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07:41:42

(宋)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赵鼎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客路哪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赵鼎,字元镇,山西闻喜人。他自年轻的时候起即怀有报国之志,曾对策斥章惇误国。后随高宗南渡,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在此期间,曾力图复兴宋室,后因与大卖国贼秦桧论和议不合,被谪岭南,不食而卒。他自题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可见这是一位精诚的爱国志士。同样,在文学天地里,他也是一位无愧于读者的优秀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往往从最沉痛的家国的沧桑之变出发,流露出一种黍离之悲,读来令人泣下。这首《鹧鸪天》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一开始词人便从时间着笔,写道:“客路哪知岁序移,”乍一看,词人的说法似乎并不符合正常的生活逻辑,因为漂泊异乡的游子由于思归心切,对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无疑,词人只是借此发端,宣泄心中对时局的忧虑。所以,它实际上是针对南宋统治者而言的,说他们虽面临国破家亡的残破局面,却无动于衷,只是一味地沉缅于苟安之中,而不管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死活。因为词人以反诘语气出之,故尤具愤懑之情。“忽惊春到小桃枝”,是对上句的呼应,它的意思是:由于没有注意到季节的变化,所以当看到桃枝上展露的春光时,便暗暗吃惊,意识到新的一年来临了。“惊”字下得贴切而沉重,它反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惊恐与忧虑。正是这种沉重感,进一步唤起了词人心中的怅惘之情,并自然想起了以往的和平繁华的时光,这就是以下两句所流露的意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虽然昔日的繁华还如在目前,可转眼间却化作一片云烟,正是从这种“悲凉”与“全盛”的今昔对比中更加突出了现实的衰败和词人对历史的忧郁感。

到了下阕,词人又从历史回到了现实,“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三句是对目前景况的具体描述,也是对题目“上元”(即元宵节)的呼应。他说:目前正值上元时节,建康城内花影婆娑,月魄流辉,水晶般的宫殿看上去是那样灿烂,如同五色彩云环绕。在这里,词人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于繁华中见萧瑟、绚丽中见凄凉。因此,它的弦外之音乃在于:虽然国难当头,可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还忘不了享乐。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几句也是对首句“客路哪知岁序移”的补充。至此,词人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忧愤与悲哀,叹道:“分明一觉华胥梦。”“华胥”见于《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显然,词人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具有深刻的贬斥意味,说目前的繁华只是梦中作乐而已,当梦醒之后,等待的将是更令人不堪的残酷局面。想到这里,词人不禁潸然泪下:“回首东风泪满衣。”文中“回首”二字,既是对目前梦境般繁华的不堪忍受,也是对以往和平生活的留恋与向往。

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原文: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解读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 南宋 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当时的上元非常繁华:「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对这些繁华情景,不作具体描绘。「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弄」、「流」二字很能传「花影」、「月辉」之神,升平的氛围已呈现出来了。「水精宫殿五云飞。」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褒扬渲染,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不能这样看。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赏析赵鼎是 南宋 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情思。

起首二句,以顿入之笔点明身客地,不觉时间推移之速。词人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之合被擢为开封士曹。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南渡,驻跸建康,词人填此词时,应当系随驾至此。「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金兵南侵之际,自己流踄异乡,不知不觉又转过了一年。出语自然通俗,然于平淡中,且为下句作好铺垫。「忽惊春到小桃枝」,这句里以小桃点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后即着花,见《老学庵笔记》卷四。词句流畅清丽,于轻灵中寄慨叹,是上句的自然归宿。其中「那知」、「忽惊」两个短语,紧密呼应,有兔起鹘落之势,把词人此时的复杂的心情,切实地表现了出来。

「天涯海角悲凉地」一语,续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离 北宋 首都开封,实际上并不很远,然而对一个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来说,却有如天涯海角。和词人同时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后,也写过表达类似的感情的词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悲凉地」,这两短语连用加重语气,可以想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这就具体表现了词人「忽惊」以后的情绪。当此时局纷乱之际,作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词人自然而然想起 北宋 时欢度元宵的盛况,于是「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冲口而出。这句是整首诗的一大转折。按照一般填词规律,词写到此上阕歇拍,如同战马收缰,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词意却直贯下片三句,有蝉联而下之妙。这样的结构好似辛稼轩《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辛词上阕歇拍云:「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阕。看燕燕,送归妾。」下片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词意跨过两片,奔腾而下,歇拍处毫不停顿,一气呵成。因而王国维称之为「章法绝妙」(《人间词话》)。此词也是采用同样章法,两片之间,毫不割裂。作者上阕歇拍刚说「记得当年」,换头就写「全盛时」情景。但词人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元宵之夜「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也未写「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俱见《东京梦华录》卷六),而是避实就虚,写花枝袅娜,月光皎洁,宫殿华丽云彩绚丽。从虚处着笔,此词就避免了一般化,从而令人读后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

结尾二句又将笔锋一转,写词人从回忆中的往事回到悲凉的现实生活中来。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故事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此处例用来喻北宋全盛时景象,但是随着金人的入攻,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华胥梦」上著以「分明一觉」四字,更加重梦幻色彩。词人如梦方醒,仔细辨认,春光依旧,然而景物全非,故词人两眶热泪,不禁潸然而下。这两句读之令人怆然。词一般以景结情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词尾句纯用情语,且以「东风」二字与上阕「春到小桃枝」相呼应,丝丝入扣,却有溪流归海,读之令人有悠悠不尽的意味。

此词结构极其缜密。「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词中关键句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眼」。词的上下二阕,全靠这个「词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如梦初醒的意思;下片头三句则是梦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处处关合「华胥梦」一语,于是整首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从全词来看,感情写得有起有伏,曲折多变。如果说前三句写悲凉,下片则转写欢乐;如果说过片是写欢乐的 *** ,那么结尾二句则又跌入悲怆的深渊。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因而能攫住读者的心灵。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因此清人况周颐评曰:「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蕙风词话》卷二)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此词的特点,也是非常符合词人作为南宋初年中兴名臣的身份的。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创作背景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诗词作品: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诗词作者:【 宋代 】 赵鼎诗词归类: 【元宵节】、【抚今忆昔】、【爱国】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原文_翻译及赏析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宋代·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元宵节, 抚今忆昔爱国 赏析二上片“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词人起首即发出感叹,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等到惊觉时,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小桃”是桃树的一个品种,在上元节前后开花,由此呼应词题中所言时令。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故土沦亡,自己四处漂泊,此时回望,真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恨。

词人此时身处都城建康,却怀着深深的羁旅悲凉情怀,这不仅是因为他离开了故乡,更因为他从此再难回到故乡。半壁江山已沦入他手,这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逼得词人发出“天涯海角悲凉地”的忧凄之语。北宋汴京与南宋建康在地理位置上远远称不上“天涯海角”,但江山易主的剧变,以及战火延绵。有家不得归的事实,使词人感觉两者的距离有如天涯海角。

“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是作者面对建康上元节时的凄凉景况而生出对过去的怀恋。“记得当年”,回忆北宋过往繁华。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的上元节是多么盛大热闹,“全盛时”三字,言辞精炼,感情激越,仿佛记忆中的繁华盛景正汹涌而来,喷薄而出。

下片则具体讲述“全盛时”的景象,但词人却并不堆金砌玉,而是以“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样清空虚渺的意象,暗示当时汴京城的旖旎风情。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宫殿晶莹剔透,飞云绚丽美好,如此美的景致,最终仍是被铁蹄踏碎,一梦成空,令人“回首泪满衣”。

末句“东风”呼应起首“小桃枝”,使词意密合。“分明一觉华胥梦”中“分明”二字,表现出词人梦醒后的清醒,以及意识到这种清醒之后的悲哀。词作开端“那知”、“忽惊”,即流露出如梦初醒的意味。及至一句“记得当年”,又使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最后,又因意识到家国残破而从梦中惊醒,不由得泪湿衣襟,难以自已。可见,“梦”在这首词中包含有多层蕴意,既表示词人个人的感情归宿,也用以比喻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赏析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情思。

起首二句,以顿入之笔点明身客地,不觉时间推移之速。词人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之合被擢为开封士曹。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南渡,驻跸建康,词人填此词时,应当系随驾至此。“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金兵南侵之际,自己流踄异乡,不知不觉又转过了一年。出语自然通俗,然于平淡中,且为下句作好铺垫。“忽惊春到小桃枝”,这句里以小桃点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后即着花,见《老学庵笔记》卷四。词句流畅清丽,于轻灵中寄慨叹,是上句的自然归宿。其中“那知”、“忽惊”两个短语,紧密呼应,有兔起鹘落之势,把词人此时的复杂的心情,切实地表现了出来。

“天涯海角悲凉地”一语,续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离北宋首都开封,实际上并不很远,然而对一个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来说,却有如天涯海角。和词人同时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后,也写过表达类似的感情的词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悲凉地”,这两短语连用加重语气,可以想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这就具体表现了词人“忽惊”以后的情绪。当此时局纷乱之际,作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的盛况,于是“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冲口而出。这句是整首诗的一大转折。按照一般填词规律,词写到此上阕歇拍,如同战马收缰,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词意却直贯下片三句,有蝉联而下之妙。这样的结构好似辛稼轩《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辛词上阕歇拍云:“马上琵琶关塞蒙,更长门翠辇辞金阕。看燕燕,送归妾。”下片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词意跨过两片,奔腾而下,歇拍处毫不停顿,一气呵成。因而王国维称之为“章法绝妙”(《人间词话》)。此词也是采用同样章法,两片之间,毫不割裂。作者上阕歇拍刚说“记得当年”,换头就写“全盛时”情景。但词人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元宵之夜“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也未写“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俱见《东京梦华录》卷六),而是避实就虚,写花枝袅娜,月光皎洁,宫殿华丽云彩绚丽。从虚处着笔,此词就避免了一般化,从而令人读后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

结尾二句又将笔锋一转,写词人从回忆中的往事回到悲凉的现实生活中来。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故事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此处例用来喻北宋全盛时景象,但是随着金人的入攻,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华胥梦”上著以“分明一觉”四字,更加重梦幻色彩。词人如梦方醒,仔细辨认,春光依旧,然而景物全非,故词人两眶热泪,不禁潸然而下。这两句读之令人怆然。词一般以景结情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词尾句纯用情语,且以“东风”二字与上阕“春到小桃枝”相呼应,丝丝入扣,却有溪流归海,读之令人有悠悠不尽的意味。

创作背景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赵鼎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重工,堕阶萦藓舞愁红。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6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