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梅尧臣《苏幕遮·露堤平》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11:32:56

(宋)梅尧臣《苏幕遮·露堤平》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梅尧臣

苏幕遮·露堤平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这是写雨后初晴的晨景。平堤道上多露,远处炊烟袅袅;江天一片,乱草萋萋,只有那刚长出来的韭菜,一下子好像换上了美丽的春装。嫩绿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是如此地悦目、宜人。

词的上片,就是这样一幅游子眼中的春景图。它和煦、温馨,充满勃勃生机。反映了游子心中的快慰、欣悦、舒畅。

“独有庾郎年最少”中的“庾郎”,是用的一个典故:南齐庾果之为尚书驾部郎,家清贫,食唯有韭菹、瀹韭、生韭、杂菜。任昉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三九二十七,音谐三韭。唐陆龟蒙《中酒赋》云:“周子之菘向晚,庾郎之薤初春。”(薤,韭类)故此地“庾郎”引申为韭菜,借喻初春景象。“窣地春袍”句,“窣地”,突然地。突然地换上了春装。

下片接着写游子久出不归,思妇悠悠春怨。“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句中的“王孙”,不一定指王者之孙,此处可作“公子”解,指离家远出的游子。“接长亭”和“迷远道”实为一意。古代大路边有给行人歇脚的亭子。相传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李白《菩萨蛮》词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句,是说回家的路途遥远,可作此句注释。远出的游子,贪恋野地风光,忘记了约好的归期。如今是“落尽梨花”,春天又完了,心中思念的人儿依旧杳无信息。少妇每天每天地盼望着,眼看着快要下山的“残阳”,照耀着逐渐老去的“翠色”,心中黯然神伤,充满了无限的悲苦与失望。“翠色”一词,除指自然界的翠色外,可能也暗示少妇隐约地担心自己容颜的“翠色”,将随时光而衰老。果如此,游子将更加归来无望。“和烟老”之“和”意为“连”。即“翠色连烟都一块老了。”

纵观全词,是写游子不归,思妇幽怨之情。词人通过写景来达到描给心理活动的目的。全词共八句,句句不离景,而又句句都写情。词人把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幽怨缠绵的感情,不着一丝痕迹地包孕在美丽的景色之中,可谓天衣无缝。手法巧妙而含蓄,语言清丽而自然。

《苏幕遮 草(露堤平)》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我国古代作家的一些名篇,往往是在立志胜过别人的同题之作的情况下产生的。林逋的《草词》,词牌为《点绛唇》,全词如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梅尧臣不肯随人说妍,已显示其不偶流俗的艺术鉴赏力,又能即席赋一同题之作,与之较量短长,这更是在艺术上有独特见解和高超修养的表现。
        “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宇文道《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梅尧臣的诗名与才华,很早就露尖,又于二十多岁时由门荫人仕。如果把“庾郎”看作是作者自喻,也未尝不可。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的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人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
       如果说,上阕用遍地的春草衬托出一个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之态的话,那末下阕主要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接长亭,迷远道”,即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在茫茫的宦海中,到处潜伏着政治风险,无法预卜凶吉,也看不到自己的归宿。这时,《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传统思想悄悄地爬上心头。“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词人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梅尧臣由门荫人仕以后,曾应试进士,没有及第。他担任的官职也只不过是主簿、知县、幕僚之类,仕途极不得意。词的结尾两句“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老”字与上阕“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

《苏幕遮·草》梅尧臣词作鉴赏 《苏幕遮·草》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苏幕遮·草》梅尧臣词作鉴赏,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品介绍】

《苏幕遮·草》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词作。此词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原文】

苏幕遮⑴·草

露堤平,烟墅杳⑵。乱碧萋萋⑶,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⑷。窣地春袍⑸,嫩色宜相照⑹。

接长亭⑺,迷远道。堪怨王孙⑻,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⑼。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释】

⑴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墅:田庐、圃墅。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⑶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⑷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⑸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⑹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⑺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⑻王孙:贵族公子。

⑼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白话译文】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赏析】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万物澄彻、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此词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全词结尾处的“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这是一首较好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主张的佳作。

名家点评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乐府·咏草词》云: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世称梅都官。诗主平淡,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矫宋初空洞靡丽之诗风,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有《宛陵先生集》,词存二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8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