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明)王夫之《蝶恋花·衰柳》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12:35:09

(明)王夫之《蝶恋花·衰柳》原文赏析(明)王夫之

《蝶恋花·衰柳》

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

唐人贺知章有《咏柳》绝句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杨柳,生气盎然,风情万状,充满生命活力,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快意当朝的喜悦之情。而王夫之这首小令,情调恰恰与贺的绝句相反,写的是秋风中的杨柳,它零落凄凉,断肠含恨。景苦,情苦,总是词人之心苦。

上片写衰柳在秋风中的悲戚和怨恨。“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词人责问西风:“你与柳树因何结下这样不可化解的怨恨? 你为何要千百次地纠缠它,伤害它,苦苦地要它枝叶分离,割断情丝?”百转千回,说明西风相煎之急;苦要,描述西风残酷无情,是制造悲剧的罪魁祸首。“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谴责更严厉了,情景更断肠了。西风无情地吹落柳叶,全不顾它凄惨地四处飘零。而这些离开枝头的落叶,“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孔绍安《落叶》),它们想要重新跃上生长在曲折塘岸边的柳树枝头,已永远不可能了。

下片写衰柳的难堪遭遇和感慨。“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李白诗曰“杨柳可栖鸦”。在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时候,鸦柳相依,情欢意暖;而到了西风扫落叶的秋天,寒鸦却离开“叶叶飘零”的衰柳,而去“趁”有暖意的“斜阳”,使衰柳陷入更难堪、难耐的境地。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鹅黄”,形容初春嫩柳的颜色;“拖锦线”,形容柳树“一簇纤条万缕金”,枝条摇曳,如从枝桠上拖下的锦线。而“鹅黄拖锦线”的初春美景,却在“春光难借寒蝉唤”的秋天梦见,这梦和现实,反差太大了,势必造成“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中的喜悦,和梦醒后的难耐,更令人无法忍受。走向死亡的寒蝉,是唤不回春光的。衰柳面对的世界,只有痛苦、悲哀和对失去繁华的绝望。

很明显,这首小令是有寄托的。作者是忠于朱明的遗老,其词“故国之思,体兼《骚》《辩》”(叶恭绰《广箧中词》),以衰柳喻亡明,以寒鸦喻改事新朝的士大夫,借以抒发亡国之痛和复国无望之悲。它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可谓出神入化,达到了情景高度融合。词中句句是景,句句又是情,满纸哀愁,一腔怨愤,“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真屈子《离骚》之嗣响也”(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

蝶恋花•朝阳旭影语言运用赏析21.上片第一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点明季节为 ,为咏柳做铺垫。(2分)
22.王夫之词悲慨婉曲,此词作于明亡之后,请结合全词说说他是如何抒情言志的?(4分)
21.拟人(写反问亦可) 、秋天
22.移情入景,状写秋风的凛冽,“苦要情丝断”写出环境的恶劣,也表达了词人对亡明的深深眷恋,通过秋风的无情映衬出词人对亡明的深情;借柳拟 人,“叶叶飘零”写衰柳之情态,亦暗喻南方复明的抗清力量逐渐凋零;从衰柳转写寒鸦,杨柳曾经是乌鸦栖息之所,现在它们都成群结队别柳而去,“飞影乱”状 寒鸦飞离时的急迫之态,“趁斜阳”是说它们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离开衰柳,这里“寒鸦”实暗喻那些在明末清初屈节仕清的江南文人,他们看到明朝大势已去便改其 初志,纷纷投向了清廷的怀抱,“谁肯还留恋”一句,包含有对这些仕清文人的谴责之意;在结句以“寒蝉唤春光”的意象来说明还有一批与自己一样心向明室、矢 志恢复的仁人志士,而在这一句“寒蝉鸣”与上一句的“寒鸦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在坚守,一个却逃离,从而把词人忠贞不渝的心志表现出来,春光不再, 寒蝉难唤,也表明亡明大势已去,复明的力量已无法挽回明亡的颓势,语辞沉痛,感慨深重。

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那首的解释与赏析要进行解释和赏析,要先了解原词的内容,如下: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解释: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赏析: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8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