪迈对比。两相对照,软骨头的洪迈不就显得更可耻了吗?
词的下阕进一步对洪迈回国后的装腔作势进行揭露和讽刺。
下阕的意思是说:洪迈的老子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个不要脸的蠢家伙。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装腔作势的。
“厥父”即“其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他也曾出使金国而被扣留,在那里呆了十五年才被放回。“无谋”是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厥子”即“其子”,指洪迈。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子尚且无用,儿子又哪里能够为国解忧?“村牛”,也就是“蠢货”、“笨蛋”的意思。“好摆头时便摆头”,是说洪迈得着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这首词的讽刺意味是很强的。因为它揭露的不仅是洪迈一个人。在南宋朝廷中,像他这样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而对人民却威风如虎的官员,又何止洪迈一个呢!
南乡子洪迈被拘留宋词赏析 南乡子·洪迈被拘留
绍兴太学生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这首词是绍兴年间(南宋高宗年号)太学生某所写。太学生,指在太学读书的士子。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始设,立五经博士,相沿至宋。
词用辛辣的笔触讽刺了出使金国丧失气节的官僚洪迈。洪迈,洪皓之子。高宗建炎三年(1129)洪皓曾经出使金国,被羁留十五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洪迈以翰林学士出使金国。开始时,洪迈用敌国礼(对等的礼节)见金主。金主于是关锁驿门,断绝饮食,“自旦至暮,水浆不进”(见《宋史·洪迈传》)。还派了一个自称曾随洪迈之父洪皓学习过的人来劝说他,劝他不要固执。洪迈只得以“陪臣”礼改易表章。
词一开头即以赋的手法,指名道姓,指陈洪迈使金被拘留,向敌人跪拜乞哀丧失民族气节的经过。“一日忍饥”,即指金主绝供应,使一日不得食的事。并斥责洪迈为惧一己之留而卑躬失节的行径,与苏武十九年留匈奴,不肯屈节事人的志节对比,实在应该感到愧耻。
下阕联系到洪迈的父亲洪皓,洪皓在《宋史·本传》中号为忠节。高宗称他“虽苏武不能过”。这里指责洪皓“无谋”,大概是认为他在金国束手无策。厥,代词。作者由其父使金的无谋联系到其子使金的无法保持民族尊严,解除国家频年受外族侵侮的忧虑。尤其令人气愤的是:失节归来,还要神气活现摇头晃脑地自夸能言善辩,以文过饰非。村牛,骂人的俗话,村,恶劣的意思。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也记载了洪迈使金失节事,云洪迈“素有风疾,头常微掉,时人为之语曰:‘一日之饥禁不得,苏武当年十九秋。传语天朝洪奉使,好掉头时不掉头’”。可与此词参照。
这首词尖新泼辣,似曲。直写事件,直抒爱憎,其中“堪羞”、“村牛”,直用当时方言俚句骂人讽世。嘻笑怒骂,痛快淋漓。
南乡子佚名文言文翻译1. 王安石南乡子的翻译 南 乡 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①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绕水恣③行游。上尽层楼更④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⑤。
[注释]
①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③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④更:再,又,不只一次地。⑤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刘禹锡曾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然而,王安石看到的与刘禹锡所见大不相同,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作者独自一个人绕着江水边上行游,然后登上高楼。“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古人在诗中所抒写的,常常不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顺境,而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还被“达”的愿望所牵绊,所以读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闲适的背后,是无穷的凄凉与热切的期盼。“上尽层楼”含有中国古代的“登高怀远”“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码。从南北朝时期的王粲写《登楼赋》开始,这个动作就被赋予了思念故国之情。而唐代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则是从人生哲学意味上诠释了这一个典型的动作、典型的场景。在这里,作者是思念故国(首都)呢,还是“欲穷千里目”呢?通过上文的表面闲适与内心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国,再造宏业;通过后文的回忆往事,我们又可以知道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放弃思念故国的想法,而注重对往事的追寻,注意对往事从文化意义上进行思考;我们还可以认定,作者是想“登高望远”,而这里的“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若只有一种解释便不是好诗。”一首真正的好诗,就是可以这样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 *** 读者去思考,去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思考诗歌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选择甚至人类的境遇。“更上楼”,不是上到楼的顶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楼。往事悠悠而去了,你不要问我在想些什么,回头看过去的时候,只能看见窗外的长江,在日夜不息地向东流去。结句也是化用唐人诗句,王勃的《滕王阁诗》,作者在这里却别有怀抱: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不论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长江水一般,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或者联系《滕王阁诗》原文前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反问,问当今的皇帝“今何在”,表达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愿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长江水,一直流着,流着。
2. 南乡子 陆游 翻译 南乡子·苏轼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送述古1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上塔3,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全部注释 1.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
苏轼作此词送别。 2.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城、人皆不见。
此处稍作变化,谓见城而不见人。 3.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
"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这是一首送别词。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第二年陈襄接任杭州太守,二人虽为上下级关系,却又是酒朋诗侣,志趣相投,相契甚得。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移任南都,苏轼为此写了不少送别词,这是其中之一。
王文诰《苏诗总案》云:"熙宁七年甲寅七月,追送陈襄移守南都,别于临平舟中,作《南乡子》词。"已是临歧挥别,故与酒筵饯别词的写法有些不同。
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临平山,变化欧阳詹句意,隐隐有物是人非之叹。"谁似"云云,以人比塔,写出与友人分手后的无限怅惘。
下片写归去之后情景。"荧荧"两字,既指残灯之微光,又指泪光之闪烁,顺势引出末句,以绵延不断的秋雨与思念之泪相比,新颖贴切,更显作者对友人思念之绵长。
这是苏轼早期词作,但已融入诗的笔法,显示出与传统词作"绮罗香泽之态"相异趣之处。 南乡子·苏轼 [编辑本段] 作者:苏轼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2。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3。
万事到头都是梦4,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5。 全部注释 1.苏轼《与王巩定国》:"重九登栖霞楼,……坐中识与不识,皆怀君。
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
"又,苏轼《醉蓬莱》(笑劳生一梦)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均云"栖霞楼",题作"涵辉楼",或误。
徐君猷,时为黄州知州。 2.此句反用孟嘉落帽之典。
《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刘孝标注引《嘉别传》:"(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
时佐吏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
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
"后世重阳词,多用此典写名士风流气度。但东坡谓不落帽,颇见新意。
3. "佳节"两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若为,如何,怎样。
4.潘阆《樽前勉兄长》"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 5.黄花,即菊花。
谓明日之菊花,色香俱减,故蝶见亦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词于元丰五年(1082)重九作于黄州。 开篇写登高所见,时届深秋,水位下降,登楼远眺,见到泛着粼粼波光的碧水,江中沙洲也因水浅而显露出来,两句勾勒出宜人的清秋景色。
下面接写人之游兴,"风力软"引出破帽恋头,反用孟嘉之典,戏谑中带点自嘲,诙谐中隐现几分牢骚,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评云:"翻用落帽事,极疏狂之趣。" 下片感叹"人生如梦",因此应当惜取当下之良辰美景,开怀畅饮,尽情游赏。
苏轼词中,常常流露此意,《草堂诗余正集》卷二云"东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开口说梦。如云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屡读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
"而黄苏《蓼园词评》:"明日黄花句,自属达观,凡过去未来皆几非,在我安可学风蝶之恋香乎?"可见,苏轼词中屡陈此意,亦不失为旷达的手段之一。 南乡子·绍兴太学生 [编辑本段] 绍兴太学生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
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绍兴太学生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颇具讽刺意味的小词。
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活画出洪迈出使金国丧志辱节的丑态,宛然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 宋高宗三十二年(1162)春,金主雍登位。
三月,宋高宗拟遣使赴金,洪迈慨然请行。此次奉使金国,洪迈原想坚持宋室南逃之前宋朝对待金国的礼节,所以他在给金主所上的国书中决不自称为“陪臣”。
(诸侯见天子自称“臣”,其随行大臣自称“陪臣”)到金都之后,金人说他所上的国书“不如式”,让他将国书中的自称改为“陪臣”,并让他按南宋以来宋金之间屈辱之礼来朝。
3. 求苏轼的《南乡子》全文及翻译,有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那首 宋代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原文: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译文: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必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熙宁七年(1074),是苏轼唱和杨绘(字元素)的应酬之作。熙宁七年七月杨绘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之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作者因对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对杨桧人品的敬佩、赞赏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悦,故而写下此词。
诗词赏析
杨元素本为御史中丞,因反对新法,出任应天府,后接替陈述古知杭州。他到了杭州后,对苏轼也是礼遇有加,还向朝廷举荐苏轼,苏轼对他也怀有感恩之心。
此词上片想象与友人两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还乡的愿望,表达别后思念之情;下片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来表达离情别绪,并写出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该词真情勃郁,又巧妙地将想象、写景,用典等手法结合起来,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起句便写他日密州杭州相隔天涯,相望渺茫,颇有黯然别情。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
“何日功成名遂了”,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这里既有不舍之情、别后思念之意,更有一番豁达豪迈之气。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则劝好友不必戚戚于黯然离别之情。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此句写出了以酒化情,千言万语的别情尽在心肠千回百转,看似豪迈,实则深藏凄然别情,看似凄然,却有铿锵有力。这般矛盾的劝酒之词,可谓妙绝。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肃的送归图,河塘夜色,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
“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以友人堕泪收尾,辛酸而止,言虽尽而别情悠悠无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9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北朝民歌敕勒歌》注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