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鹏运《临江仙·歌哭无端燕月冷》原文赏析(清)王鹏运
临江仙·歌哭无端燕月冷
枕上得“家山”二语,漫谱此调。梦生于想,歌也有思,不自知其然而然也。
歌哭无端燕月冷,壮怀销到今年。断歌凄咽若为传?家山春梦里,生计酒杯前。茆屋石田荒也得,梦归犹是家山。南云回首落谁边?拟呵湘水壁,一问左徒天。
这首词写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年四月,康有为、梁启超上书请求变法。王鹏运此时正客居京师,对变法表示同情。而其本人当时的状况则如朱祖谋所记:“既任京秩,久而得御史,抗疏言事,直声震内外,然卒以不得志去位。其遇厄穷,其才未竟厥施,故郁伊不聊之概,一于词陶写之。”(《;序》)此词正是抒写其“郁伊不聊之概”,表现其壮夫扼腕之悲愤的佳作。作者先在枕上得“家山春梦里,生计酒杯前”两句,然后漫成全词。词作既念梦里家山,更发不平之鸣,一派悲慨万端之真情充溢墨楮之间。
“歌哭无端燕月冷,壮怀销到今年。”词一开篇就披示出悲慨苍凉的心境,让人感受到其内心郁积着异乎寻常的痛苦。“燕月冷”寥寥三字,却言少意丰,每字一个层次:“燕”点出地点,指代北京;“月”暗示时间,正是深夜;“冷”渲染出环境气氛,凄清幽冷。在“燕月冷”的衬托之下,词人之“歌哭无端”就更具有悲凉的意味。龚自珍《己亥杂诗》曾云:“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那是讲他少年时代哀乐的感情都比别人强烈,“无端”的歌与泣都十分真实。王鹏运之“歌哭无端”自然亦是“字字真”的,但他的“歌哭”并非基于“哀乐过于人”的气质,亦并非真是“无端”即没来由地“歌哭”,而是“歌也有思”。他的“歌哭”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是对国家命运之歌哭,亦是对个人穷厄不遇之歌哭,实际是一种“不平之鸣”;而“壮怀销到今年”一句正是“歌哭”并非“无端”的表白。“壮怀”包含着作者渴望国富民强的理想,他自任监察御史等职后,曾数十次“抗疏言事”,正是力图实现其壮怀的表现。但却“销到今年”;无情的现实已使其壮怀逐渐消失殆尽,或者说“到今年”使他清楚地看到“壮怀”已没有实现的可能,此乃作者所以要于“燕月冷”时“歌哭”也。作者之“歌哭”不是高歌大哭,而是“断歌凄咽”,一种断续、低沉、哽咽的歌与哭,一种不能为当政者所知的悲愤,一种无法传扬开去的痛苦。心中悲愤而不能借放声痛哭来宣泄,多么深刻地写出了自己痛苦的心境,亦含蓄地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大凡封建社会正直的文士,一旦发现仕途上难以得志,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归乡隐居的念头。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王鹏运亦不例外。这连高歌大哭都不容的京都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因此乃有“家山春梦里,生计酒杯前”云云。“家山”即家乡,指广西临桂(今桂林);“生计“原指谋生之道,这里指打发日子。
下片“茆屋石田荒也得,梦归犹是家山”两句,乃承接上片“家山春梦里”之意而略加展开。“茆屋”,茅草屋;“石田”,不可耕种的田。乃极度夸饰家乡的贪困、贫瘠,它与繁华的京都自然无法比拟,但作者却深情地说“荒也得”,意谓家山再荒凉亦符合自己的心意。这就更有力地反衬出作者对家山的感情。这种对“家山”的眷恋,乃是对京都的厌倦与憎恶之情的曲折反映。此时作者的感情还比较舒展平静,暂时沉醉于“家山恋”之情境中。但归家山之“梦”能否成为现实呢?当作者猛然想到这个问题而惊醒过来时,又不禁感慨万端,其一时平静的心潮重新激荡起来:“南云回首落谁边?”“南云”,南飞的云,晋陆机《思亲赋》云:“指南云以寄钦,望归风而效诚。”作者身在北京,回望飞向南方故乡的云,这“南云”寄托着作者的“归梦”,但是这片南云落在何处尚不知晓。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作者“归梦”亦可能永远是个“梦”。作者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呢?京城不堪久居,家山亦不一定能回去,作者觉得简直是走投无路了,故又陷入词开端的那种“歌哭无端”的心境之中,而“拟呵湘水壁,一问左徒天”了!“左徒”指曾任楚国左徒之职的屈原,据汉王逸《楚辞章句〈问天〉序》:屈原遭放逐之后,忧心愁悴,傍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写出《天问》,以发泄愤懑,舒泻愁思。作者这里正是以穷呃失路的屈原自比,他亦要呵壁问天,借以发愤舒愁了。至此,一个郁伊失意的自我形象就站立起来了。
全词以“歌哭无端”始,以“呵壁问天”终。作者那充溢心中的痛苦失意之情始终未得排除,他与社会始终是无法和谐的。中间思归家山的快慰,不过是画饼充饥的“春梦”而已,转瞬即逝。朱祖谋评半塘词“于回肠荡气中仍不掩其独往独来之概”(《〈半塘定稿〉序》),信非虚言。
临江仙 王鹏运 译文 急需大哥临江仙·歌哭无端燕月冷
【清】王鹏运
枕上得“家山”二语,漫谱此调。梦生于想,歌也有思,不自知其然而然也。
歌哭无端燕月冷,壮怀销到今年。断歌凄咽若为传。家山春梦里,生计酒杯前。茆屋石田荒也得,梦归犹是家山。南云回首落谁边?拟呵湘水壁,一问左徒天。
【诗意】
看着燕山北地的冷月,忽然毫无来由地想唱又想哭,想当年也曾豪壮的胸怀,到今年已被消磨殆尽。断断续续的歌声悲凉呜咽怎么能唱得出来?家乡都隐于纷繁如梦的世事里了,生活都没于面前的酒杯里了。茅屋边贫瘠的田地也早就荒芜了吧?梦里回家看到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家乡。回头看着南飞的云,它飘呀飘呀要落到哪里呢?我真想像当年的屈原那样在湘水岸边发泄心中的愤懑,也昂首问一问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啊!
【注释】
1、壮怀:豪壮的胸怀。唐韩愈《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宋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明张煌言《海上》诗之一:“浩气填胸星月冷,壮怀裂发鬼神愁。”清龚自珍《别直隶布政使同年托公》诗:“三十年华四牡騑,每谈宦辙壮怀飞。”
2、凄咽: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1)悲伤呜咽。《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唐无名氏《河东记·独孤遐叔》:“遐叔怅然悲惋,谓其妻死矣,速驾而归,前望其家,步步凄咽。”清纳兰性德《金缕曲·慰西溟》词:“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湼。”
(2)形容声音悲凉呜咽。唐孟郊《汝坟蒙从弟楚材见赠时郊将入秦楚材适楚》诗:“汝水忽凄咽,汝风流苦音。”宋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宋张镃《满庭芳·促织儿》词:“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吹管时,其声凄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清陈维崧《解连环·暮秋看窗前杏花》词:“只夜凉难禁,露重谁忺,蛩语凄咽。”
3、若为:怎能。
(1)怎样;怎样的。《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唐萧意《长门失宠》诗:“不知金屋里,更贮若为人?”宋苏轼《和沉立之留别诗》之二:“试问别来秋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清纳兰性德《浣纱溪》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宁调元《燕京杂诗》:“弦管燕京三月天,风沙扑面若为怜?”
(2)怎堪。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唐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唐白居易《重到华阳观旧居》诗:“若为重入华阳观,病鬓愁心四十三。”
(3)怎能。《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隔谷歌一》:“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宋范成大《燕堂书事》诗:“耳边情话少,笑口若为开?”
(4)倘若。唐雍裕之《江边柳》诗:“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唐白居易《春至》诗:“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5、家山:故乡。唐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宋梅尧臣《读〈汉书·梅子真传〉》诗:“旧市越溪阴,家山镜湖畔。”明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十二栏杆,无事闲凭遍。闷来把湘簟展,梦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风惊断。”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五二:“踏徧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6、春梦:比喻易逝的荣华和无常的世事。
(1)春天的梦。唐沈佺期《杂诗》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宋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诗:“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
(2)比喻易逝的荣华和无常的世事。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想老夫幼年时,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场春梦也。”胡怀琛《中央公园》诗:“金瓦琼楼旧帝乡,当年春梦付残阳。”
7、生计:指生活。
(1)产生计策。《鬼谷子·谋篇》:“事生谋,谋生计。”《晋书·杜预传》:“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晧怖而生计。”
(2)赖以度生的产业或职业。亦指维持生活的办法。《陈书·姚察传》:“(察)清洁自处,赀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唐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诗:“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花月痕》第1回:“小子奉母避灾太原,苦无生计。”
(3)资财;生活用度。《太平广记》卷二三引唐戴孚《广异记·张李二公》:“张曰:‘我主人颇有生计。’邀李同去。”《初刻拍案惊奇》卷三:“这番却是死也!我些些生计,怎禁得他要起!”
(4)保全生命的办法。
(5)指生活。唐白居易《老来生计》诗:“老来生计君看取,白日游行夜醉吟。”五代齐己《游橘州》诗:“渔家好生计,檐底系扁舟。”
8、茆屋:茅屋。茆,通“茅”。
9、石田:贫瘠的田地。
(1)多石而不可耕之地。亦喻无用之物。《左传·哀公十一年》:“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唐寒山《诗》之六六:“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清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得之则曰犹获石田,失之则曰不勤远略。”梁启超《论生利分利》:“顾同一土地也,在野蛮民族之手,则为石田;在文明民族之手,则为奇货。”
(2)贫瘠的田地。宋秦观《次韵子由题蜀井》:“蜀冈精气滀多年,故有清泉发石田。”元王逢《赠龙虎山人郑良楚》诗之二:“石田岁稔茅屋好,种菊乞诗虞翰林。”《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有居民四五十家,衣冠古朴,气质淳厚,石田茅屋,竹户荆扉,犬吠鸡鸣,桑麻掩映,俨然一村落地。”
(3)指石砚。清钮琇《觚賸·石言》:“石户之封可守,石田之获不虚;传子孙而无累,贻朋友而欣愉。”清方文《病中寄邓柬之》诗:“药裹但随庭草积,学徒应共石田荒。”
10、南云:南飞之云。常以寄托思亲、怀乡之情。
(1)南飞之云。常以寄托思亲、怀乡之情。晋陆机《思亲赋》:“指南云以寄欵,望归风而效诚。”晋陆云《感逝》诗:“眷南云以兴悲,蒙东雨而涕零。”唐李白《大堤曲》:“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檮杌闲评》第48回:“怅望南云鸿雁断,可怜身世类蓬漂。”王闿运《哀江南赋》:“临时雨而出师,望南云而开府。”
(2)指唐南霁云。金元好问《四哀诗》之二:“欲吊南云无觅处,士林能不泣相逢。”施国祁注:“唐《忠义传》:‘南齐云,少微贱,为人操舟,睢阳被围,募万死一生者无敢应,俄有喑呜而来者,乃南霁云也。’”参见“南八”。
11、呵湘水壁:用典,指屈原在湘水边上抒发愤懑之情。
呵壁:汉王逸《〈天问〉序》:“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后因以“呵壁”为失意者发泄胸中愤懑之典实。唐李贺《公无出门》诗:“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12、一问左徒天:用典,指屈原心中愤懑不平,在江边昂首问天。
问天:谓心有委屈而诉问于天。典出屈原。汉王逸《〈楚辞·天问〉序》:“《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唐王维《偶然作》诗之一:“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
左徒,指屈原。“左徒”是战国时楚国官名。后人因屈原尝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清陈维崧《采桑子·题画兰小册》词:“左徒弟子今谁在?只有章华,沦落天涯,忍看灵均九畹花。”
【作者】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晚号鹜翁,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官内阁侍读、监察御史,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庚子(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与朱祖谋、刘福姚集宣武门外教场头条胡同寓宅,相约填词,成《庚子秋词》二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归,主扬州仪董学堂。三十年(1904)六月卒于苏州,享年56岁。王鹏运内性淳笃,接物和易,能为晋人清谈、东方滑稽,往往一言隽永,令人三日思不能置。尝汇刻《花间集》以迄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其词学承常州派之馀绪而发扬光大之,以开清季诸家之盛。自刻所作词曰《袖墨》《虫秋》《味梨》《蜩知》等集,以丙、丁、戊题稿,缺甲稿,以生平未登甲科为憾也。其后删订为《半塘定稿》,附剩稿,祖谋为刻于广州,并题词云:“香一瓣,长为半塘翁。得象每兼花外永,起孱差较茗柯雄,岭表此宗风。”(《望江南》)亦见其倾倒之至矣。(参阅况周颐《半塘老人传》及余旧作《清季四大词人》)
临江仙·孤雁原文及赏析 原文: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译文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又名《谢新恩》、《画屏春》等。格律俱为平韵格,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⑵离鸿:失群的大雁。宋周邦彦《浪淘沙慢》:“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⑶拟凭二句:意谓拟以书信排遣愁怀,但愁绪太多,写了又写,屡写屡改。凭:根据,凭借,以。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⑷嘹唳(liáo lì):声音响亮而凄清。这里指孤雁叫声。宋梅尧臣《范饶州夫人挽词》之一:“江边有孤鹤,嘹唳独伤神。”
⑸只影(zhī yǐng):谓孤独无偶。
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纳兰某次随从康熙出行或去边塞执行任务的途中。一路上鞍马劳顿,既无妻子来嘘寒问暖,也无朋友可把酒言欢,难免旅途孤寂,心中怅然。词人骑马行走在旷野中,猛然抬头看见了那只离群悲鸣的孤雁,“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故作下此词。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锦瑟》原文注释与赏析