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赏析(宋)姜夔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春,姜白石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由萧德藻介绍携诗到杭州拜见杨万里,深受诚斋赞许,并推荐给寓居苏州的范成大。此后曾数往见之,有诗唱和,这首词可能即是所冬初自湖州再访石老人,道经吴松(今江苏吴江)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吴松所见景色。开头两句“燕雁无心,太湖西畔云去”,写高远之景。秋末冬初,大雁从北方幽燕之地飞来,故谓之“燕雁”。又因雁为候鸟,秋来春去,自由往还,无所容心,故着以“无心”二字。“太湖西畔”,点明方位。吴松在太湖之东,隔湖而望,境界空阔,所见甚远。“随云去”,写燕雁伴随着白云向南飘然而去。既可见出云飞雁随的动态美,也可见出雁随云飞的悠然神态。词人翘首云天,目送飞鸿的情景同时映现出来。此时的姜夔,随妻叔萧德藻流寓江南不到一年,还没有后来那种“零落江南不自由”(《忆王孙》)、“漂零客、泪满衣”(《江梅引》)的悲苦。但飘泊之感总是有的,所以写燕雁无心随云而去时,笔端似隐含着人生的叹息。只是用笔轻灵,清虚骚雅,细细咀嚼才能品味出来。三四两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黄昏欲雨时的近处山景。前句写时界初冬,草木凋零,几座山峰姿容寒瘦,景色凄凉,象似人的清寒贫苦。后一句写黄昏时候,天气阴沉欲雨,四顾苍茫,万籁俱寂,惟有那几座清苦不堪的山峰依然在暮色中,相对遥望,好象是彼此正在晤谈,醖酿(商略)着这场黄昏的寒雨。这样写来,不仅生动描绘出寒山景色和寒冬日暮的阴沉天气,而且写来山容如活,饶有蕴藉。
下片转入怀古,换头两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述说欲与古人偕隐之志。“第四桥”,在吴江县城南石塘。河中有甘泉,水极清冽,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四,桥因得名,亦称甘泉桥。“天随”,陆龟蒙号天随子,苏州人,隐居吴江甫里,又号甫里先生。常以舟载书籍、茶灶、钓具,放游于江湖,时谓之江湖散人。姜夔仰慕他,自比天随子,曾作诗说自己,“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除夜自石湖归茹溪》)“沉思只羡陆天随,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杨万里也说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齐东野语》卷有十二引)因此当他途经陆龟蒙故乡时,自然会有深切的怀念和冥思遐想,词中说“拟共天随住”,乃是念之甚深、思之极切的心理活动,也是借以表达对“蓑笠寒江”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词的最后三句“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写眼前之景。前两句不是简单地提唱、落应,而是写从冥思遐想中返回现实。“拟共天随住”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凭阑怀古只是一种寄托和追求,抒发思古幽情之后,仍然要面对现实。可是,眼前所能见到的却只有几株残柳在寒风中乱舞。笔端流溢着欲见古人而不得,思欲同隐而不能的惆怅和哀感。而最后一句写柳为残败之柳,舞为参差之舞,似有历尽沧桑、不胜凄凉之意。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这样就形象地把往事烟消,怀古如梦,零落平生的哀愁一笔写尽,力透纸背。这首词是白石词代表作之一,历来评价较高。如陈延焯《白雨斋词话》云:“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栏怀古’以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王国维《人间词话》也称誉此词“格韵高绝”,但他的隔与不隔之论就未必妥当了。
姜夔《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导语:姜夔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姜夔《点绛唇》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丁未冬①,过吴松②作。
燕雁③无心,太湖④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⑤黄昏雨。
第四桥⑥边,拟共天随⑦住。今何许⑧?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②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③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④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⑤商略:商量、酝酿。
⑥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⑦天随:唐代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⑧何许:何处,何时。
译文
大雁和小燕似乎无心赏景,从太湖西畔随着飘忽不定的.流云向天边飞去。只留下几座孤峰,默然中又仿佛在互相低语:黄昏时将下大雨。
本打算留在甘泉桥畔,与唐人陆龟蒙相伴同住。但如今又怎么样呢?凭栏怀古,只看见残败的杨柳上下飘舞。
赏析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上片写景。“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下片因地怀古。“残柳参差舞”,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及其翻译《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
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宋代: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译文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注释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商略:商量、酝酿。
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天随:晚唐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何许:何处,何时。
作者简介:姜夔(jiāng kuí 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幼年随父宦居,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是个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他一生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终生布衣。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时,乃作此词。姜夔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邵宝
下一篇: 吕 定《戏马台》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