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著作·钦定诗义折中二十研究著作·钦定诗义折中二十
(清)傅恒等奉敕撰 傅恒 (?—1770),清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号春和。高宗皇后弟。乾隆五年(1740),授蓝翎侍卫。七年,迁总管内务府大臣,擢户部右侍郎,军机处行走。十二年,进户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协办大学士。次年晋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旋以经略大臣督师击降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封一等忠勇公。十九年(1754) 支持高宗乘准噶尔部内乱发兵进攻,以结数十年未了之局。次年克伊犁、俘达瓦齐,平息准部叛乱。三十三年,授经略,率兵攻缅甸。还朝后病卒。谥文忠。《诗义折中》属皇上御纂。熔铸众说,演阐经义,体例与《周易述义》同。训释多参稽古义,大旨亦同。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又《御纂诗义折中二十卷》见《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句话出自哪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句话出自:《毛诗序》的最后一段。
1、《毛诗序》简介:
《毛诗序》,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者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说为汉人卫宏为《诗经》所作的序,分为大序和小序。大序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诗经》的总的序言,小序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一般而言《毛诗序》是指大序。作者有争议。
2、《毛诗序》内容:
《诗经》研究著作。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但三家已失传,此为《毛诗序》的简称,有"大序"、"小序"之分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鲁人毛亨(大毛公)、赵人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关于《毛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参考资料
360百科:/doc/6805988-7022933.html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的翻译意思是:赋这种文体,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喻,就是通过其它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起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的方法。
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比”是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即兴感发,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
“赋比兴”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提出,后来演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出自南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扩展资料
《诗集传》,简称《集传》,共二十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
一般认为,《诗集传》是全面批判《毛诗序》的,但此书是朱熹《诗》学的代表作,是贯彻其《诗》学大纲的产物,居于《诗经》宋学的顶峰,仅用反《诗序》一点,并不足以概括它。
朱熹将《诗经》作为理学的教材,他希望读《诗》者通过熟读讽咏、即文求义的文学方法,明白诗中有美丑善恶,从而警戒自己从善弃恶;明白诗中有三纲五常的“天理”,从而抑制自己情胜性动的人欲。
《诗集传》以朱熹的《诗》学大纲统摄一切,诸如“淫诗”说、“思无邪”说、《风》《雅》正变说、《二南》说、乃至体例的改革等,无不依大纲而行。
这些完全改变了汉人以《诗》为美刺、为谏书的传统,将理学的涵咏道德、修身齐家,作为读《诗》的最终目的,在当时确有其现实意义。
但自从元代将《诗集传》奉为科举标准后,其地位越来越高,最初的求实精神逐渐消亡了。宋学末流的空疏浮浅,使《诗集传》变成一块科举敲门砖,违背了朱熹的初衷。
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诗集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7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