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作名·剑门道中遇微雨诗词研究·诗作名·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诗篇名。七绝。陆游作。见《剑南诗稿》卷三。陆游曾于抗金前线的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任职,后王炎被撤回,他无奈浪迹后方的蜀中,此诗即乾道八年(1172),诗人从汉中赴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任、途经剑门时作。诗云:“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前两句泛写近期生活失意,表明诗人今番远行虽不情愿,却不得不为之。第三句自问:“莫非自身命定合该做驴背行吟的诗人么?”作者当然不甘心。他向往“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而事实却是“细雨骑驴入剑门”! 因唐宋诗人多喜骑驴寻诗,故发此问。陈衍评此诗末二句云:“仆谓以‘细雨骑驴入剑门’博得诗人名号,亦太可怜。况尚未知其是否乎! 结习累人如此。然此诗若自嘲,实自喜也。”(《石遗室诗话》)此说并不尽然。应视此诗为自嘲抒愤之作。陈衍还激赏此诗格律韵调,他说:“剑南七绝,宋人中最占上峰,此诗又其最上峰者,直摩唐贤之垒。”(同上)
剑门道中遇微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代: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衣服上满是灰尘和杂乱的酒渍,远行游历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我难道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
注释: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销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合:应该。未:表示发问。
赏析: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
此诗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自问,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的写照。“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原文与赏析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何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离开汉中前线的军幕,自兴元启程赴成都,道经剑门,骑驴入蜀。这是一次很有诗意、令人向往的行程。除了川陕道中群山万壑的奇险风光为陆游的吟兴提供了丰富诗材诗料之外,使陆游更感兴趣的,还有前代诗人或者骑驴吟诗,或者间关入蜀,诗思大进的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陆游久已蓄积于胸,酝酿欲发。在云栈萦纡、细雨濛濛的剑门道中,发现自己正身临其境,不禁逸兴遄飞,浮想联翩。陆游感到自己正走在许多前代诗人所走过的满是诗情诗意的道路上,体验到一种及前贤之踵武并真正“进入角色”时的衷心喜悦。这首著名的绝句,就是在许多前代诗人遗闻轶事所引发的悠悠遐想中,在身与境遇与“角色到位”、“身心化入”的心态下所发出的微吟低唱。
对这首小诗,人们读后都感到它诗情荡漾,情满于怀,缓缓长吟,余味不尽。诗中的境界,不光是生活本身提供的,同时还由许多前人创造的诗境补充和丰富了它的实际内涵。
剑门,亦名剑阁、剑门关,在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大剑山、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形势险要,为蜀地的门户。唐宋时由关中入蜀,剑门是必经的通道。在李白、杜甫等人的诗篇中,剑门就被反复吟咏过。李白《蜀道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自秦入蜀跋涉剑阁栈道,作《剑门》诗: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至于骑驴吟诗,象阮籍、李白、杜甫、孟浩然、孟郊、贾岛、李贺、郑綮等,都流传着不少的佳话逸事。史传李白骑驴过华阴;宋有碑本杜甫“近旦东风骑蹇驴”的画像,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八;梅尧臣《宛陵集》卷四《咏王右丞(维)所画阮步兵(籍)醉图》: “独画来东平,倒冠醉乘驴。”又卷四十七《观郎不疑学士所藏名书古画》: “首观阮与杜,驴上瞑目醉。”自注: “阮籍、杜甫也”;葛常之《韵语阳秋》卷十四记亲睹伪托王维所画《孟浩然马上吟诗图》;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十六《跋跨驴觅句图》: “驴以蹇称,乘肥者鄙之,特于诗人宣。(杜)甫旅京华; (李)白游华阴,(贾)冲尹节; (孟)浩然、郑綮傲兀风雪中,皆画图物色,第不知此卷所写何人”;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记李贺常带小奚奴骑驴觅句;孟郊为溧阳尉常骑驴出游,苦吟至日西而还;至于晚唐郑綮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更是人们熟知的故实了。陆游在剑门道中骑驴遇雨,不正与灞桥风雪的情景相依稀仿佛吗? 乾道六年(1170)陆游溯江而上进入三峡时,在巴东遇小雨,曾作诗说: “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现在在岁暮之际的零雨其濛中骑驴而过闻名已久的大小剑门,自然更觉得诗兴如潮,汹涌而至了。至于入蜀,宋人常以为杜甫与黄庭坚,都于入蜀后诗思大进,臻于最后的成熟阶段。陆游入川时,也有“西游万里亦何为? 欲就骚人乞弃遗”之想。因此,当陆游细雨骑驴经剑门入蜀,即景生情,在驴背上想起上述古人的诗句和行迹,不禁觉得自己进入了诗人的角色和境界,足以与前代诗人媲美了。这首七绝中,境多诗意,人多诗情,联想丰富,韵味深长,令人咏叹不尽。当然,陆游志在恢复中原,决不甘心仅以诗人自限。但诗中自问“合是诗人未”,并没有自嘲的意思,他还是相当欣赏这种具有浪漫情调并令人沉醉其中的诗人生活呢!
卢世㴶曰: “笔墨之乱,脱化殆尽。” (《唐宋诗醇》卷四十二引)
剑南七绝,宋人中最占上峰,此首又其最上峰者,直摩唐贤之垒。(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七)
仆谓以“细雨骑驴入剑门”,博得诗人名号,亦太可怜,况尚未知其是否乎!结习累人至此。然此诗若自嘲,实自喜也。(同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7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俄国)莱蒙托夫·纪念册题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